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黑池財經
電影《阿甘正傳》裡有一句經典臺詞是:「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味道。」
如果把這句話放在現在的年輕人身上,可能會被改成「生活就像一盒盲盒,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開出的是什麼。」
12月11日,作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以38.50港元/股的定價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後,其股價曾迅速拉升到77港元/股,市值一度突破1000億港元。
不過上市沒幾日,泡泡瑪特的煩惱便接踵而至。「產品拆封二次銷售」和「被官媒炮轟」事件,讓泡泡瑪特在短短兩三個交易日內市值暴跌。
截至12月28日收盤,泡泡瑪特由當日最高近16%的跌幅收窄至9.19%,報77.65港元,成交13.84億港元,市值較前一交易日蒸發近120億港元。
/1/
盈利能力令人咋舌
公開資料顯示,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成立後的前六年,它是一家賣化妝品、服裝、玩具等產品的零售商,沒有獨有IP,利潤也不高。
轉折點來自於2016年,就在這一年,泡泡瑪特推出了首款Molly十二星座盲盒,迅速得到消費者青睞,銷量急速上漲。自此之後,公司營收也跟著水漲船高,成功在2017年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
扭虧同時,泡泡瑪特也加速了自身的商業化操作。天眼查數據顯示,自2010年成立以來,泡泡瑪特順利完成8筆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創業工場、華興新經濟基金、正心谷資本、啟賦資本等。
而2017年1月25日,泡泡瑪特曾掛牌新三板上市,但遺憾的是其最終於2019年4月便摘牌了。
不過在2020年6月初,泡泡瑪特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開啟赴港IPO之路,摩根史坦利、中信證券擔任聯席保薦人。
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分別為1.58億、5.14億、16.83億,淨利潤分別為156萬、9952萬、4.51億,營收淨利的增速之高令人咋舌。
發布招股書半年之後,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在港股掛牌上市。上市首日開盤後,泡泡瑪特的股價就達到77.1港元(約合65.1元人民幣),較38.5港元(約合32.5元人民幣)的發行價漲幅超100%。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的野心是:將泡泡瑪特打造成國內最像迪士尼的那家公司,匯集更多成年人喜歡的、有巨大商業價值的IP。
/2/
剛上市不久就遇「黑天鵝」
然而剛剛上市不久,泡泡瑪特卻遇到了麻煩。
12月23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稱,其在泡泡瑪特濟南萬象城店買到了被拆封的盲盒,質疑店員二次銷售,在上面封盒處均有黃色膠水,裡面的標籤甚至有出現彎曲摺痕,很明顯有被拆開的痕跡。
12月24日凌晨,這位網友再次發布視頻,表示已經收到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官方回復。經過監控確認,12月14日,泡泡瑪特濟南萬象城店有5名店員自行拆開11個盲盒,隨後買走了想要的。12月21日,公司與涉事的5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關係,涉及的商品全部收回。
事實上,泡泡瑪特不僅是業內龍頭老大,而且幾乎是「盲盒經濟」同義詞,就像說到網購會想起阿里、講到網遊會想起騰訊。
然而樹大招風,在產品二次銷售風波發生不久後,泡泡瑪特又遭到官媒暗評。
12月15日,新華社於發表一篇題為《盒子裡的期待——透視盲盒消費》的文章稱,「盲盒經濟」瞄準「面臨社交恐懼症等問題的年輕群體」,給予他們精神寄託,但同時助長上癮和賭博心理,滋生畸形消費。
雖然文章並未直接點出公司名稱,但發稿配圖卻幾乎全部來自泡泡瑪特旗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