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債2》導演回應 新版要「南北通吃」

2020-11-29 Mtime時光網

 
《孽債2》劇照

 

  當年《孽債》在上海播出時曾創下的42.62%的收視率,至今無劇集可破,日前《孽債2》在東方電影頻道開播備受關注。記者獲悉,《孽債2》的收視率昨天已經達到了4.9%,屬於該頻道的高點。不過,新劇無論是劇情、風格還是演員都少了點原來的味道,觀眾質疑聲不斷,昨天記者採訪了該劇的導演梁山、編劇張巍以及出品方上影英皇的負責人。執導過兩部《孽債》的梁山表示,《孽債2》的主旨並非懷舊,而是《奮鬥》和《蝸居》的綜合體,通過寫實反映現實問題。

 

  為何不用原班人馬?

 

  回應:新演員更神似

 

  李春波的《誰能告訴我》的音樂一響,很多看過老版《孽債》的觀眾都被拉回當年的回憶當中,有觀眾說:「聽著熟悉的主題曲,我的眼淚就忍不住流下來了!」對他們而言,《孽債》裡幾個小演員長大後的故事牽動著他們的心。只是在《孽債2》中再也找不到當年小演員的身影,有觀眾抱怨:「為什麼不用原班人馬出演?」製片方負責人表示,不起用原來的演員是因為幾個小演員的外形已經不合適出演電視劇了,也就是俗話說的「長歪了」,這5個新演員都是拍攝前用心選擇的,「幾乎保持了神似」。

 

  至於觀眾所提到的覺得新演員身上沒有「雲南味」,製片方也表示很正常,「幾個雲南孩子都已經在上海生活了十幾年,身上的習氣早就已經改變了,孩子是最容易根據環境改變的人群,因此這些年下來,幾個雲南孩子和當今的上海年輕人已經沒有什麼不一樣了。」他補充道,「《孽債2》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就是究竟有多少孩子適合在大城市生活,因此有很多內心的東西,不可以單單以外形決定一切。」

 

  為何上海話更少?

 

  回應:新版要「南北通吃」

 

  在《孽債2》中,觀眾反映,說上海話的少了,5個長大成人的知青孩子都說普通話,只有吳冕、王華英等長輩演員才在生活對白中不時冒出幾句滬語。為此,很多上海觀眾都覺得《孽債2》的上海味道淡了,製片方負責人表示,《孽債2》採用了與第一部相同的舉措,也分上海版和全國版,現在播出的版本已經是上海版了。曾執導過兩部《孽債》的導演梁山直言,沒有刻意表現上海味的必要,「我們不可能拍一個跟原來的《孽債》一模一樣的東西,因為時代變了,情懷不一樣,內容也不一樣。《孽債2》更注重反映當下現實生活,而5個小孩本身也不是上海人,沒有必要刻意去強調上海味道。」他希望《孽債2》可以「南北通吃」,「以前大家總愛把電視劇分成北方戲和南方戲,播出時往往會造成「南冷北熱」或者「北冷南熱」的現象,而如今這個地域的概念在電視劇的創作中已經越來越淡,有的甚至完全迴避掉。」他希望《孽債2》是一部「南北通吃」的電視劇。

 

  知青懷舊味道少了?

 

  回應:讓知青子女看到出路和方向

 

  毋庸置疑,很多觀眾去看《孽債2》是帶著懷舊的心理,想重新回到當年看《孽債》時候的感動,不過幾集看下來卻發覺《孽債2》不再懷舊,當年讓老知青們感同身受的「知青味」沒了。許多觀眾都覺得《孽債2》似乎更像《奮鬥》和《蝸居》的結合體。原著及編劇葉辛曾在採訪中表示:「《孽債2》不同於《奮鬥》,它在各方面具有很濃厚深沉的東西,需要觀眾細品。」而作為第二版編劇的張巍告訴記者,《孽債》和《孽債2》的主題不同,後者更注重聚焦當下年輕人對於「痛苦的思索」,「葉辛老師的原著中寫到知青子女這一代人的困惑、挫折、迷茫,我將這部分放大,因為大部分知青子女回到故鄉後游離在社會之外,享受不到社會的福利,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導演梁山補充說,《孽債2》最終的目的是能讓老知青們以及他們的子女看到一點出路和方向。

