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青年:秦嶺的山勢之險有阻隔效應,為我國南北分界之山,而歷史早期的淮河水系穩定,地形平緩,卻為何萌生了南北意識?隨著地理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一月0℃等溫線、800毫米年降水量線已經北移,加上新的地緣經濟因素,淮河還能劃分南北嗎?
淮河發源於河南南陽桐柏山太白頂西北河谷,原本獨流入海,成了古代「四瀆」之一;淮河幹流全長2000裡,幹流總落差約200米,流經河南、安徽和江蘇,所以流域主要為河南、安徽、江蘇,而後才納入了湖北和山東一些地方,流域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裡。
淮河是中國地理標識、南北地理分界帶,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溼潤區和半溼潤區分界線。回顧往事,看淮河如何過渡南北地理氣候、山水環境、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再看現在,一月0℃等溫線、800毫米年降水量線北移,地緣經濟在變化,淮河劃分南北有什麼新意義。
全新世開始後的淮河流域
長江、黃河流域的考古挖掘、地質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處在長江、黃河中下遊之間的淮河流域,似乎被忽略了,淮河流域的考古挖掘、地質研究的力度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要追溯到幾億年很難,只能說最近的。
新構造運動開始後,淮河南面成了抬升區,北面則為沉降區,以淮河幹流為界,淮河流域在新構造運動中南升北降,南邊地貌以山地(大別山)、低丘、崗地為主,如此避免了被長江「同化」;淮河北邊地貌為平原,地勢比較低平,除靠近今山東一帶有丘陵,其餘皆屬於第四紀沉積平原,如此黃河才有機會奪淮。
透過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挖掘,可以推測淮河流域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時,環境變化很大,因洪澇災害頻發,以漁獵為主石山孜文化先民,只能選擇地勢高亢或人工堆積而成的、高出地面的、有防水功能的高臺上居住。
全新世氣候變暖變溼,海平面上升,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發,導致石山孜文化中斷,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淮河流域地理環境波動小,先民可以長期穩定在這裡定居,石山孜文化中斷近一千年後被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取代。
淮河流域的水文
黃河奪取淮河入海河道前,淮河的北岸支流多而長,但徑流量小、河床平淺;南岸支流少而短,徑流量大,雖然水系眾多,但都處於穩定狀態;淮河幹流的河床較寬深,河岸無需修築堤壩,至少在12世紀之前,淮河不是一條要被修治的河流。
12世紀及以後,由於受黃河殃及,沿岸地形和水系在近八百年中,成了另一副模樣,北岸水系紊亂,一度出現了「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
黃河殃及淮河近八百年,淮河成了複雜難言的河流,建國後,在幾代人的辛苦治理下,淮河才穩定下來。
黃河奪淮前的淮河
淮河流域並非是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最核心區域,但淮河流域在中華文明形成發展中起到了催化作用,這裡水系密集,河湖水草豐美,沼澤草莽叢生,臺地茂林遍布,魚躍鱉浮、鳥翔獸集,是飛鳥的樂土,因此居於淮河流域的先民往往以鳥為圖騰。
自「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後,淮河流域匯集了更多的人口,商朝時,淮河流域是青銅原料的中轉區之一;在甲骨文中,「淮」由「飛鳥」和「河川」構成,含義是飛鳥才能逾越的河流,一般指淮水,或許是當時的淮水生態環境極佳,河流兩岸集聚了各種鳥,商人誤以為是河流難以逾越讓鳥在此處匯集,眼見有大鳥飛過,遂把它稱為淮水。
金文用「水」代替「河川」,隸書的字形與今天的「淮」無異,「山」與「隹」相加為山至頂,「水」與「隹」相加則為水至清,淮水的含義可能是最清的水,它在古籍中多有出現,《爾雅》曰:江淮河濟為四瀆;《周禮·職方式》曰:其浸淮泗;《禹貢》曰:導淮自桐柏;《說文解字》直言:淮,淮水也。
周朝時,淮河流域諸侯的向背關乎周天子的威權;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的思想在淮河流域相互碰撞,楚國修芍陂、吳國鑿邗溝、魏國開鴻溝,也讓經濟社會發展更快一步;秦朝末年,淮河流域的楚國後人揭竿而起,第一撥失敗,第二撥滅了秦朝。
數年的楚漢之爭後,大漢朝建立了,淮河流域的農商進一步發展,也成了富庶地區之一;隋開鑿大運河,淮河與長江、黃河串在一起;大唐建立後,兩京制逐漸形成,此時淮河流域的糧食,對大唐的補給十分重要。
