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寫入全區政府工作報告,5月20日進場施工,年底一期基本建成。」本月20日,金壇區指前鎮副鎮長張金彪再次來到數位化漁場建設現場察看,顯得很是興奮。
張金彪告訴記者,數位化漁場一期佔地1100畝,改造標準化池塘130多個,大的養殖塘口每個15-20畝,小的育苗塘口每個2-3畝,全都進入種草階段,確保明年3月前蟹苗按時投放。
「每畝池塘改造價平均4萬元左右,這樣的標準在全國肯定是最高的。」張金彪說。半年前,他還兼任金壇區水產指導站站長,上月獲評「中國河蟹產業傑出貢獻人物」獎,他對全國各地河蟹養殖情況了如指掌。
金壇數位化漁場,位於指前鎮東浦村。項目總規劃面積6500畝,計劃總投資3億元。其中一期投資6000萬元,一是建設標準最高的國家級河蟹良種繁育基地,每年可提供優質蟹種1000萬隻;二是建設標準最高的國家級河蟹出口示範基地,每年可出口高品質商品蟹100噸。
「數位化漁場,是金壇爭創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核心區。」張金彪說,兩個基地將引進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團隊,進行大規劃、高品質、高產出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長蕩湖1號」本土河蟹新品種的選育、示範和推廣,達到設施、技術和管理一流水平;按照河蟹養殖池塘設施水平全國最高、智能化生產管理水平全國最高的標準建設,率先在全國開展河蟹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驗示範,以物聯網等智能化管理系統和全程質量可追溯系統,實現「機器換人」,確保每隻蟹達到出口標準。
金壇是「中華絨螯蟹之鄉」。與其他地方一樣,河蟹產業正面臨著老一代養蟹人漸漸老去,新一輩又受不了傳統漁業又髒又苦的局面。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已成為制約河蟹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金壇在全國率先建設數位化漁場,正是加速河蟹生產機械化進程的有益探索,讓「水產科技革命」更徹底,從而進入數字漁業快車道。
張金彪指著一片漂著蘆花的區域說,漁場池塘都安裝了進排水系統,其中淨化區有200畝,養殖用水經那片人工溼地淨化後可達到Ⅲ類飲用水標準,實現水質定時檢測和循環利用。
「從莊店橋到東浦橋,漁場一期項目東西長2.5公裡。」東浦村黨總支書記呂建民幾乎每天到現場察看施工進度。他說,整個漁場規劃用地6500畝,已全部流轉到村委,村民看好這個項目並期待自己也有所作為。
呂建民說,東浦村地處長蕩湖畔,是純農業村,區域位置並無優勢,但土地資源豐富。10年前,全省萬頃良田建設試點工作正是在這裡啟動,先後動遷13個自然村的近700戶村民,連片整治出3000多畝高標準農田,經流轉再發包給常州江南春米業種植優質水稻,畝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
「當時,很多村民不願意流轉土地,擔心收入沒有保障。」呂建民說,經過村幹部反覆登門做思想工作,並承諾由村委兜底保障土地流轉收益,才解除了村民的後顧之憂。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村民,通過再就業增加了收入,確確實實感到了土地流轉的好處。這次數位化漁場一期涉及250多戶村民土地,還遷移900多個祖墳,從村委通知農戶到土地流轉完畢,只用了一個多月。
呂建民說,東浦村原有五分之三的村民在湖中或沿岸從事河蟹養殖。近幾年,隨著湖中網圍拆除和退圩還湖工程的實施,養殖效益已大不如前。
村民莫愛明說,他原先養了18畝塘蟹,幾乎每年也就保個本。這次將池塘流轉建數位化漁場,每畝有750元流轉費,並享受二次分配,每隔3年還遞增10%。
「像莫愛明這樣有養殖技術的村民,很快就會在漁場上班。」呂建民算了算,每30畝用工1人,一期項目投運後至少可以安排3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不僅如此,二期項目規劃了漁民創業區、休閒垂釣區,包括餐飲、民宿、非遺和農耕文化展示等項目,村民就業的機會有的是。
金壇數位化漁場建設,按「一次性高標準規劃、分步驟逐一實施」構想,採用「政府引導、政策支持、集體參股、村民參與、市場化運作」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第一期建設主體,是金壇國控旗下江蘇長蕩湖農業科技產業園有限公司。
金壇區委書記狄志強察看數位化漁場建設後,要求發揮國有資本引領示範作用,通過基地建設,建立「長蕩湖大閘蟹」全產業鏈技術標準體系和區域公用品牌體系,帶動全區河蟹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農業旗艦型龍頭企業,以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近階段,已有好幾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前來洽談,願意注入工商資本參與二期項目建設。」呂建民信心滿滿地說,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突出產村融合發展,爭取花3年左右時間完成數位化漁場項目,將現代農業和休閒觀光旅遊業相結合,建成享譽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的現代數位化漁場。趙鶴茂
來源: 常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