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身邊一個保鏢,讓呂布鎩羽而歸,一句話改變三國歷史走向

2021-01-11 歷史小火鍋

漢獻帝劉協,是東漢王朝的末代皇帝。公元189年,漢獻帝在軍閥董卓的脅迫下登基,公元220年,又在魏文帝曹丕的威逼下被迫禪位。表面上看他也當了31年皇帝,但這31年時間裡,他要麼顛沛流離,成為各路豪強軍閥爭奪的對象,要麼淪為曹操手中的傀儡,在戰戰兢兢中苦熬歲月,可以說他這個皇帝當的是無比窩囊。

不過,漢獻帝雖然窩囊,但他身邊的一個保鏢,雖然默默無聞,他的名字都沒幾個人知道,卻在無意中扭轉了三國歷史走向。此人名叫棗祗,一個非常怪異的姓氏,外加一個非常怪異的名字。但他的知名度雖低,卻是對三國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的關鍵人物。

棗祗,河南潁川人(如今許昌一帶),出身平民之家,但他苦讀詩書,才華橫溢,年紀輕輕就成為聲譽鵲起的名士,各路豪強勢力和軍閥,紛紛慕名而來想請他出山。威震北方的大軍閥袁紹,就「亦貪祗,欲得之」,很想把他收到麾下。但棗祗慧眼識人,認定袁紹不能成大事,果斷拒絕了他。

當時的曹操,還是個兵微將寡的小軍閥,棗祗卻認定曹操將來是一代雄主,主動前來投奔。曹操任命他為東阿縣令。有一次曹操帶領主力部隊外出徵戰,呂布突然帶兵偷襲曹操後方的兗州、東阿一帶。棗祗獨守孤城,面對驍勇善戰的呂布,棗祗毫不畏懼,組織軍民成立民團,他身先士卒日夜堅守城頭,擊退呂布的多次進攻,讓呂布鎩羽而歸。

棗祗不光給曹操守住了後方基地,還在東阿召集流民,大力墾荒種田,每年都能生產大量糧食,緩解了曹操徵戰四方的軍糧問題,曹操對棗祗的能力非常讚賞,先升他為陳留太守、建安元年(196年),又讓他當了羽林監,「宿衛宮中」,掌管漢獻帝的禁衛軍,成了漢獻帝的保鏢。

棗祗密切關注天下大勢,經常積極地為曹操獻計獻策。當時曹操的勢力在發展壯大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瓶頸:缺糧。東漢末年的亂世中,經過黃金大起義和軍閥混戰的輪番摧殘破壞,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大量農民為了躲避戰火逃亡四方,大量良田拋荒,缺糧成為各路軍隊的普遍困難。

《魏書》記載,「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裡蕭條」,袁紹和袁術的軍隊甚至被迫採集桑椹、河蚌田螺為食。可以說,誰能率先解決缺糧問題,誰就能在天下爭霸戰中獨佔鰲頭。反而言之,曹操若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棗祗審時度勢,率先看出這一點。他向曹操獻上改變三國歷史走向的一句話:「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建議曹操動員軍隊,召集流民,大力開展屯田,自力更生豐衣足食。

曹操採納了棗祗的建議,「募百姓屯田於許下,得谷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頓時兵精糧足,一舉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開創曹魏江山。不幸的是棗祗英年早逝,曹操悲痛不已,在祭文中寫道:「豐足軍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興其功」,對這位蓋世英才表示無限的痛悼惋惜。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書》

