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債2》知青子女重歸雲南 拍攝將近尾聲

2020-11-29 手機鳳凰網

知青題材電視劇《孽債2》拍攝將近尾聲,昨日,「美霞」和「思凡」在雲南瑞麗拍攝了最後一場戲。當年5名雲南少年為了尋找親生父親偷偷踏上開往上海的列車,十幾年後,他們又回到了故事的原點。

1995年,《孽債》播出創下了46.2%的收視奇蹟,2008年在東方衛視重播時,依然拿下了年度收視率第一的好成績,上影英皇因此決定投資拍攝《孽債2》。《孽債2》改編自葉辛的同名小說,由《孽債》副導演梁山執導,姚笛、張默、丁子俊、翟天臨等人飾演長大後的知青子女。導演梁山介紹,《孽債2》講的是知青下一代的故事,與《孽債》的故事完全不同,講的是80後的奮鬥歷程。姚笛和翟天臨兩名主演殺青之後,劇組還將在雲南拍攝張默的戲份,半個月之後殺青,預計今年年底在電視臺播出。

與15年前《孽債》在西雙版納取景不同,續集《孽債2》在中緬邊境雲南瑞麗拍攝,完成電視劇最後的部分。拍攝《孽債2》之前,姚笛特意找來第一部全部看完,找一些「小美霞」特有的個性。姚笛介紹,美霞的個性比較像現代版的林黛玉,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女孩,寄人籬下,性格內斂和含蓄。但是,美霞也有80後一代人相同的特徵,需要像獨生子女一樣去面對很多社會的壓力。

