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古代歷史上的南北之爭是指在北宋時期中央政壇上南北方士人群體之間的政治對立及其衝突對北宋政治產生的影響。北宋之間士人之間的政治鬥爭是十分激烈的,政治鬥爭中的地域問題也是十分突出,這也是為什麼南北方士人之爭正是這一時期政治鬥爭中的集中體現。但是北宋正是處於古代歷史上南北勢力消長的關鍵時期,在經濟、文化表現出了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在政治上表現則是南北兩大士人群體在政治上的角逐。
北宋時期的南北地域問題主要表現在政治上,南北方士人在接觸和交往的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各樣的矛盾,在此基礎上引發的政治對立和衝突。這其中的內容就包含了很多北宋南北政治地域格局的產生,南北士人群體的產生和發展,南北士人矛盾衝突形成的真正原因,南北士人演變的趨勢,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以及南北士人相關政治理念的變換。在唐代安史之亂後,南方的經濟文化逐漸開始發展成熟,從黃河流域東西政治力量的統合,中國地域因素由原來的東西對抗轉變為了南北競爭。
北宋版圖
北宋就是其中轉換的關鍵時期,北宋時期的南北士人群體圍繞著雙方的政治地位與政治、經濟利益展開了一系列的角逐。北宋初年北方存在了很多的文人與俠客混而為一、互相認同的風尚,這就顯示了當時用人政策的矛盾。並且北宋對周圍的藩屬國採用的的是弱化、取代和避開籍貫等猜疑措施,這就導致了在後來治理過程中因為領土快速擴張造成的地方架構缺少官員的困難。
科舉制度是封建帝國中選拔人才最為重要的制度,北宋正值古代科舉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而南北的地域之爭也成為了北宋科舉突出問題。宋太祖時期北方人一家獨大基本上是沒有南方人來參政的,但是到了宋太宗時期,南方人以不同的方式進入中央官僚之列,但主要的生源還是北方。宋真宗時期北人逐漸呈現一種衰落的趨勢,南人則有了崛起的狀態,這些變化正是官僚機構對不同時期對於不同地域勢力吸收和整合過程的表現。
宋代科舉
一、唐宋文人的選拔:唐代選拔制度影響
唐宋時期的士人階層的身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精英階層,士的身份是隨著歷史不斷變化的,在七世紀的時候士就已經是高門大族所左右的精英群體。而在北宋時期士已經成為了官僚,就在唐宋之際士人階層身份轉變的同時,內部分成了很多的變化。這是一個相當大而且十分雜亂的群體,他們有的曾經從文液壓儒,有的不學無術,有的擅長於政治。換言之,由於知識素養和能力結構的差異,晚唐五代的士人階層化為了文學士人、儒生和文吏等等。
文學士人從東漢晚期開始文學創作興盛的局面和跡象已經開始逐漸明顯,並在漢末魏晉的時候、趨於大盛,而且還能夠在文人階層出現了獨立的文學觀念。所謂獨立的文學觀念能夠包含兩層意識,第一層認為文一種特殊的事務,與人類活動的性質不同。另一方面則是指文學,具有藝術的意味。獨立的文學觀念不斷發展的結果之一就是造成了一批擅長詩賦文章著作的文學士人。從南北朝到唐朝初期,文學之風進一步高漲,尤其是在武則天臨朝的時候,以詩詞歌賦為主要的考試內容的士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開元盛世
在這種崇尚文學的情況下,原來為政治需要而吸收人才的科舉制度逐步轉變成為甄選文人的典禮。整個社會看重文學的價值,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文學崇拜風氣。唐玄宗即位以後,經歷了一番勵精圖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開元盛世。在這種和平的年代,讀書人熱衷於詩詞文章的學習和寫作,傳統的歷史卻很少有人問津,通過進士詞科選拔出來的文學之士遍布朝中清要之職。上述在武則天和唐玄宗統治時期盛行的文學崇拜和文人文化,雖歷經安史之亂以降的多重打擊和波折,卻依舊未能折損其發展的勢頭。
《通典》卷《選舉三·歷代制下·考績》記載: 「當時海內無事,縉紳之徒,以能賦為賢,及門為貴。其望登朝也,如天之不可階而升,而言語侍從主文典憲之列,充其選者必第一流"
北宋文人
這是唐代政治文化的主旋律,即使是晚唐時期王綱不振、藩鎮割據的局面這種政治文化仍然是以朝廷上詞臣為核心的王流精英,源源不斷地向各地輸送、擴散。不過,長期的又是獨佔,使得文學士人成為了精英群體,與其他士人階層的矛盾是不斷的激烈。另一方面,為了應對安史之亂以後朝藩之間的各種政治關係,使得文學之士寫作的重心開始了畸形發展的局面,導致晚唐以來文學士人知識素養方面變得狹隘,失去了應對社會動亂和複雜的政治局面和能力。
二、南方士人群體的形成
南方地區的士人和官僚在安史之亂以前始終是沒有成什麼氣候,在唐代中後期,南方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獲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南方的士人也逐漸開始了更多的政治參與。宋代的文人是集中了文人、學者、官僚三位一體的複合型人才,知識結構和格局都是宏大的。南方的士人表現出了一種文人化的傾向,首先南方地區戰亂比較少、相對的安定平和的政治局面有關,五代時期南方各個政權的統治者開始了與民休息的政策帶來了暫時的穩定。
