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最近有兩則消息令人意外,一則是香港政府要填海給低收入民眾建福利房,另一則是深圳人才安居集團到東莞的塘廈拍地,這兩則消息,令人又感動又糾結。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11日發布2018年施政報告顯示,香港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計劃將分階段填海造地,建造約1700公頃人工島,可規劃用作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
23日上午,深圳人才安居集團拿下塘廈3.8萬平米商住地,樓面價1.65萬。深圳人才安居集團2016年6月30日註冊成立,註冊資本金1000億元,目的是為了保障深圳人才安居樂業的平臺,具有政策性和功能性屬性。對標新加坡建屋發展局,通過企業化運作和市場化手段,成為深圳人才安居住房投融資平臺,建設、收購平臺,政策性人才住房供給平臺以及政策性、專業化、規模化的住房租賃平臺。
也就是說,兩者拿地的目的,都是為了買不起房的一部分人。但是他們手中連土地資源的獲取都不容易了,以深圳人才安居集團為例,都要跑到隔壁城市拿地,而且成本還不低。本來是為深圳人才服務的,深圳人才要到東莞去住,也算開了腦洞。
如果深圳、香港沒有可供開發的土地,那麼上述決定是可以理解的,現在的情況的確是沒有足夠住宅用地,但幕後的原因,卻令人難過。
香港人口居住密集度之高可謂冠絕全球,人們聚集在非常狹小的居住空間內,最繁華的港島和旺角等商業區域,其實住宅和商廈密集,和內地的城中村相似,而且比城中村建得更高,即使偏遠一點的小區,也沒有什麼綠化,和內地的花園小區完全不能類比。
供應少、居住密集,香港房價近些年還一直在漲,處於歷史高位。房產商聰明才智用在怎麼建更小的住宅,購房者把聰明才智用在怎麼裝修出更大空間。
想降低房價,就要提高供應,香港政府沒有辦法,騰挪空間有限,一直有人說是因為新界的丁屋問題,這只是一方面,更核心的原因,其實是規劃上能用的已經不多了。另一方面,香港有非常令當地人自豪的山地,周末可以去相當原生態的荒山上去爬山、休憩,香港還有不少島嶼沒有怎麼開發,這些土地不能開發,但是如果要打這些土地的主意,那就會被環保主義者痛斥。70%的香港土地就被打上了封印。
綠色環保組織自然很正義,但另一方面,那些買不上房,被房子套牢的年輕人,那些住得侷促的中低收入者,是否還有更大的福祉?眼看著低收入階層要等五六年時間才能排上公屋,房價又一個勁兒上漲,這些年新供應土地不足,港府都是只能向大海要土地,以前建機場,建第三跑道也是填海,填海也會讓白海豚休息不好,所以也會受到攻擊,為該開發計劃說話的劉德華形象受損。
深圳也在向海洋要土地,有填海計劃,是因為向海洋要土地受到的阻力會小很多。如果離開深圳的繁華區域,關外還有大量空地,但是根據規劃很多地不能用於住宅開發,比如有些地要用最農田,有些要用作工廠,即使是用來蓋建築物,也優先保障商務辦公等,純住宅是稀缺品。
這一點在北京也可以看到,北京的住宅都建到六環外了,但六環內還有很多區域是空的。從東直門到機場,也會看到耕地。
政府規劃要考慮很多因素,但是一個城市因為高房價讓購房者承受巨大壓力,連政府手中也沒什麼住宅用地的時候,就要想一下還有哪些辦法可以增加供給空間,比如減少工廠、農田、林地,減少商務辦公佔比,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困境。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