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70年 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 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2020-12-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徐想 攝)

  10月20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在會上介紹了70年治淮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具備抗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淮河幹流上遊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標準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禦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戰術,逐步轉變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的從容應對局面。

  二是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撐了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歷經70年建設,淮河流域已經建成6300餘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布。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設,與流域內河湖閘壩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縱一橫多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

  三是水環境保障能力明顯提高,流域性水汙染惡化趨勢已成為歷史。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汙染源治理、實施汙水集中處理、強化水功能區管理、限制汙染物排放總量、開展水汙染聯防和水資源保護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汙量明顯下降,河湖水質顯著改善,淮河幹流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2005年至今淮河未發生大面積突發性水汙染事故,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鎮用水安全。

  四是水生態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推進流域生態環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截至2018年底,淮河流域累計治理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5.3萬平方公裡,桐柏大別山區、伏牛山區、沂蒙山區水土流失普遍呈現好轉態勢,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六成以上。依託已初步形成的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體系多次成功實施生態調水,有效保障了南四湖等缺水地區生態環境安全。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會重現嗎?專家稱當前防洪壓力在中小河流
    2020年存在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但目前防洪的壓力更多體現在中小河流上;水利設施受疫情影響非常顯著,加大了洪澇災害的不確定性這就是中國降雨的特徵,水旱災害頻發,但極端的特別多和特別少的概率還是相對要小一點。洪澇災害年年都有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10年平均每年因洪澇災害死亡的人數超過8000人。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這40年間平均每年死亡人數超過4000人。進入21世紀後,因持續加大防洪排澇體系的建設,加之四級應急響應制度的建立,因洪澇災害死亡的人數減到平均每年幾百人。
  • 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 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安全不會有影響
    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 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安全不會有影響 央視網消息
  • 「往往大水之年是豐收之年」,國家防總:今年洪澇災害對我國糧食...
    (觀察者網訊)8月13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洪澇災害導致6032.6千公頃農作物受災,其中絕收1140.8千公頃,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和淮河地區。
  • 2018年雲南洪澇地質災害頻發 因災死亡失蹤85人
    雲南省減災委辦公室提供中新網昆明1月18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18日從雲南省減災委辦公室獲悉,2018年,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雲南省16個州(市)122個縣(市、區)482.82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及失蹤85人,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41.54億元。圖為2018年雲南自然災害資料圖。
  • 象山:立足當下 謀劃長遠 提升山洪災害防禦能力
    象山縣水利和漁業局立足當下,提前謀劃,利用冬修水利最佳期,通過系列化措施,有效提升山洪災害防禦能力
  • 今年10月13日是第31個國際減災日 主題是「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
    國減辦發﹝2020﹞29號   國家減災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減災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減災委員會:   今年10月13日是第31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強調加強災害風險管理,建立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災害風險治理機制,特別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有利於減輕災害風險的各項政策措施,不斷提高全社會災害風險治理能力。為
  • 思想縱橫:不斷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提出明確要求: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面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具有全面的監測預警、果斷的決策指揮、協調的組織行動、廣泛的社會動員、充分的應對措施,才能有效提升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 今年直面最強厄爾尼諾 警惕洪澇低溫將會發生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面臨的高溫、洪澇和乾旱風險將加劇,高風險區主要位於東部的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地區,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風險將會逐漸加大,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將更大,由此帶來的經濟安全、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大工程安全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也將凸顯,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
  • 2019年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
    確立國際減災十年和國際減災日,其目的都是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地區和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作為工作計劃的一部分、推動國家和國際社會採取各種措施以減輕各種災害的影響。在國際減災十年間,國際社會在減災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 2013年中國洪澇災害致774人死亡 1.2億人受災
    >   中新網1月9日電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網站消息,2013年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均遭受不同程度洪澇災害,部分地區山洪災害嚴重。洪澇災害受災人口達1.2億人,因災死亡774人、失蹤374人,縣級以上城市受淹234個,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3146億元。  2013年,中國東北、華北大部、西北東部和西部、西南東北部、華南大部降雨量較常年偏多1-2成,黑龍江、松花江流域汛期平均降雨量較常年偏多3-4成。先後有9個颱風在我國登陸。
  • 這份山洪災害防禦知識手冊請收好
    由於人類活動造成河道的不斷被侵佔,河道嚴重淤塞,河道的洩洪能力降低,也是山洪災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6、誘發山洪災害的氣象因素有哪些?誘發山洪災害的氣象因素主要有強降雨和氣溫顯著升高。容易形成局部地域強降水的天氣系統影響山區時,都可能造成山洪發生。
  • 胡啟生:提高警覺意識 真正履職盡責
    目前,全市江河湖庫汛情平穩,洪澇災害總體較輕,沒有因洪澇災害造成人員傷亡,防汛工作有力有序有效。7月9日8時,長江橫港站水位10.60米,較常年同期低1.54米,比2016年同期低4.58米。在實地查看後,胡啟生在市防指辦指揮中心主持召開防汛工作調度會。
  • 隴南市康縣2021年洪澇災害災毀農田修復項目公示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隴南市「8.12」暴洪災害損毀農田修復工作實施方案》(隴辦發[2020]70號)文件精神,現將擬批覆的康縣2021年洪澇災害災毀農田修復項目有關情況予以公示,接受廣大幹部群眾監督。如發現有悖項目申報規定的問題,可通過電話、來信、面談等形式反映,我們將認真受理。
  • 墨跡天氣:以科技驅動氣象服務能力 共促「社會氣象觀測聯盟」的發展
    「聯盟」由初創成員單位共同發起,墨跡天氣作為「聯盟」的初創成員單位之一出席,並在會上分享了2019年墨跡天氣在社會化觀測方面取得的發展成果。同時參會的還包括華風集團、中國天氣網、中國天氣通、新浪天氣通、彩雲天氣等企業。
  • 富順永年鎮四個場景模擬山洪災害應急演練,提升防範能力!
    為切實提升廣大群眾山洪災害發生時自救互救的意識及應急避險能力,提高基層工作人員抗洪搶險救援的綜合指揮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應急作戰能力,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有效避免群死群傷事件發生,永年鎮通過「四個場景」真實模擬處理突發山洪災害全過程。
  • 入汛以來全國13省發生洪澇災害 因災死亡94人
    中新網6月11日電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消息,截至6月11日統計,入汛以來全國累計有13個省份發生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465千公頃,受災人口848萬人,因災死亡94人,失蹤78人,倒塌房屋2.71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74.4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