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2020-11-29 用三隻眼看世界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象是多餘的……」這扣人心弦的歌聲,曾響遍上海灘,曾引起上海新一輪知青尋根熱,也曾引發過西雙版納旅遊熱,《孽債》的作者葉辛先生也曾因此而獲得西雙版納榮譽市民的光榮稱號。電視連續劇《孽債》在十多年間重播多次,每次都引起社會較熱烈的反響。

每當人們得知我曾經在西雙版納上山下鄉十年的經歷後,他們都會善意地玩笑我:「你有沒有孽債啊?」我想不到,一部文藝作品會博得如此大的社會效應!憑心而論,從曾經上山下鄉去過版納以及至今還留在那裡的知青們的角度看,尤其是5個「孽債」所處的農場背景的知青角度看,這部作品的成功,主要在於電視劇裡反映的當年知青返城後的境遇而非那些「孽債」的故事。就這部作品裡描寫的5個「孽債」而言,多數返城的和留守在版納的知青們以為並不算成功的。不算成功的原因,看來主要在於,這5個「孽債」都模式化地被返城知青父母狠心地拋棄在了那塊埋沒了他們青春的土地上了。實際上,在當年上山下鄉運動中發生的諸如「孽債」之類的骨肉離散的故事,是有著各自的特點,而絕不可能模式化的。

阿偉,就是這不同「個體」中的一個。

1994年末,西雙版納勐捧農場七分場舉行建場二十周年大慶,邀請當年曾經在七分場工作過的上海知青到場同慶,我也幸運地列入被邀請之中。出發前,我反覆思考,該給農場帶點什麼禮物去呢?香菸老酒,太俗;書畫紀念牌,太書生氣;農場人,要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紀念……噢,有了,我把一件珍貴的「禮物」帶去吧,那就是知青與農場幹部的永久紀念——阿偉!

阿偉的母親是個上海知青,爸爸是廣西籍落戶於七分場的轉業軍人。阿偉出生於1977年間,在他一歲半的時候,即1979年初,知青開始大規模地從西雙版納返城。阿偉也隨著媽媽回到了上海的外婆家,而爸爸卻繼續留在了七分場。父子分離已經十多年了。這次,我徵得他媽媽的同意,帶他去見擔任分場黨委副書記的親生父親,並參加建場二十周年大慶,實在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啊!

飛機上,我問阿偉:「你還記得你爸爸嗎?」

剛成年的阿偉靦腆地說:「不記得了。」

「怎麼會呢?你不是在農場裡出生的嗎?」

「那時,我才一歲多點,離開農場時的情景一點都記不得了。」

我點點頭,那倒是的:「那你知道你父親在農場的情況嗎?」

「我有了一個弟弟,是我爸爸與後媽生的,不過沒見過。」噢,我記起來了,在知青返城風中,阿偉的父母經過激烈的商討,最後作出了一個令人辛酸的決定:離婚,讓阿偉回到上海報進上海戶口,為了阿偉能成為一個上海人!離婚後,阿偉隨同媽媽生活在上海,而爸爸仍然留在了農場。這種骨肉分離的狀況一直延續到現在。離婚時,阿偉的母親才27歲。那時的交通與通訊依舊落後,一封信在路上就要長達一個多星期,滬滇之間根本無法及時溝通。時間一長,迫於現實,阿偉的父母都另外成了家。阿偉的爸爸與分場的婦女幹部成立了一個新家,為他生了個弟弟。媽媽與同是雲南返滬的知青成立了一個新家,為他生了個妹妹。——這倒是與《哪裡有我的家》(《孽債》主題歌)的歌詞相似的: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但生下阿偉他自己,並非多餘的,因為幸運的是,阿偉並沒有《孽債》裡5個「孽債」那樣的苦命。他的後爸對他視如己出,疼愛有加。一個事實足以說明後爸對他的情誼:他在當時已經取得了駕駛員執照。而在當時的1994年,上海掀起了考駕照熱,報名學習的名額排到三、四年之後,拿到一張駕駛執照付出的前門後門費用要達到一萬元左右。當時的「萬元戶」在社會上還是很稀缺的,可阿偉的後爸即將下崗!

