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
開始數九啦!
今日冬至
始於2020年12月21日 18時02分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也是一個轉折性的節氣。
冬至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一天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天象發現,冬天的冷是循序漸進的。而最冷的時候當屬從冬至開始。
冬至起,開始進入數九天氣,到轉過年的驚蟄後六天,九天為一「九」,共計九九八十一天。為了更好的計算寒冷的進度,聰明有趣的古人發明了「九九消寒圖」。從冬至算起,每天在消寒圖上添一筆,九九過後,春天就來了。
如上圖,每枚銅錢被切分出五個格子,「上點天陰,下點晴」,陰天圖滿下面的位置,晴天畫上面。「左風右雨雪中心」,颳風畫左邊,下雨填右邊,下雪畫中間。待到點盡圖中所有銅錢,春天來了,草也開始綠了。
這種消寒圖不僅僅是一項冬季民俗,同時也是一份簡單的氣象記錄工具。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詩云:「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豔開。」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
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這個道理。
冬至節氣天氣盤點
1. 啟動「數九」寒天模式
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江南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
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和華南部分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2. 氣溫繼續直線下降
冬至前後,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此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
「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後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
我國除少數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天文學上也把「冬至」規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下面,我們進入第二部分
——冬至節氣的生活提示!
冬至防寒,總有一種你愛吃的
由於冬季尤其是冬至後以寒冷天氣為主,故進補偏於溫熱、補養陽氣以抵禦寒邪。冬至常吃的一些飲食就有很好的補陽防寒作用。
1:北方寶寶們:餃子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這種說法來源於醫聖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麵包了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
今天冬至吃餃子不再是為了治凍耳朵,不過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餃子成為了一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2:南方寶寶們: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較為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來源:中國氣象數據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