而這些統治者往往表現出禮遇文士的態度,,五代時期南方諸政權統治者都對招納文士十分留意,使得唐末五代很多文人文士,在北方地區政權頻繁更迭,戰亂不休之際,紛紛避難到南方地區這些局勢較為安定、統治者又禮賢下士的地區。
《舊唐書》記載:"接御士大夫,曲加禮敬,……於其所居第旁創為延賓亭,以待四方之士,遣人司守關徼,物色北來衣冠,凡形狀奇偉者,必使引見,語有可採,隨即升用;聽政稍暇,則又延見士類,設宴賦詩,必盡歡而罷,了無上下賤貴之隔"
另一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五代十國的統治者除了自身熱心提倡文學,甚至還自身積極參加文化活動,表現出崇尚文藝的傾向。與此同時帶來的結果也是南方諸國君主大多精於詩詞歌賦,向文人方向逐漸的靠攏,在這些統治者的影響下,南方的割據政權中聚集了一大批的文人騷客。經過統治者的大力招攬和提倡,南方地區的文化風氣遠遠比唐末繁盛,這些士人在參加政治的同時還進行吟詩作對,於是乎文化的種子在五代時期的南方地區開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五代十國版圖
由於五代十國時期南方政權內部社會環境是相對穩定的,再加上統治者往往推行保境安民的政策,社會經濟隨著開始了恢復發展,城市文化也是昌盛起來。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統治者也是注重搜集圖書、興建學校,在這種優越的生活條件先,出現了一批不在於追求功名利祿的士人,開始了廣泛的遊玩,沉迷於詩詞應和,而且文人放蕩不羈,表現出與前代士人大不同的精神面貌。受"文人化"傾向的影響,再加上較為安逸的生活狀態,五代時期的南方士人還表現出"文學化"知識結構和素養。與北方文學之士多擅長實用性文章不同,南方士人往往熱衷於倡導純文學性的詩詞歌賦寫作,並在這些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三、宋初的地緣政治與南北政策
北宋是出於唐宋社會大變革的關鍵節點,繼承了晚唐五代以來紛擾不安的政治局面和政治遺產,中原王朝的內外地緣政治結構由此發生了變化。北宋建立之初的內外政治環境是十分惡劣的,宋太祖趙匡胤雖然全盤接受了後周的疆土,但是還有很多別有用心的實力派軍閥在佔據,號為北漢,始終與北宋對峙。南方地區更是政權林立,大大小小的政權數不清楚,雖然這些地區有了分裂的傾向,但是從歷史淵源來說性質確實有所不同。
五代十國戰亂
唐末五代帝王頻繁更迭的歷史表明對於北宋來說承接北方中國區域範圍才是問題的關鍵,宋太祖面臨的困境也是這兩個區域:南北兩大塊區域。北方藩鎮割據和武將跋扈,南方則是政權林立,宋初的時候君臣採取了因地制宜的處理方法,採取了穩定政權和統一全國的政策,事實上是有南北方兩個面向,這種不同的處理對策可以概括為南北異束。。無論是基於地緣政治的宏觀布局,還是"攘外必先安內"的現實考慮,宋太祖君臣不得不解決的首要任務必然是底定中原,而第一步正是消除對北宋政權具有一定直接威脅的武裝力量。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
《續資治通鑑長編》
徹底消除導致唐末五代政權頻繁更迭與地方分裂的因素,是北宋集權政治得以實現的必要前提,也是宋初君臣的頭等要務。從宋初君王對於南北兩大區域採取不同措施的檢討可以看出宋初君臣第一任務就是鞏固自身新生的趙宋政權,在此基礎上方能進一步開拓進取,統一中國。最重要的是來源於唐末以來帝王頻繁更迭的歷史教訓,以及繼承後唐以來消除混亂重建統治秩序的努力。
總結
南北士人之爭的關鍵是在於特定的社會政治情境下,才能把握其中的核心內容和演變趨勢,從而充分認識其北宋政治的互動程度及其實際的意義。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南方地區經濟、文化的逐漸發展成熟,中國的地域格局徹底完成了從東西對峙格局向南北競爭格局的過渡,主導中國社會長達數個世紀的門閥士族也在唐宋之際逐漸消融。科舉制度的巨大發展使得南北士人開始在國家政治方面有同等的競爭機會,因此按歷史背景上來說,北宋時期的南北之爭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安史之亂
北宋的建立和鞏固主要是承接了北方中原地區唐代的政治,再加上北宋功臣群體在政權建立和統一事業的貢獻,因此趙宋的帝王根據南北兩大區域在國家戰略中輕重地位不同,制定了重北輕南的低於政策,這種政策下,北方士人佔據了北宋政權的主導地位,而且選人用人方面也是多為北人。
另一方面宋太宗為了擴大自身的統治基礎,大規模的開始了科舉取士採取了大量的士人群體的政治熱情,善於詩詞歌賦的南方士人藉此機會開始迅速崛起。宋太宗朝南方士人在科舉考試上的高歌猛進,及南方降臣待遇的改善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引起了原本佔據優勢地位的北方士人群體的警惕。後者開始對南方士人進行壓制和排擠,不甘示弱的南方士人也迅速做出反擊,雙方圍繞著宋廷中樞權力再分配和科舉取士問題展開一系列的交鋒。
參考文獻:
《通典》卷《選舉三·歷代制下·考績》
《舊唐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