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的項華彪,20歲就開始當「船老大」,他明顯感覺到,最近六七年,眼前養育全村老小的這片海域,漁業資源正在逐漸恢復。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偶爾竟然能捕獲久違的大黃魚。
項華彪是浙江省臨海市桃渚鎮永興村的漁民。浙江海洋水產研究所給出的一組權威數據印證了他的判斷:2019年,包括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在內的「四大漁產」,以及鯧魚、上層魚類等資源在浙江沿岸的發生量比20世紀90年代末增加4倍以上,其中小黃魚資源密度增加了34.1%。同時,作為海洋生態環境「晴雨表」的赤潮已經不見了蹤影。
海洋漁業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禮物,但過度捕撈一度導致資源快速衰竭。2014年,為了破解「魚倉鬧魚荒」的全國性難題,浙江作出「修復振興浙江漁場」的重大決策部署,「打、減、轉、增」並重,以「打」開路,減船轉產、增殖放流,全面推進漁場修復振興,決心與力度一時間令全國矚目。
如今,「三無」漁船基本絕跡,「絕戶網」難覓蹤影,伏休季再無漁船頂風作案,漁港管理井然有序,漁民緊繃安全生產這根弦,漁業逐步轉向可持續發展……從事了30多年漁業執法監管工作的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二級巡視員孫國榮難掩興奮:「經過持續的接力推進,浙江漁場秩序呈現全局性好轉,漁業資源呈現恢復性跡象,漁區風尚發生歷史性變化,這些成績來之不易!」
為了探尋浙江漁場的修復振興經驗,最近,記者深入寧波和台州兩地採訪,發現重拳整治的背後,更是一場漁區治理的革命,蘊含著浙江人的智慧與思考。一條統籌協調、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已然清晰可見。
紅腳巖漁港省級違規漁船扣船所裡待拆解的「三無船舶」
問題和目標為導向
統籌機制破解發展瓶頸
時間回溯到2014年5月28日。紹興柯橋,一場會議如期舉行,召集方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與過往不同,這場會議充滿「辣味」。主席臺上,省領導大聲疾呼,海洋已「荒漠化」,大海撈魚如同撈針,再不修復,再不振興,東海真的要無魚了!
這絕非危言聳聽。浙江是海洋漁業大省,然而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漁業資源衰竭愈演愈烈。以大黃魚為例,1957年全省年產17萬噸,可到了2013年,僅能捕撈到0.28萬噸。過去40年裡,浙江漁船主機總功率翻了4.5倍,3.5萬艘涉漁船舶中,有1/3屬非法經營,不僅違規濫捕成風,還常出安全事故。
鑑於此,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推出「漁場修復振興計劃」。為了破解困擾已久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浙江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布局:成立專門協調小組,省委副書記和分管副省長任正、副組長,省級28個部門和沿海4市縱橫聯動、協同作戰,全力推進「一打三整治」專項執法行動。
所謂「一打」,即嚴厲打擊無船名號、無船籍港、無船舶證書的涉漁「三無」船舶,以及其他各類非法行為;「三整治」,則指整治「船證不符」捕撈漁船和漁運船、整治禁用漁具、整治海洋環境汙染。這些問題如同一根根「硬骨頭」,想要「啃」下來毫無經驗可循。
「表面上看,這是一項專項執法行動,實際上推進越深入,越要求治理方案系統化,越需要用制度來保障。否則,就會像踩著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通林來自沿海地市溫州,對過往亂象有著切身體會,「建立制度的目的,就在於解決『無法可依』問題,從而建立起可持續的法治軌道。」
臨海所在的台州市是傳統漁業大市,這裡又被譽為新時代中國漁業改革的「小崗村」。河道有「河長」,如今推廣至全國的「港長制」,就發軔於此地。台州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支隊隊長吳軍傑告訴記者,目前,全市44座漁港均實施「港長制」,並建立14個與漁港功能定位相匹配、各種職能全覆蓋的漁港管理站。
位於桃渚鎮的紅腳巖漁港,系臨海境內唯一的國家一級漁港。該港管理站副站長毛堅軍就兼任「基層港長」,另外兩名港長則是臨海市和鎮裡的分管領導。「港長的主要職責就是落實進出港報告制度和定港上岸制度。」毛堅軍說,通過關口前移和力量下沉,日常有10名工作人員駐站辦公,開展各類服務管理工作。
吳軍傑又介紹了好幾項「原創經驗」。浙江首例非法捕撈水產品罪,以及修復海洋資源賠償費的判定都是在台州。為了實現所轄漁船的高效管控,台州又採取動態編組,一旦有漁船「脫編」,馬上便能提醒幹預。此外,台州還制定出臺全國首個漁船安全記分辦法,將全市漁船船長、船東和漁業基層管理組織納入記分範圍,倘若扣滿12分,就在證書換發、漁船改造、生產補貼等方面予以限制。