相關焦點

  • 《孽債2》不打懷舊牌 失去原味觀眾失望(圖)
    同時執導過兩部《孽債》的梁山表示,《孽債2》的主旨並非懷舊,而是要切實地反映當下知青子女所遇到的現實問題。  上海味淡了?  回應:不必「地域化」  1995年的《孽債》令無數知青觀眾落淚,可謂一部海派經典劇,當時除了普通話版,還專門有滬語版。
  • 《孽債2》被指少了「知青味」「上海味」
    對於為何沒有選擇《孽債》一劇中幾位小演員,製片方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頗為無奈地表示,啟用新人是迫不得已。據透露,原來的那幾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外形條件完全不合適出演《孽債2》,用俗話來說,就是都「長歪了」。「其實,我們在挑選新演員時,是非常用心的。可以說,他們幾乎都保持了神似。」
  • 王熙鳳來演沈美霞 《孽債2》姚笛擠走董蓉蓉
    此前曾有消息稱,當年美霞的扮演者董榮榮將加盟 《孽債2》,但隨著日益臨近開機,沈美霞一角又浮現出新人選。在李少紅新版《紅樓夢》中飾演王熙鳳的姚笛,將有望挑梁《孽債2》的女一號出演「沈美霞」。 放棄董蓉蓉演美霞是明智之舉? 《孽債2》開機在即,美霞的人選依然飄忽不定,導演梁山也難掩內心的無奈。
  • 《孽債2》周日首播 比《奮鬥》更現實(圖)
    電視劇《孽債2》將於本周日起登陸東方電影頻道全國首播。昨天,原著作者以及電視劇的編劇葉辛率新版的「梁思凡」翟天臨、「盧曉峰」紀寧以及丁子峻等主演來到普陀區石泉街道與觀眾互動。對於續集能否再創輝煌,尚未看過成片的葉辛不敢下定論,他保守地表示能達到中上水平就是好劇。
  • 延用《孽債》主題曲 《孽債2》尋找"李春波"
    》主題曲《誰能告訴我》《孽債2》海報  更多圖片  《孽債2》傳承經典繼續使用《孽債》主題曲  十多年前,電視連續劇  由上影英皇投資拍攝的經典海派電視劇《孽債》續集《孽債2》,在順利結束拍攝後,目前正在後期製作階段。導演梁山表示《孽債2》將力爭保持《孽債》的創作水準,並在衝擊力和感染力上超越經典,更勝《孽債》。而為了能讓觀眾一下子就喚起對「孽債」的記憶,《孽債2》將繼續使用那首廣為傳唱的《孽債》主題曲《誰能告訴我》,作為《孽債2》的片頭曲與片尾曲。
  • 《孽債2》有望6月開拍 原著作者葉辛擔任編劇
    前天(22日),著名作家葉辛正式宣布將其小說《孽債2》的電視改編權授予上海電影集團,而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則邀請葉辛親自擔任編劇,並由上影集團的年輕導演梁山擔任《孽債2》的總導演。
  • 《孽債2》知青子女重歸雲南 拍攝將近尾聲
    知青題材電視劇《孽債2》拍攝將近尾聲,昨日,「美霞」和「思凡」在雲南瑞麗拍攝了最後一場戲。當年5名雲南少年為了尋找親生父親偷偷踏上開往上海的列車,十幾年後,他們又回到了故事的原點。1995年,《孽債》播出創下了46.2%的收視奇蹟,2008年在東方衛視重播時,依然拿下了年度收視率第一的好成績,上影英皇因此決定投資拍攝《孽債2》。《孽債2》改編自葉辛的同名小說,由《孽債》副導演梁山執導,姚笛、張默、丁子俊、翟天臨等人飾演長大後的知青子女。導演梁山介紹,《孽債2》講的是知青下一代的故事,與《孽債》的故事完全不同,講的是80後的奮鬥歷程。
  • 《孽債2》今夏開拍 五個小演員有望重聚
    自從今年元旦葉辛的《孽債2》正式出版後,《孽債2》的拍攝就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記者昨天從劇組獲悉,《孽債2》的電視劇本已於近日全部完成,初定於8月開機。至於第一集中的五個孩子是否能演回原來的角色,一直還是個懸而未決的未知數。
  • 葉辛父子攜手打造《孽債3》
    ■《孽債2》劇照>   本報訊(記者 張藝)1994年,根據葉辛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孽債》,在滬上創下了42.62%的超高收視率;2009年,梁山導演的《孽債2》重拾珠玉,用超級IP呈現當代熱門話題。
  • 《孽債》續集將上螢屏
    本報訊(記者馬競宇)根據葉辛小說改編的20集同名連續劇《孽債》,1995年在全國播出時引發了一陣熱潮。《孽債》所描述的返城知青及其子女從遙遠的西雙版納到上海尋親的故事。劇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情與理、情與法關係的難分難解、無可奈何,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 編劇葉辛:《孽債2》不是知青子女版《奮鬥》
