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徐想 攝)
10月20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在會上介紹了70年治淮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具備抗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淮河幹流上遊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標準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禦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戰術,逐步轉變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的從容應對局面。
二是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撐了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歷經70年建設,淮河流域已經建成6300餘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布。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設,與流域內河湖閘壩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縱一橫多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
三是水環境保障能力明顯提高,流域性水汙染惡化趨勢已成為歷史。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汙染源治理、實施汙水集中處理、強化水功能區管理、限制汙染物排放總量、開展水汙染聯防和水資源保護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汙量明顯下降,河湖水質顯著改善,淮河幹流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2005年至今淮河未發生大面積突發性水汙染事故,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鎮用水安全。
四是水生態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推進流域生態環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截至2018年底,淮河流域累計治理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5.3萬平方公裡,桐柏大別山區、伏牛山區、沂蒙山區水土流失普遍呈現好轉態勢,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六成以上。依託已初步形成的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體系多次成功實施生態調水,有效保障了南四湖等缺水地區生態環境安全。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