2014年以來,浙江先後制定近100項制度、標準和規範,涉及漁船管控、網具整治、幼魚保護、伏休管理、環境治理、漁民養老、減船轉產等,修訂了190多項執法權力清單及運行流程,為漁業執法監管提供制度保障。在王通林看來,「一打三整治」和漁業安全生產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不斷根據新的情況、新的變化,作出新的調整和布局。
比如,針對幼魚保護,浙江率先制定帶魚等6種重點保護品種的最小可捕過渡性規格,並通過人大立法,開創性地聯動市場監管部門禁止銷售最小可捕規格的保護品種幼魚;又比如,在全國首批實施浙北漁場梭子蟹限額捕撈管理試點,並開發海上自動信息採集系統,建立漁獲物定點交易、漁撈日誌、船位通報等制度。
最新數據顯示,浙江沿海已累計取締涉漁「三無漁船」(含小型船筏)1.9萬餘艘,約佔全國取締總數的近一半;清繳違禁漁具110萬餘張(頂),約佔全國2/3;全面完成7000多艘「船證不符」的整治;累計沒收違禁漁獲物800餘噸,查處違法違規案件近1.9萬起。
象山漁船動態管理系統
安全與穩定為基石
重構漁業漁區現代化治理體系
2019年履新前,俞設已在寧波市象山縣的漁業大鎮石浦工作了20年,到任縣水利與漁業局副局長後,具體分管安全生產。熟悉的經歷讓他明白一個道理:漁業執法不能如同「貓抓老鼠」,否則防不勝防,除了強化「管出來」,更得落實主體責任,變「要我改」為「我要改」。
俞設的觀點幾乎代表著各地漁業主管部門的共識。採訪中,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漁港管理處處長徐曉林就直言,修復振興漁場絕非執法這麼簡單,也不能光靠漁業部門單打獨鬥,必須黨委統領、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區域聯動,這就是漁業漁區現代化治理體系的一次大重構。
確實在浙江,這種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地:行刑銜接上,公檢法、海警等部門無縫對接、依法懲處;「打非治違」中,政法、經信、漁政、交通運輸、市場監管、海事、海警等部門密切協同、聯合作戰;生態保護上,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整體聯動、合力治汙;此外,組織、宣傳、發改、人社、財政、金融等各個部門,則在幹部培養、輿論宣傳、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法治軌道上,浙江有組織體系、工作體系。相比之下,德治與自治顯得更為開放多元,地方各顯神通,形成精彩豐富的「海上楓橋經驗」。
鄧榮城是象山海保漁業服務公司的負責人,這家公司2019年才成立,以片區為單元,管理著914艘大型船隻,提供辦證檢驗、伏休管理、隱患排查、安全救助等服務,受到了「船老大」們的一致歡迎。
目前在全省,像這樣的基層漁船管理組織已有189個,由政府購買服務,漁船船主部分出資,實現漁船安全生產的公司化服務和組織化管理。象山縣水利與漁業局局長張洪成認為,有了這些服務資源的整合,大大減輕了主管部門的壓力,也更利於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有效協同。
在臨海市,2019年還創新海上黨建模式,根據漁船作業區域和編組編隊生產情況,改制組建4個以漁民群體為主的「紅帆護漁」海上臨時黨支部,帶領全體漁船有序開展漁業安全生產、漁場秩序維護、漁業資源保護和漁業轉型升級等工作。「紅藍」一結合,效果也十分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在德治為基、法治為要、自治為本的「三治合一」模式上,浙江又融入了「智治」,利用信息化和大數據實現精密智控。在象山縣的「智慧漁港」大屏上,記者就看到,所轄漁船定位清晰可見,紅黃綠等各色代表不同狀態,監控人員可實時作出分類處理。
據了解,目前,浙江已投入7億多元用於漁業信息化建設,在全國率先建成了漁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統、小物標雷達監控系統等,升級改造了1萬餘艘大中型海洋機動漁船的北鬥定位終端系統和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避撞系統,並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漁業安全事故應急指揮系統,大大提升了安全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效率。
海上安全是海洋漁業生產的底線和基礎。2019年,浙江漁船水上生產安全事故和死亡失蹤同比分別實現「雙下降」,特別是面臨超強颱風「利奇馬」正面登陸的大考,最終漁民達到零死亡,這在過去極為少見。
停靠在象山縣石浦港碼頭的休閒漁船
可持續發展為要義
轉型拓寬振興新天地
在浙江人的理念中,光打不轉、光堵不疏,從來不是最佳良方。就拿「東海無魚」來說,浙江人認為,表象是捕撈能力與資源再生能力的不相適,內症卻是漁區資源、環境、產業、民生、文化的不協調。因此,與「打」、與「堵」相生相伴的是,浙江漁業的「轉」與「拓」。
