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大潮襲來,萬千熱血青年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前赴後繼奔赴祖國邊疆。他們在那裡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十年一夢,大返城的洶湧狂潮將這群已不再年輕的青年人帶回家鄉,在這片他們曾經耕耘過的熱土上,不僅曾留下汗水和淚水,還有他們生命的痕跡。 -------摘自豆瓣《孽債》影評!
孫阿姨就是隨著當年上海知青下鄉返滬一起回來的上海媳婦,自己的過往像極了《孽債》裡的橋段,說起過去,往事歷歷在目。
1951年出生在雲南省邊境的她,是個地地道道的西雙版納姑娘,性格和善,為人真誠。那個時代出生,基本上是新中國發展的見證人,祖國遇到的困難和坎坷她都經歷過。15歲時響應國家號召到遠離家鄉200多公裡的地方支持農村建設,後來工作分配到一家汽車廠,一直工作到退休。
當然,在這個汽車廠裡工作的不止有當地青年,也有從上海被下放到那邊的知青。那時候交通運營單位都是國家統一管理,廠子很大,光從上海被分配到這個廠裡的知青加起來就有100多人。也就是在這裡,孫阿姨遇見了現在的老公,那時候大家年齡相仿,宿舍也都是連排的集體宿舍,一來二往,年輕人之間都玩開了。空閒時一起出去玩玩,吃飯時一起交換菜餚。
「廠裡那麼多人,您是怎麼一眼就相中叔叔了呢?」
「人與人相處,說到底還是要看性格是否合得來。」說起和叔叔的相遇相知,孫阿姨告訴我們當時的叔叔很靦腆,不善言辭,不過特別懂得照顧人,那時候不知怎地,和孫阿姨特別聊得來。經常給孫阿姨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照顧,每逢他回到上海了有什麼最新的「小道消息」也總是和孫阿姨一起分享。慢慢的兩人就走到了一起,交往後的一年相約去見了父母,領了證。
「那時候談朋友會送什麼紀念物嗎?」
「沒有,那時候的人特別單純,禮物也沒有,甜滋滋的話也不會說,見面只問:你吃了嗎,沒吃的話椅子吃點……」淳樸的感情,全靠二人的真心相惜,成親時喜酒和結婚紀念照都沒有,就直接過起了小日子。
成家後的頭幾年是最忙的,要照顧孩子,還要忙活攢錢。除掉日常生活開支,身在外地的叔叔特別想念上海,兩口子一有空就往上海跑。剛開始探親假是4年一次,越到後來政策稍有寬鬆,可是到上海的車票光是一個單趟就得花上大幾十塊,對於每月僅僅幾十塊的他們而言還是很緊張的。
隨著兒子慢慢長大,往後的日子稍有好轉,但是知青返滬又開始折騰起來。兒子十二歲那年被上海奶奶接到上海讀書,但是剛來的那會,由於戶口在外地,兒子上學要交借讀費,而老兩口的戶口也遭遇波折。首先是叔叔得病,到後面去世了戶口也一直留在雲南,而孫阿姨的戶口一直到1999年退休之後才遷回到上海。
如今丈夫去世多年,孫阿姨也回到上海20年,對上海的生活也基本適應,雖然上海的居住條件不是很寬裕,但是孫阿姨說,政府對大家已經很好了,人活著還是一個心態。
平凡的人生,卻是一代人生活的代表,那代人的真誠和純粹,那代人的骨子裡刻滿的奮鬥和堅持,在阿姨這裡都顯露出來,我想,作為後輩,需要記住的不僅那個時代的故事,還有這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