由於通訊的原因,買到了飛機票以後,我們沒能及時聯繫到阿偉的爸爸,而是通過其他途徑要求把我們的航班信息轉達給阿偉的父親。

飛機降落在版納機場後,我與阿偉慢吞吞地走在後面,我對阿偉說:「我們沒有人來接機,出去後只好自己找『差頭』走了。」說話間,我們接近機場出口。正在這時,突然從人叢中衝出一個人來,一把抓住了阿偉的手,緊緊地不放。我被嚴重驚懵了:在這歷史上的蠻荒之地,我們遇到了打劫的?細看之下,我情不自禁地叫了出來:「李,是你呀?」——他是阿偉的爸爸,是他知道了我們的航班以後,開車到機場接我們來了!

阿偉的親生父親感覺到自己失態了,馬上放下了抓住阿偉的手,退後兩步,仔細地端詳著他這離開了十多年的親生骨肉。而阿偉也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驚呆了,兩眼直瞪瞪地看著無數次夢見的似曾相識的親生父親。——這激動人心的場景,如同文學作品裡的描寫毫無二致!

幾秒鐘,仿佛時光倒流。幾秒鐘,雖然是短短的幾秒鐘,十幾年的血緣相思就在這幾秒鐘的默默對視裡盡情渲洩!

父子倆呆立著,對視著。我輕輕地推了一把阿偉:「叫啊,叫啊!」

阿偉撲了上去,抱住了父親,怯生生地叫了一聲:「爸爸!」

「哎!」做父親的激動地回了一聲,抹了抹眼睛,「走,車在外面……我們走!」

在從景洪到七分場的路上,一反在昆明悶頭睡大覺的沉寂,阿偉情緒激奮,興致極高,話也變得多了,這也許是他自己表面上說的「這裡的原始森林太美了」的景色感染?但我更傾向於是阿偉內心深處見到了自己親生父親的興奮心情的表露。

到了七分場,我們受到了分場幹部職工的熱烈歡迎。阿偉更是受到弟弟與後媽的額外親熱。這素未謀面的兄弟倆,無論長相還是性格,簡直像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都像極了父親,真的是血濃於水啊!

分場的人們聽說出生在這裡的「後上海知青人」來了,都湧來看望阿偉,年紀大的,撫摩著他的頭,直叫他的小名;年紀相仿的,要他講大上海的繁華,拉他到農場的各個角落遊逛……那份熱烈的場面實在令人激動。

各種慶祝遊覽活動結束後,我按照預定日程要回上海了。但我看阿偉始終沉浸在歡樂的情緒中,沒有一點回上海的跡象——這可糟了,因為離開上海時,他媽媽反覆叮囑我,要我把阿偉一起帶回家的:「不能把他一個人放在那裡!」——他媽媽還是不放心,以前是阿偉的父親有過「陪了夫人又折兵」的教訓,現在是自己怕也來個「雞飛蛋打」?

於是,我偷偷地把阿偉叫到一邊,與他深談了一次,主要想摸摸他的思想底細。據我觀察,阿偉無論如何不可能與他父親、弟弟和後媽一起生活下去的,這主要是因為他已經成人,世界觀初步形成。民間不是有「三歲定八歲,八歲定終生」的古訓的嗎?阿偉的童年是在上海度過的,他的潛意識裡,是絕對排斥這種農場生活的。像旅遊一樣,作為遊覽,人們可以讚美某個旅遊勝地,但作為長期居住,人們會厭煩這些地方。看他一時留戀生身父親家,而我又要急著趕回上海。於是,我決定我倆分別回上海——也是個難得的機會,讓他盡興玩個夠吧。如果我硬要他隨我一起回上海,那不是太不近人情了嗎?