魯班發明了傘,黃元明則受此啟發,獨創了傘式保溫大棚。步入浙江宏野海產品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一頂頂巨傘罩在池上,能加熱、能充氧,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別人一年只能養一季蝦,黃元明能養四季,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優。
黃元明養殖確有一套,早年養殖加州鱸魚,國內產量數一數二,後來轉型南美白對蝦,又躋身全省行業的「隱形冠軍」。「5年前,基地養殖面積還只有100多畝,現在1200多畝。海洋漁業的整治5年,正好成就了養殖業的黃金5年。」黃元明快人快語道。
如今,過了頭5年的「風口」,黃元明又在謀劃新一輪升級:向「微笑曲線」兩端轉。一端是種苗培育,另一端則是精深加工。近幾年,黃元明投入約3000萬元用於良種繁育,現在除了自用,每年還能賣出去5億尾蝦苗,產生1000萬元的產值。而他的目標是,今後公司六成產值源自種苗。
涉足加工,是黃元明2019年邁出的步伐。這緣於產能過剩後,為了規避市場風險,必須從單純賣鮮品,轉向冷凍品、加工品的多元化經營格局。因為不熟悉,黃元明暫且謹慎行事,但若真能蹚出路,可帶動更多漁民轉產。眼下,其麾下已有不少上岸漁民,有的搞管理,有的跑銷售,之後更多還能進廠子。
「打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可持續發展,要讓漁民有收入、有出路。」臨海市港航口岸與漁業管理局局長劉勇告訴記者,這幾年,臨海的養殖與近海捕撈結構進一步優化,尤其是對蝦養殖產業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全市面積已有8000多畝,年產值近兩億元,後續發展勢頭仍十分迅猛。
黃元明將眼光瞄準種苗,象山港灣水產苗種有限公司已捷足先登,站穩腳跟。負責公司養殖技術的高級工程師徐萬土告訴記者,通過與各大科研機構的密切合作,公司共繁育了26個品種,其中很多填補了寧波、浙江乃至全國的空白。尤其是「當家品種」岱衢族大黃魚,堪稱細分領域的翹楚,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
據了解,目前公司有7個親魚培養車間,每年可出產6000萬尾魚苗,其中4000多萬尾系岱衢族大黃魚。在200多畝的基地中,被人稱道的還有附近藍黃相間的新型海水養殖網箱。據了解,這是寧波市6個試點之一,與傳統網箱相較,更環保、更牢固,並能有效提升養殖成活率。
寧波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漁港管理處處長林建國介紹,近幾年,寧波的國內海洋捕撈產能連年下降,但海水和淡水養殖產能卻一直呈增長態勢,養殖區域從象山港拓展至漁山海區,養殖類型和品種也越來越多元化。與此同時,寧波還積極引導捕撈漁船從生產性轉向休閒體驗式捕撈。
在象山石浦鎮,王衛平就將轉產轉業的漁船改成了7艘休閒漁船和4艘遠洋海釣船。遊客大多來自公司團建或家庭聚會,包下一艘船五六千元,既能出海體驗收網捕撈,還能在船上直接嘗鮮,近年來生意不斷走紅,「跟風者」越來越多。
與王衛平所在的漁人碼頭臨近的東門漁村,被譽為「天下第一漁村」。當了27年村幹部的村黨支部書記周全球告訴記者,這幾年,漁民退捕後,有的做起小生意,有的轉為養殖,還有的利用美麗漁村的建設,開辦特色民宿和「漁家樂」,旺季時收入不比出海差。
據了解,現在,浙江還大力推進以資源修復型人工魚礁為重點的海洋牧場建設,共建成12個海洋牧場。「十三五」期間,全省共投入資金5億多元,累計放流水生生物苗種240餘億(尾、粒),以促進海洋生態環境改善和漁業資源養護。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浙江已有兩萬漁民有序轉產轉業,傳統漁民養老保障實現全覆蓋。2019年,與2015年相比,儘管全省海洋捕撈船產能從400萬千瓦壓減至近290萬千瓦,但漁業經濟總產值卻從1937億元增加到了2232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從21514元增加到29852元。一幅「漁業強、漁區美、漁民富」的壯美畫卷正徐徐鋪開!
王通林提出,「十四五」期間,要進一步健全制度建設,深化「一打三整治」和漁船安全管理要有新內涵、新擔當,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要有新載體、新舉措,深入謀劃推進新一輪的漁場修復振興行動,推進浙江漁業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整治」背後看「治理」——浙江漁場修復振興觀察
內容: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崔麗 朱海洋
圖片來源:胡靖
監製:王澎;編輯: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