相關焦點

  • 編劇葉辛:《孽債2》不是知青子女版《奮鬥》
    本報上海專電(特派記者袁洪娟)電視劇《孽債2》正在上海熱拍,該劇被媒體評價為「知青子女版《奮鬥》」。昨天,《孽債2》見面會在拍攝現場舉行,該劇編劇、作家葉辛對此評價並不認同。他表示,《孽債2》不像《奮鬥》那樣簡單,它有著比《奮鬥》更厚重的內容。
  • 《孽債2》被指少了「知青味」「上海味」
    電視劇《孽債2》在東方電影頻道開播至今,收視率一路走高,最高5.5%的收視率令該頻道新年伊始就迎來了開門紅。但隨收視同步高漲的,卻是觀眾和網友的討伐聲。記者在網上發現,不少觀眾認為,沒有啟用原班人馬,是該劇的一大失誤,長大後的孩子們明顯少了「雲南味」。更多的上海觀眾表示,該劇的臺詞很少出現上海話,令本地觀眾缺乏親近感。
  • 延用《孽債》主題曲 《孽債2》尋找"李春波"
    根據葉辛小說改編的20集同名連續劇《孽債》,1995年在全國播出時幾乎引起了萬人空巷的局面,更牽動了無數普通人的心,創下了42.62%的收視率。不僅在當時,直到現在也沒有哪部戲打破過這個紀錄。每天晚上,家家戶戶都守在電視機前等著《孽債》,而弄堂裡也是常常能聽到播放李春波演唱的主題曲《誰能告訴我》。《孽債》所描述的返城知青及其子女從遙遠的西雙版納到上海尋親的故事。
  • 《孽債2》導演回應 新版要「南北通吃」
    對他們而言,《孽債》裡幾個小演員長大後的故事牽動著他們的心。只是在《孽債2》中再也找不到當年小演員的身影,有觀眾抱怨:「為什麼不用原班人馬出演?」製片方負責人表示,不起用原來的演員是因為幾個小演員的外形已經不合適出演電視劇了,也就是俗話說的「長歪了」,這5個新演員都是拍攝前用心選擇的,「幾乎保持了神似」。
  • 《孽債2》熱播 姚笛氣質脫俗受認可
    繼十幾年前轟動一時的《孽債》引起了追劇熱潮後,其續集《孽債2》作為上海東方電影頻道的開年大戲,因為把握住了當今社會的熱點而受到老百姓的喜愛,繼續了前部的好成績。其中,姚笛飾演的美霞也以其清新脫俗的氣質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 《孽債2》有望6月開拍 原著作者葉辛擔任編劇
    【劇情】續集貼近年輕人   作為《孽債》的續集,《孽債2》延續了上一部的故事情節發展脈絡和人物命運走向,描寫了沈美霞、盧曉峰、吳永輝、梁思凡、盛天華五個從雲南到上海尋親的知青子女如何長大成人,又如何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和命運際遇。葉辛說:「他們都努力在社會上尋找自己的位置。
  • 《孽債2》不打懷舊牌 失去原味觀眾失望(圖)
    同時執導過兩部《孽債》的梁山表示,《孽債2》的主旨並非懷舊,而是要切實地反映當下知青子女所遇到的現實問題。  上海味淡了?  回應:不必「地域化」  1995年的《孽債》令無數知青觀眾落淚,可謂一部海派經典劇,當時除了普通話版,還專門有滬語版。
  • 90年代電視劇《孽債》道盡了當時多少上海知青和雲南棄兒的心酸?
    不知道大夥對90年代一部叫《孽債》的電視劇是否還有印象?該劇是上海電視臺於1994年拍攝的20集電視連續劇,根據作家葉辛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葉辛編劇,梁山,夏曉昀導演,黃蜀芹總導演,趙有亮,嚴曉頻,王華英等主演。
  • 《孽債2》昆明殺青 張默騎大象出走結局成懸念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卻沒有我的家……」描寫上海知青生活的電視劇《孽債》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劇中五個到上海尋親的孩子讓眾多觀眾牽腸掛肚。1995年,電視劇《孽債》播出,一舉創下了42.62%的收視奇蹟。2008年在東方衛視重播時,依然拿下了收視率第一名及年度收視率第一。
  • 「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每當人們得知我曾經在西雙版納上山下鄉十年的經歷後,他們都會善意地玩笑我:「你有沒有孽債啊?」我想不到,一部文藝作品會博得如此大的社會效應!憑心而論,從曾經上山下鄉去過版納以及至今還留在那裡的知青們的角度看,尤其是5個「孽債」所處的農場背景的知青角度看,這部作品的成功,主要在於電視劇裡反映的當年知青返城後的境遇而非那些「孽債」的故事。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當時那個女知青本來笑著的臉,一下子就陰沉下來了。後來葉辛又陸續聽到一些知青後代和他們父母之間發生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在雲南聽到的故事成為了葉辛提筆寫《孽債》的契機。1979年2月到5月,離婚300餘人,棄子無數。勐臘農場知青離婚1000多對,棄子或送人達數百個。這是時代的悲劇,無關男女。知青的孽債是深重的,一百多對夫妻裡,走到最後的只有一對。十之八九離鄉回城的男女知青,拋棄了他們的愛情甚至他們的孩子。
  • 《孽債2》周日首播 比《奮鬥》更現實(圖)
    電視劇《孽債2》將於本周日起登陸東方電影頻道全國首播。昨天,原著作者以及電視劇的編劇葉辛率新版的「梁思凡」翟天臨、「盧曉峰」紀寧以及丁子峻等主演來到普陀區石泉街道與觀眾互動。對於續集能否再創輝煌,尚未看過成片的葉辛不敢下定論,他保守地表示能達到中上水平就是好劇。
  • 雲南返滬知青講述過去支邊,讓我想起了《孽債》劇情
    -------摘自豆瓣《孽債》影評!孫阿姨就是隨著當年上海知青下鄉返滬一起回來的上海媳婦,自己的過往像極了《孽債》裡的橋段,說起過去,往事歷歷在目。1951年出生在雲南省邊境的她,是個地地道道的西雙版納姑娘,性格和善,為人真誠。
  • 王熙鳳來演沈美霞 《孽債2》姚笛擠走董蓉蓉
    在公布了《孽債》中的趙有亮、吳冕、吳競、嚴曉頻、王華英等老演員人確定出演續集《孽債2》後,誰來出演沈美霞、盧曉峰、吳永輝、梁思凡、盛天華這五個從雲南到上海尋親的知青子女,依然是《孽債2》一劇最大的謎團。
  • 《孽債》續集將上螢屏
    本報訊(記者馬競宇)根據葉辛小說改編的20集同名連續劇《孽債》,1995年在全國播出時引發了一陣熱潮。《孽債》所描述的返城知青及其子女從遙遠的西雙版納到上海尋親的故事。劇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情與理、情與法關係的難分難解、無可奈何,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 西雙版納:知青故事最為沉重,熱帶風情最為浪漫
    《孽債》這部以西雙版納知青故事為題材的電視劇曾萬人空巷,全國熱播。美麗的西雙版納,也因此而深深植根全國人民的心裡。西雙版納,古傣語為「勐巴拉那西」,意為「理想而神奇的樂土」,位於雲南省南端。屬北回歸線以南熱帶溼潤區,因屬"東方多瑙河"湄公河流域,是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全國熱點旅遊城市。
  • 就這樣一次,留下了「孽債」
    這件事情封存了將近30年。離開農場已經有30年了,小兵急切地想回去看看。愛人不解地問道:你在農場難道有「孽債」,這樣急吼吼地要回去?小兵不語,心裡很明白,這是真的!而一旦農場的知青們來到寨子裡玩的時候,阿嬌就會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現在大家的跟前,有意無意地在知青面前展示著自己。大返城的時候,大家都各自為回家的事情忙碌著,很少再去關心他人的閒事。在連隊裡,大家很少見到小兵的出現,不知道他去忙什麼事情了。那時,大家不是在忙著整理行裝準備回家,就是在談論知青北上請願的事情。誰也沒有注意到小兵在幹啥。
  • 「孽債」是什麼債?
    這兩個意義跟「孽債」中「孽」的含義,似乎都不沽邊。如果按著更古一些的解說,孽字跟孽字是一家,從木的是說草木生出的旁支,從子的是指家中的旁支(即不是正妻所生的孩子)。這個意義跟我們想要推求的解釋就更不沽邊了。因為《孽債》一劇說的是五個當年上海插隊知青在雲南留下的子女千裡迢迢來到上海尋親的故事,介紹劇情的節目報上的廣告詞是:「一曲千裡尋親的天倫歌,一幅動人心魄的別離圖。」
  • 透過《孽債》看美麗的西雙版納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一聽到這句歌詞,相信各位70後、80後都會首先想到九十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孽債》
  • 《孽債》作者葉辛計劃寫更多有思想性的知青故事
    此後共出版著作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等。根據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由其本人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均在國內引起轟動,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   夢想1分鐘   我的夢是綠色的。這與我生活過的貴州有關,那裡的山野全是綠色的,雲貴高原是層層疊疊的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