於是,我先回到了上海。回家的第二天,正好上海電視臺開始首輪播放電視連續劇《孽債》。我趕緊把這事打電話告訴了他,讓他早點回來看看這部反映他們生活情景的電視劇。

去年,東方衛視重新播放了電視連續劇《孽債》,其社會反響依舊熱烈。據此,上海電視臺想拍一部反映真實「孽債」生活的追蹤報導片,電視臺的一個編導與我聯繫,問我有沒有類似「孽債」的真實故事可供拍攝,我當即想到了阿偉,馬上聯繫他媽媽,商討是否讓阿偉出出鏡頭,做一個節目,也讓我們這些知青興奮興奮。他媽媽當即答應了,但兒大不由娘,說是要等阿偉自己表態的。過不久,他媽媽回覆說,阿偉不同意電視臺採訪他,理由是這又不是光彩的事,《孽債》播放後,他已經受夠了人們對他「孽債」的議論,他要安靜地生活,不希望「孽債」來擾亂他的生活,畢竟他已近而立之年了。——這倒是《孽債》的作者編導和我們始料不及的。

自從95年元旦參加了勐捧七分場的二十大慶至今,又過去了十多年,我與阿偉聯繫很少了,他在平靜的環境中生活得還好吧?與阿偉類似的,我還知道的另外幾個生活中的「孽債」原型(儘管不是《孽債》作者筆下的原型),我多方打聽,也都難以聯繫上。可能,他們與阿偉一樣,也希望不再被社會過度關注而故意躲避這使他們煩惱的與生俱來的「孽債」現象?

如果是這樣,我這裡不妨代他們呼籲:為「孽債」正名,請給在上山下鄉運動中非正常出生或非正常生活的知青子女以安靜的社會環境,他們也是正常的人,儘管你們並非出於惡意或壞心。

