《水滸傳》乃是一部盪氣迴腸的長篇小說,作者施耐庵把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他把「被逼起義」4個字詮釋得淋漓盡致。然而,施耐庵想表達的並不僅僅只有這些,因為在他的筆下,沒有一個人是單純的,處在一個混亂的時代,只有心狠手辣,靈活運用頭腦才能存活下去,就像宋江一樣。
不過,若說宋江是「鹹魚翻身」的典範,那麼柴進就是誤入歧途的「羔羊」。
柴進,後周皇族後裔,身份顯赫,不缺金銀,家中藏有太祖皇帝御賜的丹書鐵券,地位超然。上山之前,柴進的社會地位是最高的,若他一輩子老實本分,衣食無憂還是能夠保證的。可是,柴進卻是個閒不住的人,他倚仗權勢,把一些犯了命案,被官府通緝的犯罪分子藏於莊上,每天好吃好喝地供著他們,讓他們感恩戴德。
實際上,宋江和柴進的做法差不多,都是通過施捨金銀收穫友誼,而且他們的綽號也很像,一個叫「及時雨」,一個叫「小孟嘗」。另外,宋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人微言輕,官職不大,毫無地位可言,若想實現階層躍遷,只能通過造反。可是,柴進本就處在整個江湖的金字塔尖,他為何要自降身份,落草為寇呢?
不難發現,柴進可謂是「黑白兩道通吃」,他最初的想法,絕對不是落草為寇,而是保一生平安。遺憾的是,柴進的想法雖好,卻用錯了方式。他以為,江湖好漢缺的是金銀,但實際上,他們缺的是尊重。柴進只知漫天撒錢,卻不知放下身段,他既沒有收買到人心,也沒找到可靠的夥伴。其實,王倫是柴進的第一個「實驗品」,也許從他的身上,便能看出柴進究竟差在哪。
柴進本打算把梁山作為自己的底牌,進可攻退可守,等到朝廷翻臉那天,他仍有迴旋的餘地。然而,王倫一夥卻沒有一個能打的,林衝本可以成為他的依仗,但王倫的狹隘,卻把林衝推得越來越遠,要知道,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陰謀詭計都是無效的,王倫的失敗,在於他過於高估己方實力。到了後來,晁蓋、宋江等人接連上山,除了當初追隨王倫上山的幾個老人,又有誰記得梁山的幕後老大柴進呢?
此外,柴進上梁山之後,其實仍有機會翻盤。有一說一,真心追隨宋江的人並不多,無非就是吳用、盧俊義、花榮、李逵等人。而關勝、秦明、呼延灼、索超等降將,以及來自二龍山的武松、魯智深、楊志,他們和宋江都不是一路人。因此,柴進完全可以把他們招至麾下。遺憾的是,柴進一直沒有成功,宋江只把他排在了第十位,做個掌管錢糧的小頭領。
有意思的是,其實柴進也有過造反的心思,原著中云:「朱仝直趕入莊院內廳前去,見裡面兩邊都插著許多軍器。」所謂「軍器」,乃是被朝廷明令禁止的武器,比如鎧甲、弓箭等用於軍隊的武器。在那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柴進的行為已經構成了大罪,即使有丹書鐵券也沒用。因此,柴進散盡家財,也不過是為日後鋪路罷了,至於沒當上梁山老大,只能說他能力不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