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挖掘文化內涵……江蘇加大洪澤湖和淮河的治理與保護工作

2021-01-11 瀟湘晨報

揚子晚報網1月11日訊(記者 薄雲峰)洪澤湖是江蘇境內勾連淮安、宿遷的省內第二大淡水湖,目前洪澤湖和淮河的治理與保護工作做得如何?2021年在河湖保護上又會有哪些新舉措?……江蘇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楊嶽日前赴淮安、宿遷,巡查洪澤湖與淮河幹流江蘇段河湖長制工作,組織召開座談會。會議指出將進一步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持續推動洪澤湖和淮河的治理與保護工作。

楊嶽實地察看了淮安市洪澤區洪祥村的洪澤湖住家船拆解現場,宿遷市泗陽縣退圩還湖聚泥成島現場,聽取了淮安、宿遷市級河湖長和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的工作匯報。

楊嶽指出,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和淮河較大洪水,省洪澤湖管委辦統籌協調、牽頭抓總,省有關部門協同推進、加強指導,沿湖沿淮淮安、宿遷兩市六縣區的河湖長履職盡責,河湖長制工作從「有名」到「有實」「有效」,從「高強度」邁向「高水平」「高質量」,碧水保衛戰、河湖保護戰初戰告捷,洪澤湖淮河治理保護成效得到顯現。

今年,江蘇將採取六條具體舉措,以河湖長制下的管委會機制平臺為依託,共同推動洪澤湖治理保護向更高質量發展。在改善和確保洪澤湖上岸漁民的生活方面,要以更實舉措破解民生難題,實現洪澤湖上岸漁民的社會保障到位、轉產就業到位、住房保障到位,把確保 「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落到實處;在以更大力度推動空間恢復工作方面,堅定不移地推動湖泊退圩還湖綜合治理,通過恢復水域面積,提升流域區域調蓄能力,增加水生態環境容量,增值綠水青山的自然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在以更高標準復甦生態環境方面,通過推動近岸帶河口生態修復、溼地保護修復和環湖水系林網、航道林網、道路林網、農田林網和綠美鄉村建設,構築支撐江蘇可持續發展的「綠心地帶」;在以更嚴要求強化汙染防治方面,突出工業、農業、生活、航運汙染「四源齊控」,著力解決內外源汙染防治問題;在以更快步伐推進基礎建設方面,加快推進滯洪區建設、水系連通調整建設、水資源供給工程建設、病險工程建設、重點骨幹河道綜合治理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環湖公路網、湖區省幹線航道建設等交通基礎設施,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在以更優的布局抓好文化傳承方面,突出濱水資源特色,挖掘文化內涵,積極推進歷史古鎮、古村建設,依託綠色生態、紅色經典、古色文化「三大」資源優勢,打造洪澤湖全域旅遊新品牌。

楊嶽要求,要切實加強洪澤湖治理保護的保障力度,做到河湖長履職到位、資金保障到位、宣傳引導到位,全力推動洪澤湖治理保護各項工作任務按時落地。

江蘇省水利廳廳長、省河長辦主任陳杰主持座談會。省水利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負責同志,淮安、宿遷市以及沿湖沿淮六縣區河長湖長等參加會議。