作者:施大光

相關焦點

  • 「知青歲月」留在紅土高原上的「孽債」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密林,發生了各地知青大返城的狂潮。那時,在紅土高原已生活了一段時間的重慶男知青們與同在一起「屯墾戍邊」的上海知青、昆明知青、北京知青等結婚,並有了孩子。為了回到故土和親人們的身邊,他們把孩子送人、有的拋在汽車站、有的甩入叢林。幾十年過去了,進入天命年的他們,聚在一起談起20幾年前他們的「孽債」時,無不扼腕擊節。
  • 編劇葉辛:《孽債2》不是知青子女版《奮鬥》
    本報上海專電(特派記者袁洪娟)電視劇《孽債2》正在上海熱拍,該劇被媒體評價為「知青子女版《奮鬥》」。昨天,《孽債2》見面會在拍攝現場舉行,該劇編劇、作家葉辛對此評價並不認同。他表示,《孽債2》不像《奮鬥》那樣簡單,它有著比《奮鬥》更厚重的內容。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電視劇《孽債》根據葉辛同名小說改編,葉辛1949年出生於上海,1969年3月31日插隊落戶,1979年10月31日調到貴州省作家協會,整整十年七個月。在這十年間,葉辛作為知識青年,經歷了知青上山下鄉的全過程。葉辛談到創作《孽債》的初衷是在他離開農村那一天在路上偶遇一起下鄉的上海女知青小丁。
  • 《孽債2》被指少了「知青味」「上海味」
    對於為何沒有選擇《孽債》一劇中幾位小演員,製片方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頗為無奈地表示,啟用新人是迫不得已。據透露,原來的那幾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外形條件完全不合適出演《孽債2》,用俗話來說,就是都「長歪了」。「其實,我們在挑選新演員時,是非常用心的。可以說,他們幾乎都保持了神似。」
  • 《孽債2》知青子女重歸雲南 拍攝將近尾聲
    知青題材電視劇《孽債2》拍攝將近尾聲,昨日,「美霞」和「思凡」在雲南瑞麗拍攝了最後一場戲。當年5名雲南少年為了尋找親生父親偷偷踏上開往上海的列車,十幾年後,他們又回到了故事的原點。1995年,《孽債》播出創下了46.2%的收視奇蹟,2008年在東方衛視重播時,依然拿下了年度收視率第一的好成績,上影英皇因此決定投資拍攝《孽債2》。《孽債2》改編自葉辛的同名小說,由《孽債》副導演梁山執導,姚笛、張默、丁子俊、翟天臨等人飾演長大後的知青子女。導演梁山介紹,《孽債2》講的是知青下一代的故事,與《孽債》的故事完全不同,講的是80後的奮鬥歷程。
  • 延用《孽債》主題曲 《孽債2》尋找"李春波"
    曾經流著淚捨不得 曾經擁有過 曾經失去過 曾經艱難地選擇 魂斷夢牽的歲月根據葉辛小說改編的20集同名連續劇《孽債》,1995年在全國播出時幾乎引起了萬人空巷的局面,更牽動了無數普通人的心,創下了42.62%的收視率。不僅在當時,直到現在也沒有哪部戲打破過這個紀錄。每天晚上,家家戶戶都守在電視機前等著《孽債》,而弄堂裡也是常常能聽到播放李春波演唱的主題曲《誰能告訴我》。《孽債》所描述的返城知青及其子女從遙遠的西雙版納到上海尋親的故事。
  • 《孽債》作者葉辛計劃寫更多有思想性的知青故事
    此後共出版著作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等。根據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由其本人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均在國內引起轟動,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   夢想1分鐘   我的夢是綠色的。這與我生活過的貴州有關,那裡的山野全是綠色的,雲貴高原是層層疊疊的綠色。
  • 「知青歲月」「段日火」
    那時各行各業都興政治掛帥,指導員就是搞政治的,爭一把手,突出政治,這本不是多大事情。可惜的是段日火不買指導員的帳,牛起了農民脾氣。更可惜的是,指導員他不懂水田膠林裡的活路營生。我們當時的招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但這幾個字後邊緊接著的,是生產建設兵團,搞農活的。搞農活的不會耕種稼穡,說什麼都硬不起來。
  • 孽債,寫透了一代知青的悲歡離合,一筆難以講清和還清的感情債
    60年代,大批知青從上海來到西雙版納,吳觀潮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裡,吳觀潮和同是上海來的楊紹荃相戀,兩人在西雙版納組建了家庭。和每一個下鄉插隊的知青一樣,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那片土地,但心中卻無時無刻不盼望著早點回到自己的故鄉。
  • 《原諒》上演加強版「孽債」劉琳成痴情女知青
