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赫在《古畫品錄》裡評價衛協的作品時曾言:「古畫皆略,至協始精。六法之中,迨為兼善。雖不該備形似,頗得壯氣。」這裡「古畫皆略」大抵是對秦漢時期繪畫的批評,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的寫實技法的不斷純熟,主要體現在畫面中人物衣褶的複雜微妙的變化以及人物多視角姿態的描繪。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秦漢時期的人物畫多用來表現神話故事、古賢聖王、烈女孝子等題材,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依賴於文字史料的描述,因而在形態特徵表達上較為程式化,魏晉時期的人物畫則更加重視觀察與寫真。《世說新語巧藝》裡記載了近代畫家荀勖所畫鍾會父親的肖像感動鍾會兄弟的故事。無論這則故事是否屬實,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價值,即對繪畫再現性功能的訴求。這一時期重要的人物畫家主要有曹仲達、楊子華、曹不興、衛協、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蕭繹等,可惜他們大多只見於畫史,僅少數作品有摹本流傳於世。
維摩詰像
東晉畫家顧愷之出身官宦世家,雅好丹青,博學多能,有「才絕、痴絕、畫絕」之稱。從繪畫師衛協,喜歡作人物、佛像、山水、禽鳥、走獸,尤善點睛。唐代張懷瓘稱讚他曰:「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虎頭得其神。」現存於顧愷之名下作品有《列女仁智圖》《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斫琴圖》。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是依據曹植所寫的《洛神賦》而創作的畫面是描繪曹植在洛河邊上與洛水女神相逢瞬間的場景。洛神駕六龍雲車離去後,曹植回首張望,依依不捨。人物用遊絲描,先勾勒後填色,飄逸古樸,超凡脫俗。
張僧繇(傳) 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張僧繇,善畫道釋人物、寫真、山水、花鳥等。成語「畫龍點睛」就是表現他畫壁畫的故事。與顧愷之高古遊絲描不同,相傳他畫像善四凸法,並創「沒骨法山水」,為後世畫家所仿效所作人物「筆オー二,像已應焉」,被張彥遠稱為「疏體」。現存其名下作品有《雪山紅樹圖》《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仙山樓閣圖》等。
五星即金、木、水、火、土星。這裡張僧繇賦予這些星官以人物形象,並且採用了「四凸畫法」,使人物刻畫比較立體,這種繪畫形式在早期佛教壁畫中比較常見。
蕭繹 職貢圖(宋摹)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梁元帝蕭繹,《歷代名畫記》。姚最評價他:「湘東天挺生知,學窮性表,心師造化,象人特盡神妙」。蕭繹傳世作品有《職貢圖》。
現存的《職貢圖》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上面描繪了十二位使者朝貢時的樣子,人物皆取右立側面,通過人物的服飾的不同來區分身份,從畫卷右向左依次描繪的是波斯、百濟、龜茲、滑國狼牙修、滑國、鄧至、滑國呵跋檀、胡密丹、自題、末國的使者,人物的身後有楷書榜題,註明了國名及風土人情、山川道路、與梁朝的關係、納貢物品等情況。畫中人物採用鐵線描,用筆細違,設色古雅,雖為外藩,但「瘦骨清像」的外形,也帶有中原繪畫特色。
唐寅 王蜀宮妓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齊畫家楊子華善畫人物鞍馬,據說他在壁上所畫馬能使觀者聽到馬的嘶鳴聲,所畫的龍在展卷時仿佛有雲霧紫繞。在當時被稱為「畫聖」,非有詔不得與外人畫。今傳《北齊校書圖》是他名下唯一一件作品。北齊婁睿墓壁畫畫風與此畫相近,因而也有人將婁睿墓壁畫託於其名下。
楊子華 校書圖(宋摹)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北齊校書圖》所畫的是北齊天保七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和文士高幹和等11人負責刊定五經諸史的情景。畫面共分三組,卷首第一組士子在對校,旁立有侍女;中間几榻上士禿子或校書,或撫琴,或聊天;卷尾畫著正面而立的侍女以及剛下馬遠道而來的客人。侍女臉部施以「三白」,這種畫法在明代杜堇、唐寅的作品中也經常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