相關焦點

  • 曹丕篡位,漢獻帝的皇后說了一句話,側面證明曹操沒有謀反之心!
    曹操是一個爭議性人物,在《三國演義》妖魔化的人物塑造下,「曹操」一詞,最終成了漢賊的代名詞。曹操究竟有沒有謀反之心?曹操為什麼不稱帝?這是很多人都好奇的問題!曹丕篡位,漢獻帝的皇后說了一句話,側面證明曹操沒有謀反之心!
  • 漢獻帝冊封曹操為「司空」,這到底是多大的官職?
    在此基礎上,迎奉漢獻帝劉協,成為曹操勢力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不久之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縣。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對於漢獻帝劉協來說,用官職來回報曹操的接納。那麼,問題來了,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這到底是多大的官職?
  • 賈詡:出自隴上的漢末三國謀士
    原標題:【溯源甘肅】賈詡:出自隴上的漢末三國謀士他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曹魏初年的著名謀士,智謀超群,「算無遺策」,名聞天下;他獻計涼州兵團反攻長安,東漢王朝從此走向衰亡,吹響了三國時代的前奏;他半世飄零,幾易其主,遊走於兵荒馬亂的時代,周旋於群雄之間,工於戰略,出謀則轉變戰局,精於謀身,遇險則逢兇化吉;他輔佐曹操平定北方,暗助曹丕,影響了整個三國時期的局勢走向
  • 劉表坐視袁紹失敗的真相,漢獻帝的正統威力,致使荊州集團嚴重分化
    在漢獻帝、袁紹間不是平等的競爭關係,二人是有君臣名分的。袁紹攻向許昌,這是悖逆的行為。如果還承認漢獻帝,這時就得與漢獻帝站在同一位置上。因為袁紹是逆臣,而劉表沒有興兵勤王,這說明他在內心深處,對漢獻帝不是心悅誠服。 劉表不敢公開撕裂君臣關係,而是迂迴,表面沒出兵,其實是傾向於袁紹的,沒有盡到臣子應盡的責任。官渡之戰前後,有實際行為說明他的態度。
  • 改變三國歷史走向的5個時間點,除了公元208年,你還知道幾個?
    東漢末年天下紛亂,從群雄割據到三足鼎立,荊州幾次三番易主,打打殺殺不曾停止,在這數十年的變化中,有幾個關鍵的時間節點,決定甚至改變了三國歷史的走向。公元200年這一年,江東孫策被刺殺不幸喪命,孫權繼承父兄大位執掌江東六郡,但是江東需要時間調整休養。
  • 張潘鎮,三國旅遊文化真正的源頭!
    以前,在許昌「春秋樓」買過一個小冊子《許昌的傳說》,這便是遊三國的最初萌芽,但升學壓力、經濟壓力,雖近在咫尺,終不得願。按照導航,從開封一路行來,隱約看到「張潘」二字,馬上感覺到「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就要到了。張潘鎮位於許昌市建安區東南部,南與臨潁縣交界,東與鄢陵縣相鄰,北靠五女店鎮,西接將官池鎮。張潘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西周初為「許國」至春秋時代,秦漢時為「許縣」。
  • 三國劉備出生鄉下,靠賣草鞋為生,為何東漢皇室沒有遺忘他?
    三國劉備出生鄉下,靠賣草鞋為生,為何東漢皇室沒有遺忘他?劉備可以說是歷史上出身最低的幾個皇帝之一,儘管祖上曾經西漢中山靖王,但他所處的時代是東漢王朝,他們的這一分支早已經沒落,以至於他年少時只能和母親在鄉下相依為命,靠著販賣草鞋維持生計。
  • 匡扶漢室的劉備,為何在漢獻帝還活著時就敢稱帝?劉備有2大苦衷
    匡扶漢室的劉備,為何在漢獻帝還活著時就敢稱帝?劉備有2大苦衷 匡扶漢室的劉備,為何在漢獻帝還活著時就敢稱帝?劉備有2大苦衷 劉邦在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後,建立了西漢王朝。
  • 三國時期最特殊的一年,群星隕落,到底發生了什麼?
    要說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段古代歷史,那一定得算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每個人或多或少總能說出幾個三國人物或者三國典故。這一時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一個個英雄豪傑爭相登場,一場場攻伐交戰層出不窮,一出出勾心鬥角接連上演,好似一臺大戲。要說這段時期中最特殊的一年,那估計要算公元220年。
  • 三國時期發生在庚子年的大事,前後相遇兩次60年甲子輪迴!
    三國時期發生在庚子年的大事三國的時間點區分有兩個,有人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算是三國開始時間,還有一個官方認為是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才算三國開始時間,截至公元280年司馬晉滅孫吳,一統天下來看。這段亂世出英雄讓人爽爆的三國歷史前後相遇到了兩個甲子輪迴年。
  •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5次三足鼎立,除了三國,你還知道哪次?
