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朝鮮半島,美提出以三八線分界,史達林的回答令人意外
我們先說一說
「三八線」
的歷史,它是如何一步步見證了南北朝鮮分裂的過程。
「三八線」指的是北緯38度線,它不光穿過了我國的石家莊、太原這些地方,也十分巧合地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致相同的南北兩部分。
這本來就是一條普通的地理分界線,橫穿朝鮮半島,長度大約
300公裡
,基本等同於從上海到南京的距離。
它截斷了半島上的
12
條河流、
75
條小溪流,穿過了
181
條小路、
104
條鄉村土路、
8
條高級公路,以及
6
條南北鐵路線。(援引《韓戰中的美國陸軍》)
所以說,不論是從行政管理角度,還是經濟發展角度,這條線都是極其不適合當分界線的。
但是,當人們後來賦予了其特殊的軍事和政治意義時候,它的價值和意義,就已經上升到了頂端。
最早從軍事上利用這條地理分界線的,是日本人和沙俄人。
他們分別於1894年甲午戰爭和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向對方提出了以此為界,「分而治之」的想法,只不過這兩次倆人都沒談攏,因此也就作罷。
直到後來二戰的時候,日本人把駐守在朝鮮半島的兵力,以「三八線」為界,分成了兩個獨立的指揮體系,三八線以北歸關東軍指揮,三八線以南歸日軍大本營總指揮,這就賦予了「三八線」以特殊的軍事意義。
三八線附近巡邏的朝鮮士兵
不過這還不至於在政治上分割朝鮮半島,直到美蘇介入朝鮮半島之後,「三八線」才真正被賦予了政治層面的重要價值。
1945年日本快要投降那時候,根據《雅爾達協定》(全稱《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蘇聯出動了
150萬
紅軍,強勢進攻中國東北和北朝鮮的日本關東軍。
美國人對此是「喜聞樂見」的,畢竟當時美國太平洋戰爭的核心,是在日本島上面,況且美國人當時預估的是,半島上的戰爭還會比較焦灼,紅軍和關東軍得廝殺好一段時間。
只不過真打起來的時候,情況變化可太快了。
關東軍出乎意料地「不堪一擊」,蘇聯紅軍戰鬥力十分驚人,如入無人之境,從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到8月10日紅軍就已經佔領了朝鮮的雄基港,一周時間消滅了幾十萬關東軍,形勢變化非常快。
面臨這樣突發狀況,美國人坐不住了。
蘇聯一路向南,可能很快將佔領整個朝鮮半島,而當時距離半島最近的美陸軍,還遠在
600英裡
外的衝繩島,一時半會兒根本趕不過來。
萬一蘇聯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這情況是美國人很難接受的,於是,精明的美國人這時候提出了一個緊急方案。
時間大概是在1945年8月10日左右,幾個美國高級官員,比如當時助理國務卿鄧恩、陸軍部主力部長約翰·麥克羅伊等,他們合謀提出了一條阻止紅軍南下的
「三八線」
,建議美蘇以此為界,分開接管半島上的日軍。
然後,這個方案很快就得到了總統杜魯門的批覆同意,並於8月15日提交到了史達林這裡。
邱吉爾、杜魯門、史達林
事實上,在當時的條件下,美軍並沒有多少跟蘇聯「討價還價」的籌碼和資本。
美軍離得那麼遠,況且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也已經空前加強,所以史達林完全可以對此置之不理,或者說提出更有利於蘇聯的分界線,比如「三七線」「三六線」之類的。
但是讓美國人喜出望外的是,史達林在第二天,也就是8月16日,就回復杜魯門並表示了同意,「基本不反對命令的內容」。
這裡就有個問題,史達林為何如此輕而易舉地,就把幾乎到嘴的「肥肉」分給了美國人?
事實上,作為一名資深的政客,史達林作出這個決策,自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蘇聯人的利益從沒有被放棄過。
簡單來說就是,史達林同意把「三八線」以南讓美軍接管,同時又提出了把「三八線」向東延伸的額外條件。
也就是說,「三八線」以南的朝鮮半島可以劃歸美軍接管,但與此同時,同樣位於「三八線」以北的日本海域,比如
千島群島、北海道北部
等,也應該歸到蘇聯人來接管。
而且史達林還在回復的內容,特意十分強調了這個額外條件,「如果俄國軍隊在日本本土的任何部分沒有佔領區,俄國輿論就會大譁」,最後還以威脅的口氣說了句,「我迫切希望上述的話中的意見,不會遭到任何反對」。
(援引自蘇聯外交部前引書以及《韓戰(中共軍參戰及聯合國軍重新反攻)》)
這是美國人完全沒有料到的事情。
只不過,史達林明顯低估了美軍對於日本志在必得的決心,朝鮮可以不要,但是日本本土是勢在必得的。
8月18日,杜魯門回復史達林,千島群島可以給蘇聯,但是北海道北部是美軍不能放棄的。
後來,史達林雖然下令紅軍強行進入北海道北部,但是遇到了美軍的強烈反對,身在東京的麥克阿瑟甚至放狠話,沒有我的許可,哪怕是一兵一卒登上北海道,就將立即逮捕所有蘇聯駐日代表團全體人員。
網拍真實「三八線」附近
就這樣,史達林原本設想的計劃沒能實現,北海道沒戲,南朝鮮也被「白送」給了美軍,事已至此。
「三八線」,一條原本很普通的地理分界線,就這樣成為了美蘇「分庭抗禮」的界限,也為之後的朝鮮民族分裂,深深地埋下了一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