校對 李海慧

來源:紫牛新聞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治淮70年 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 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徐想 攝)  10月20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治理淮河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淮河幹流上遊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標準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禦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戰術,逐步轉變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的從容應對局面。
  • 鬥折蛇行,觀音託夢的「水上長城」:洪澤湖大堤,可知有多少彎道
    洪澤湖古堰是世界上最古老、規模最宏大的水利壯舉和典範,是中國水利歷史的見證,是世界文明的偉大傑作。洪澤湖古堰也叫洪澤湖大堤,它有著「水上長城」的美譽。它和四川的都江堰堪稱為中國水利史上的「絕代雙驕」。02洪澤湖古堰的形成過程洪澤潮古堰有著1800多年的歷史,古稱高家堰、捍淮堰,是一條始建於東漢, 完建於明、清,加固於當今的重要堤防。洪澤湖自古就有「倒了高家堰,淮揚二府都不見」之說,因此洪澤湖大堤是飽經滄桑的千年古堰,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 千裡淮河之源「中國四瀆」之一——桐柏淮瀆
    淮河,被尊為「華夏風水河」,為中國古「四瀆」之一,全長1000公裡。淮河發源於南陽桐柏山,由此蜿蜒東去,經河南、安徽、江蘇3省,通過洪澤湖洩入長江出海。另據《尚書·禹貢》記載:夏禹治水時「導淮自桐柏」,從桐柏源頭向下遊治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昭令祭祀名山大川,於是,秦二十六年在桐柏主峰太白頂北麓下淮水脫潛見流的陽口(今桐柏淮源鎮固廟村)建立了一個有殿、廊、亭、閣、庫共526間,呈「宮室之狀」的淮瀆廟。
  • 江蘇洪澤:檢察機關牽頭成立保護聯盟 共護全國第四大淡水湖
    負責辦理該案的洪澤區檢察院在審查案件時,發現因洪澤湖屬於省管湖泊,沿湖有不僅有淮安、宿遷兩市6縣區地方負責屬地管理,湖區漁業生產等工作還專門成立洪澤湖漁管會進行專項管理,管理機構過多,執法權分散,權責不明、配合不暢等,「六龍治湖」給湖區保護工作造成了「多管卻又難管」尷尬局面。據不完全統計,自2015年起,僅江蘇淮安市兩級檢察機關辦理的涉洪澤湖刑事案件就達150餘件。
  • ——響洪甸水庫踐行水利工程和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
    管理處在狠抓落實水利工程科學管理目標的同時,密切圍繞綠色發展、美麗中國建設,大力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和水資源雙控及管理,加快水生態保護修復、水資源汙染整治、資源合理調配,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生活方式及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可持續性發展。
  • 一種特殊文化符號‖「九牛二虎一隻雞」背後的故事
    老縣城舊址正東方向的文化娛樂廣場上「九牛二虎一隻雞」的巨幅石雕特別引人注目,偌大一個廣場,偏偏放上幾尊牲畜猛獸的石像不知用意何在?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鄭光祖《三戰呂布》楔子有云:「兄弟,你不知他靴尖點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成語中的「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力氣很大,常用於很費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場合。那麼,洪澤縣城娛樂廣場上的九牛二虎還加上一隻雞到底用意何在?
  • 紅河州元陽縣加大哈尼傳統文化保護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近年來,紅河州元陽縣著力保護傳統文化,夯實民族團結進步文化基石。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實施文化建設「1046」春天工程,促進文旅融合,推動元陽社會、經濟和文化協調健康發展。一是挖掘保護,打造非遺品牌。
  • 安徽和江蘇65年前交換的四座城,均發展崛起,其中盱眙縣最為突出
    當然,一些老城市在剛剛改屬之際,也會像新生城市一般,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討論。比如在65年前,也就是1955年,江蘇和安徽兩個大省,就互相交換了4座城市,當時也是轟動一時,引人注意。據悉,當時是因為梅雨的原因,導致淮河流域內發生了重大的洪水災害,而江蘇和安徽都很大程度的受到了這次洪災的影響。
  • 等溫線、年降水量線北移,地緣經濟在變,淮河還能劃分南北嗎
    隨著地理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一月0℃等溫線、800毫米年降水量線已經北移,加上新的地緣經濟因素,淮河還能劃分南北嗎?淮河發源於河南南陽桐柏山太白頂西北河谷,原本獨流入海,成了古代「四瀆」之一;淮河幹流全長2000裡,幹流總落差約200米,流經河南、安徽和江蘇,所以流域主要為河南、安徽、江蘇,而後才納入了湖北和山東一些地方,流域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裡。
  • 水利部制定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水資源論證工作的意見》,探索建立...
    關於進一步加強水資源論證工作的意見  水資源論證是為貫徹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要求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必須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水資源論證制度建立以來,在推動相關規劃科學決策和建設項目合理布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促進了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 關於「繼續加大對福建省龍巖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