    由《一年又一年》導演安戰軍執導,劉琳和許亞軍繼主演電視劇《瘋狂的背後》之後第二次合作的電視劇《原諒》正在北京文藝頻道熱播,該劇被視為加強版的《孽債》,講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個「知青」的感情糾葛和複雜的人生軌跡,女主角劉琳在劇中一改戲路出演痴情女知青。
  • 雲南返滬知青講述過去支邊,讓我想起了《孽債》劇情
    -------摘自豆瓣《孽債》影評!孫阿姨就是隨著當年上海知青下鄉返滬一起回來的上海媳婦,自己的過往像極了《孽債》裡的橋段,說起過去,往事歷歷在目。1951年出生在雲南省邊境的她,是個地地道道的西雙版納姑娘,性格和善,為人真誠。
  • 90年代電視劇《孽債》道盡了當時多少上海知青和雲南棄兒的心酸?
    不知道大夥對90年代一部叫《孽債》的電視劇是否還有印象?該劇是上海電視臺於1994年拍攝的20集電視連續劇,根據作家葉辛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葉辛編劇,梁山,夏曉昀導演,黃蜀芹總導演,趙有亮,嚴曉頻,王華英等主演。
  • 「知青歲月」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是啊,知青吃的苦,只有同齡的老鄉最清楚,他們見證了知青一路走來的艱辛,自己回味,也是感慨萬千。窯 洞 小 學  陝北山區窮困,知識和文化奇缺,我們這些其實文化並不高的知青,在山裡人眼裡已經是大文化人了。插隊的第二年,我被隊裡派工當了孩子王。我挨門挨戶去動員學生,開學的時候來了十幾個娃娃,怯生生的站在那裡,大多沒有洗臉,像秦腔裡唱三花臉的。
  • 《孽債2》不打懷舊牌 失去原味觀眾失望(圖)
    同時執導過兩部《孽債》的梁山表示,《孽債2》的主旨並非懷舊,而是要切實地反映當下知青子女所遇到的現實問題。  上海味淡了?  回應:不必「地域化」  1995年的《孽債》令無數知青觀眾落淚,可謂一部海派經典劇,當時除了普通話版,還專門有滬語版。
  • 就這樣一次,留下了「孽債」
    愛人不解地問道:你在農場難道有「孽債」,這樣急吼吼地要回去?小兵不語,心裡很明白,這是真的!還是在幾天前,留在農場的知青朋友阿富來電,問起一些當年的事情。當阿富說到連隊邊上紅旗寨的事情時,小兵好像觸電一般的緊張。他關切地問阿富,你是否知道阿嬌現在的情況?阿富說,我今天來電就是想問你這件事情。什麼事情呢?話說到這個份上,大家心裡都明白了。
  • 《孽債2》導演回應 新版要「南北通吃」
    曾執導過兩部《孽債》的導演梁山直言,沒有刻意表現上海味的必要,「我們不可能拍一個跟原來的《孽債》一模一樣的東西,因為時代變了,情懷不一樣,內容也不一樣。《孽債2》更注重反映當下現實生活,而5個小孩本身也不是上海人,沒有必要刻意去強調上海味道。」
  • 「知青歲月」插隊生涯瑣憶之時運命
    從1969年3月下鄉插隊落戶到1978年4月作為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大學生到學校報到為止,在贛東北山區的一個小山村度過了連頭帶尾十年的苦難歲月。而今年歲已高,難免多有回憶,記下當年曲折,留與後人,不忘艱辛,珍惜當下。之一:姜瓏音之死知青插隊,有人蜻蜓點水;有人自始至終。有人葬送青春,有人命喪黃泉。
  • 《孽債》續集將上螢屏
    本報訊(記者馬競宇)根據葉辛小說改編的20集同名連續劇《孽債》,1995年在全國播出時引發了一陣熱潮。《孽債》所描述的返城知青及其子女從遙遠的西雙版納到上海尋親的故事。劇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情與理、情與法關係的難分難解、無可奈何,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 葉辛推出知青題材長篇小說《客過亭》
    葉辛作品《客過亭》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專電(記者萬一)繼《蹉跎歲月》《孽債》後,著名作家葉辛日前推出知青題材長篇小說  《客過亭》描寫一群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一代知青的群體雕像。與以往的知青作品相比,《客過亭》沒有正面描摹知青們的當下生活,也不再正面審視時代和社會,而是以倒敘和追憶的敘事方式,把筆端伸向這些老知青的心靈深處。作家張抗抗認為,這是該書在知青文學上的重大突破。
  • 「知青歲月」有酒還要下酒菜
    要不了多時,酒鬼叫聲漸漸輕了,擺頭搖腦的也來了,講話聲調慢慢變低了,有的趴在草房邊吐出黃膽水的,也有大哭著想家了,喊著媽媽,要回上海的,邊上的女知青們,有罵自己男朋友的;有捧腹大笑,蹬在地下,起不來的;還有人醉了,叫著太熱了,拼命掙扎著要脫褲叉解熱的,嚇得女知青沒命的逃走的;還真有想看出洋相的女知青,站在原地,紋絲不動,她說想看看,男人下面那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樣的……這一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