    說到三足鼎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的,到三家歸晉的魏蜀吳三國鼎立。這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三足鼎立,湧現出了曹操、劉備、孫權、荀彧、諸葛亮、關羽、周瑜、陸遜等無數的英雄豪傑。 但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包括這次三國鼎立在內,歷史上其實一共出現了5次三足鼎立,你都知道哪次呢?
  • 漢獻帝禪讓後被封為山陽公,行天子禮儀,若有子嗣是否可繼承下去
    公元220年,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禪讓皇帝位於曹丕,然後劉協被曹丕封為山陽公,並且批准劉協仍然可以以天子禮儀行事,從此之後,劉協就不再是皇帝,而是山陽公,並且搬離許都,來到了山陽公封地生活,延續近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正式被魏朝所取代。
  • 漢末三國哪些人同年生,哪些人同年死,哪些人同年生,同年死
    漢末三國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因為眾多的英雄,才讓那個時代更加精彩紛呈。《三國演義》講述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時候,說他們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但三個人終究沒有做到。關羽死於公元220年,張飛死於公元221年,劉備死於公元223年。
  • 成語典故背後的歷史:「縱虎歸山」
    曹操曹操是東漢末的一大梟雄,董卓之亂期間,他依靠在陳留起兵反董起家,逐漸發展成為一方諸侯。他佔據的地方是中原的核心之地——兗、豫、青、徐等州,同時還從洛陽迎接回了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並將都城定在他所控制的許昌。曹操利用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道義上的支持,使得曹操集團發展為中原第一大霸主,除了北方的袁紹以外,再也沒有其它諸侯沒有可以與其爭鋒了。而此時,東漢的另一梟雄——劉備,則還在為自己的前程而苦苦奔波。
  • 234年,一個值得同情的末代皇帝死了
    在漢末三國的歷史上,漢獻帝劉協,是一位存在感非常弱的皇.帝,在漢末群雄並起的年代,似乎沒有人發覺,他才是實際上早已四分五裂的大漢帝.國的最高領.袖,許多人也忽略了,活了54歲的漢獻帝劉協(181-234年),甚至比曹操、劉備都要長壽的事實。
  •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曝「亂世真情」預告
    由唐人影視出品的古裝權謀諜戰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今日曝光一支長達4分多鐘的「亂世真情」版預告片,展現了劇中主角們在動蕩亂世中千迴百轉的柔情,劉協、伏壽、司馬懿、唐瑛四人面對至愛或手足表露內心,他們的情感和抱負是這場三國爭戰裡濃墨重彩的一筆
  • 曹丕是三國最英明的皇帝,諸葛亮說了4個字讓他的形象瞬間垮塌
    同時曹操出徵期間,「每徵,餘常從」,時常把曹丕帶在身邊,讓他親身感受戰場的殘酷,歷練膽識,培養軍事才能。在曹操的苦心栽培下,曹丕終於成長為一個兼資文武、睿智成熟的帝王之才。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正式確立為魏王世子,成為曹操的繼位人。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位成為新一任魏王。
  • 三國時期,曹操封自己為「司空」,這個官職的權限卻讓百官害怕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他的一生非常勵志,曹操從一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慢慢的發展自己的勢力,最後在群雄並起的亂世中嶄露頭角。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強大勢力,雄踞中原。曹操一直都在學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從來都沒有自己稱帝。
  • 三國時期最長壽的人,不僅活了105歲,而且成功預測自己的死期
    說起三國最長壽的人,可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司馬懿。眾所周知,在三國那個時代戰亂頻繁,一個人想要長壽是非常困難的。司馬懿雖然活了73歲,但是他不是最長壽的人,最長壽的人是張臶(jiàn)。可能很多對張臶這個名字沒什麼印象,其實這也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