    本報上海專電(特派記者袁洪娟)電視劇《孽債2》正在上海熱拍,該劇被媒體評價為「知青子女版《奮鬥》」。昨天,《孽債2》見面會在拍攝現場舉行,該劇編劇、作家葉辛對此評價並不認同。他表示,《孽債2》不像《奮鬥》那樣簡單,它有著比《奮鬥》更厚重的內容。
  • 《孽債2》熱播 姚笛氣質脫俗受認可
    繼十幾年前轟動一時的《孽債》引起了追劇熱潮後,其續集《孽債2》作為上海東方電影頻道的開年大戲,因為把握住了當今社會的熱點而受到老百姓的喜愛,繼續了前部的好成績。其中,姚笛飾演的美霞也以其清新脫俗的氣質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 《孽債2》昆明殺青 張默騎大象出走結局成懸念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卻沒有我的家……」描寫上海知青生活的電視劇《孽債》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劇中五個到上海尋親的孩子讓眾多觀眾牽腸掛肚。1995年,電視劇《孽債》播出,一舉創下了42.62%的收視奇蹟。2008年在東方衛視重播時,依然拿下了收視率第一名及年度收視率第一。
  • 「孽債」是什麼債?
    這兩個意義跟「孽債」中「孽」的含義,似乎都不沽邊。如果按著更古一些的解說,孽字跟孽字是一家,從木的是說草木生出的旁支,從子的是指家中的旁支(即不是正妻所生的孩子)。這個意義跟我們想要推求的解釋就更不沽邊了。因為《孽債》一劇說的是五個當年上海插隊知青在雲南留下的子女千裡迢迢來到上海尋親的故事,介紹劇情的節目報上的廣告詞是:「一曲千裡尋親的天倫歌,一幅動人心魄的別離圖。」
  • 十年後《孽債2》再聚首 五個孩子長大成人
    《孽債2》再聚首五個孩子長大成人  本報訊  十幾年後,電視劇《孽債》的作者和副導演再聚首,續寫《孽債》「長大」後的故事。  1995年的一部《孽債》,一舉創下了42.62%的收視率,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孽債2》將延續第一部的情節,講述五個孩子長大後的故事,還完整保留了父母一輩的人物。
  • 《孽債》吐相思 13年後重聚西雙版納缺「美霞」
    日前,為錄製《星夢奇緣30年》之《孽債》節目,導演黃蜀芹、主演吳冕、王華英、吳競、劉長偉以及當年的編劇黃海芹、道具秦詠等回到西雙版納瀾滄江邊,邀請留在當地的上海知青錄製節目。《孽債》中的「思凡」李彥播、「海甲」盧曉峰、「安永輝」羅振華、「盛天華」楊承雲出現在錄製現場。
  • 《孽債》 當年那5個到上海尋親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本報記者 董沛文    拍攝於1994年、描寫上海知青生活的電視劇《孽債》,曾經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在電視風靡全國的同時,劇中那五個到上海尋親的孩子更是讓所有人牽腸掛肚。他們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最終四個小童星卻不約而同地回到了家鄉,只有「小美霞」董蓉蓉至今還活躍在螢屏上。
  • 新鹿鼎記定格在2.9分,張一山回應演戲像猴,認同他的觀點嗎
    在這喧囂嘈雜的質疑聲中,張一山都不敢露面,也不怎麼發微博宣傳新版《鹿鼎記》。如今《新鹿鼎記》定格在2.9分,該劇評價比開播時回升了0.4分,估計連張一山也沒想到網絡評價那麼低。《新鹿鼎記》裡面的演戲像猴,當然張一山是用自嘲的方式回應,面對觀眾吐槽演「韋小寶」猴裡猴氣,他用自嘲的方式回答:「我就是屬猴的,生肖這東西你還不得不信,有一種猴感是很正常的,骨子裡帶的」。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1995年,一部萬人空巷的電視劇橫空出世——《孽債》,對70、80後來說,這絕對是小時候印象最深的電視劇之一。這部電視劇簡直是催淚重彈,看一次哭一次,25年前,我9歲,情緒隨著劇中的五個小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起起伏伏,邊看邊偷偷抹眼淚。黃蜀芹導演是地道的上海人,她的作品以細膩真實著稱。
  • 站樁啟示錄 孽債
    所謂孽債就是自己造孽自擔責任自負風險。換言之,「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站樁和孽債為什麼會扯上關係? 目前站樁已進入第二個年頭,或許有些積累。身上的疼、麻、脹、冷、熱等現象在不同身體部位分別顯現出來。反思這些異動的地方,無疑不是自己年輕的時候坐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