    經過中央有關部門和福建省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保護建設取得顯著成績。  一、關於建立汀江—韓江流域跨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問題  推進流域上下遊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是促進流域治理的有效措施,是實踐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財政制度創新。
  • 江蘇低調的古鎮,擁有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是淮揚菜的重要發源地!
    說起江蘇的風景,因為周末的時候,他經常和當地的朋友去附近的城市,幾年來蘇北幾十個市縣幾乎都去過一次。在眾多城市中,淮安是我的最愛,說起淮安在國內知名度不高,但確實是一座有內涵的低調城市,因為地處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正好在「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上,擁有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也是淮揚菜的重要發源地。來淮安一定要去看看河下古鎮,因為它是淮安古文化的縮影。古鎮形成於周朝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 保護水資源宣傳手冊 --中國廈門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www.xm.gov...
    一:領導講話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中央人口、資源與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要求「把切實保護好飲用水源,讓群眾喝上放心水作為首要任務」。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8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指出:「近幾年來,中國城市供水水源、淨水廠、供水管網的建設和改造取得較大進展,汙染源治理和飲用水監督管理力度不斷加大。
  • 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湖畔,大堤有1800年歷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充滿智慧的中國人在歷史的發展中戰勝了許多自然災害,尤其是修建水利工程治理水患,更是有獨到之處。不僅治好了水患,還將水利工程打造成了一個個旅遊景點。在這些水利工程中,最為出名的非都江堰莫屬。不過,在江蘇淮安的洪澤湖古堰景區也有一個著名的水利工程——洪澤湖大堤,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
  • 江蘇姜堰:向水而為 繪就三水壯美畫卷
    同時該區還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將鎮村河道「兩違」整治工作納入對各鎮街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並聯合區督考辦開展專項督查和隨機抽查,促進責任落實、效能提升、全面見效。  重拳整治下,全區河湖再現「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美景。  整改後怎麼防止死灰復燃,如何鞏固河湖「兩違」整治成效?
  • 治汙工程舉步維艱 淮河變清難容樂觀
    雖然滁州市政府已根據國家有關政策下文允許汙水處理廠運轉前半價收取汙水治理費,以緩汙水廠建設資金缺口,但朱嵐提到還需自籌2000萬資金時,心有餘悸。滁州市環保局長負責同志提到轄區四個汙水廠建設心情沉重。他說,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還處於「溫飽財政」的縣市,汙水廠建設成為包袱,原本就欠競爭力的企業再拿出汙水處理資金會加大產品成本,與沒有治汙設施地區的企業產品形成不平等競爭,從而制約了經濟欠發達地區企業的發展,甚至威脅到生存。該市發改委、建委負責汙水廠建設的同志也對暗訪組流露出,上馬治汙項目,心有餘而力不足。  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傑對蚌埠市汙水廠的建設及運營顯得極為自信。
  • 《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出版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潔基因
    魯網4月10日訊 4月7日,省紀委在曲阜召開《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出版座談會,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引導黨員幹部堅定文化自信,自覺繼承傳統、廉潔修身進行研討。該叢書系統闡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的起源、涵義和本質,論述了八德與個人修養、社會和諧和國家治理的關係。
  • 江蘇的東海不靠海,那「福如東海」是怎麼回事?
    東海縣,位於江蘇省東北部,地處江蘇、山東兩省交界處。東海之名,源於秦代的東海郡。也許當初叫這名的時候,距離最近的海就可能叫東海。物換星移,東魏武定七年置海州,民國初年,海州改為東海縣。目前,連雲港片區內東海縣、海州區並存。
  • 寧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紀實:憑誰擊水起...
    寧夏要珍惜黃河水資源,注意解決好稻水矛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種養業。 在銀川市西夏區源石酒莊葡萄種植基地,習近平總書記囑咐,寧夏要把發展葡萄酒產業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加強生態恢復結合起來,提高技術水平,增加文化內涵,加強宣傳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