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資本論
曾1月漲約3.7倍,多股東密集減持。
「超材料第一股」的股價要二次開掛嗎?
1月15日開盤,光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光啟技術)低開高走,截至當日收盤股價為27.61元/股,上漲4.35%,總市值594.88億元。讓投資者動心的是,該股自去年12月31日跳空漲停後,4天3漲停,目前橫盤7個交易日。
這是光啟技術股價半年以來的第二波漲勢。2020年7月2日,光啟技術從7.17元/股開始上漲,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其股價飆升至33.4元/股,上漲了約3.7倍,可謂超級黑馬。而新一波連續漲停是其第二輪漲勢嗎?
但壞消息卻不約而至。近日,深交所公布的《關於對光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當事人給予通報批評處分的決定》顯示,經查明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光啟技術以定期存單形式為控股股東關聯方深圳光啟創新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光啟合眾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擔保,累計發生額12.15億元,日最高合同金額12.15億元,佔光啟技術2017年度經審計淨資產的16.14%。光啟技術未就上述擔保履行審議程序與信息披露義務。特對光啟技術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劉若鵬等高管通報批評。
超12億元的擔保可不是小數字,要知道2019年光啟技術的全年淨利潤不過才1.15億元,拿出這麼多錢給關聯方擔保還不及時信披,確實於情於理也說不過去。
光啟技術成立於2001年7月18日,2011年11月3日在深交所掛牌,每股發行價11.18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西藏達孜映邦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為第一大股東,持股8.78億股,持股比例40.76%。深圳光啟合眾科技有限公司為西藏達孜映邦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大股東,劉若鵬為深圳光啟合眾科技有限公司大股東。
本次深交所通報批評的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和總經理趙治亞,均畢業於美國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博士,高級工程師,中國國籍。趙治亞從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擔任「超材料電磁調製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13年11月至今任「全國電磁超材料技術及製品標準化委員會」委員、秘書長。
2015年是光啟技術的高光時刻。當年,光啟正式宣布入主龍生股份,隨之成為「超材料第一股」。這個龍生股份與光啟技術是同一年上市,是一家汽車座椅金屬零部件製造商,上市後一直業績平平,每年3000萬元左右的淨利潤在資本市場鮮人問津。到2014年底首發股份限售期已過,龍生股份的實控人俞氏家族便開始了瘋狂的減持之旅。2015年3月,俞氏家族將龍生賣殼給光啟技術。
入主龍生股份後,頭頂隱身衣、「鋼鐵俠」式飛行噴射包、臨近空間飛行器等光環,光啟技術股價就登上了直升飛機。自2015年3月26日7.8元/股開始,光啟技術便一口氣連拉19個一字板,然後再接再厲股價震蕩攀升,到當年6月3日,其股價已經摸高到120元/股,漲勢之猛令人咋舌。不過,之後,該股就進入了下行通道,一跌再跌,到2018年10月19日,股價跌到6.48元/股。
遺憾的是,儘管隱身衣、飛行噴射包等炫幻科技加身,但其業績卻找到不到什麼亮點。從其近5年的財報分析,其營收在4億元上下徘徊,淨利潤只有2019年突破了億元,而大部分年份其淨利潤只有幾千萬元,這與其近600億元的「身價」很不對稱。
更為重要的是,從光啟技術的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長率就很容易看出,其業績是好一陣壞一陣,業績很不穩定。截至2020年三季度,其營收3.24億元,同比增長16.15%;淨利潤1.02億元,同比增長32.31%。但其每股經營現金流為負值,對應應收帳款達4.32億元,同比多出了1.3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0三季度光啟技術的貨幣資金為60.58億元,流動資產71.77億元,貨幣資金佔流動資金高達84.4%。而且,其貨幣資金在2016年時還只有3225萬元,到2017年時猛增至63.96元。一方面說明光啟技術短期償債能力強,但另一方面也說明該企業未有效利用資金。
那麼2017年光啟技術的貨幣資金為何會狂增60多個億呢?是其超亮眼的業績嗎?當然不是,儘管2017年光啟技術業績還比較好。但能夠一下子多了這麼多錢是發生了一筆高達68.38億元的定增,截至2019年,公司只花出去12.47億元,改變用途金額33.6億元,尚未使用的募集資金總額59.2億元。
但「每日資本論」發現,光啟技術的研發費用一欄2015和2016年為空白,之後三年研發投入沒有一年超過8千萬元。2020年三季度其研發費用為5235萬元。問題來了,手握大幾十億,研發投入不過幾千萬,光啟技術這是唱得哪出呢?
敲黑板!光啟2017年向關聯方收購來的"光啟尖端"是公司超材料業務的主要實施主體,有業績考核目標:2017年-2019年,需要分別完成不低於0.37億元、0.41億元、0.44億元的業績承諾,光啟尖端各年實際完成的業績是3779萬元、4448萬元、7356萬元,累計約1.56億元。
而公司因為從事"超材料"業務,在2017年-2019年獲得的政府補貼以及理財收益分別是0.32億、0.84億、1.07億,累計收益2.23億元,要高於上述主業收益0.67億,是筆更划算的生意。
有網友在股吧裡這樣說道:「手握68億貨幣資金,為啥每個季度發生2000多萬財務費用……全年發生1億財務費用,是否這68億現金放在公司倉庫裡面,僱傭保安看護支付保安的工資?」
就在外界質疑光啟技術「不辦事」時,2020年5月25日光啟技術公告,公司擬通過下屬全資子公司以現金方式收購FiberNetworkLimited、InnovationPlanetLimited和GalaxyGiantLimited的下屬子公司100%股權,從而間接持有的海容通信合計7.52%的股權,交易對價2.63億美元,約18.74億元。
據介紹,海容通信是柬埔寨唯一的直埋骨幹光網和城域光網擁有者,在柬埔寨已經建成25個省市100%覆蓋;是緬甸最大的骨幹光網擁有者,已建成覆蓋緬甸90%以上省區的骨幹光纖網絡。2019年海容通信與菲律賓信息和通信技術部籤署備忘錄,是第一家在共享光纖和鐵塔政策框架下簽約的公司。海容通信是亞非歐1號組織成員之一,可以通過AAE-1海纜通達沿線19個國家,獨資擁有柬埔寨登陸站。
雖然光啟技術對外宣傳該收購可提升公司業績,但外界質疑本次交易存在關聯交易。深交所的關注函曾經問過這樣的問題:請結合標的公司最近三年股權轉讓、增資和改制的價格或者評估值,說明與本次交易價格的差異以及存在差異的原因和合理性,本次評估價格是否公允。據悉,該股權收購已經中止。
必須要提醒的是,在去年那波一個月漲3.7倍的行情中,光啟技術的多位股東密集減持。當時,深交所關注函表示,光啟技術披露合計持股 5%以上的非控股股東俞龍生及其一致行動人鄭玉英、俞旻貝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等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且近期光啟技術其他持股 5%以上股東存在減持股份情形。要求說明光啟技術是否存在以信息披露配合減持的情況。
如今,伴隨著光啟技術第二波的漲勢,會再次割韭菜嗎?
【文章只供交流,並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碼字不易,若您手機還有電,請幫忙點讚、轉發。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