總的來說,黃河奪淮前,無論是先秦,還是秦漢、隋唐,淮河流域就是不同文化的溝通地帶,這裡水網密布,農業生產能力強,交通運輸地位較高,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早期的重點地區,而這一切,隨著河道被黃河奪取而終結。
失去了入海河道
南宋建立伊始,為了阻止金兵南下,黃河大堤被人為掘開,部分河水從泗河分流,直奔淮河,由此開啟了淮河中下遊700多年的泛濫史;公元1194年黃河南決,黃河全面奪取淮河中下遊河道,淮河流域富足的黃金時代結束。
黃河奪淮後,淮河故道淤塞,淮河只能借道流入長江,北岸支流水系的紊亂,讓原先在這片土地上定居的人苦不堪言,人們陷入貧困、動蕩,到了元末,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便如秦末那樣揭竿而起,朱元璋的「淮西集團」滅了元朝。
明朝曾經有過治淮舉措,先是「蓄清刷黃」維持漕運,但以失敗告終,直到導淮入江,才稍微緩解了水患;1855年黃河雖然已返回北方,但淮河入海故道已然無法再用;1938年,為了阻止日本侵略軍,有人炸開了花園口的黃河南堤,黃河主流再次入淮,持續9年,淮河北岸支流再次被破壞。
建國後,人們開啟了治理淮河的新步伐,先動員號召兩岸人們「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接著細分到「蓄山水」、「給出路」、「引外水」,取得了很大成效,淮河流域的水系終於穩定下來,2003年淮河入海河道開通,沿著蘇北灌溉總渠北岸,淮河再次有了入海河道。
淮河與中國南北
世界上有劃分南北或東西的國家,其分界線大都由歷史習慣形成,沒有實體界線,而中國的秦嶺-淮河成了我國東部的實體分界帶。 秦嶺有山勢之險,可分割地理、人文,淮河是一條河流,兩岸沒有高山險阻,卻萌發了中國的南北意識。
春秋時期的齊國人晏子使楚,以淮河為界第一次提出了南北差異,他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其實橘、枳並非同一物種)
從三國開始,人們得出了「守江必守淮」的經驗教訓,如果沒有淮河流域,南方政權僅憑藉長江只能偏安不能長久,如東吳最終敗於晉、南朝陳敗於隋、南唐很快被新立的北宋所滅,
淮河兩岸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憑藉淮河流域複雜的水系建成屏障,待北方突破淮河,已經是強弩之末,而南方靠近大本營,勝算增加,所以守淮的南方政權雖然偏安,但比守江的政權長久,如晉朝,東晉時還能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南朝宋借淮河防線一度光復舊都,其後人雖然被鮮卑追擊,但因淮河水系,拓跋燾再厲害也止步於瓜步山。
到了南宋,因為失去中原,更加重視了淮河防線,如此熬過金國數次南侵;後來的蒙古軍隊,沒有直接從東部南下,而是先拿下南襄盆地與四川盆地,此時南宋憑藉淮河防線辛苦熬下了數十年。
清初沿革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對偏安的南方政權直言:其時之盛衰,大約以淮南北之存亡為斷。直接說了「守江必守淮」的正確,正因為如此,以秦嶺-淮河為界,南宋與金對峙一百多年,以淮河為防線,南宋熬過數十年。
南宋與北方政權對峙,淮河南北相對獨立發展,南方的經濟文化在此時全面反超北方,淮河南北在農業生產、語言文化、民風習俗、飲食文化等方面急劇分化,南北意識在人們心中紮下了根,雖然元明清實現了中國大一統,淮河南北政權對立消散,三朝數百年時也沒有消除這意識。
到了晚清,革新中國地理學先驅張相文運用現代地理學,分析了全中國的地理特徵,於1908年首次提出以秦嶺-淮河作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這提法被後世沿用至今,已然成了公民基本的地理常識。
如今,因為地理氣候的變化,中學時常常提到的一月份0℃等溫線、800毫米年降水量線不與淮河重合,已經北移,甚至處於淮河與黃河之間,但淮河仍然是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溼潤區與半溼潤區的分界線。
到了新的時代,南米北面、南甜北鹹在大城市瓦解,南船北馬早已消失在汽車、火車、高鐵的馳騁和飛機的翱翔之中,淮河對於野生動植物、地理氣候、山水環境來說仍然可以劃分中國南北,但對於中國自己人來說,淮河是南北文化交匯融合之地,文化資源豐富多彩,而淮河劃分中國的南北只是表面,況且它也不是真天塹。
參考資料:
《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環境演變對新石器遺址分布的影響》,作者:黃潤、朱誠、鄭朝貴《駐馬店楊莊:中全新世淮河上遊的文化遺存與環境信息》,作者: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論先秦時期淮河流域的水利盟約》,作者:王方領《先秦時期淮河流域歷史文化的主要特徵》,作者:李修松《論淮河流域文化的特徵》,作者:吳聖剛《論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作者:張崇旺《淺析淮河歷史文化的形成淵源與發展》,作者:宛天月本文由『海潮地理學社』原創,禁止搬運、轉載、抄襲,摘錄,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