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返滬知青講述過去支邊,讓我想起了《孽債》劇情

2020-11-29 人文上海

文革大潮襲來,萬千熱血青年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前赴後繼奔赴祖國邊疆。他們在那裡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十年一夢,大返城的洶湧狂潮將這群已不再年輕的青年人帶回家鄉,在這片他們曾經耕耘過的熱土上,不僅曾留下汗水和淚水,還有他們生命的痕跡。 -------摘自豆瓣《孽債》影評!

孫阿姨就是隨著當年上海知青下鄉返滬一起回來的上海媳婦,自己的過往像極了《孽債》裡的橋段,說起過去,往事歷歷在目。

1951年出生在雲南省邊境的她,是個地地道道的西雙版納姑娘,性格和善,為人真誠。那個時代出生,基本上是新中國發展的見證人,祖國遇到的困難和坎坷她都經歷過。15歲時響應國家號召到遠離家鄉200多公裡的地方支持農村建設,後來工作分配到一家汽車廠,一直工作到退休。

當然,在這個汽車廠裡工作的不止有當地青年,也有從上海被下放到那邊的知青。那時候交通運營單位都是國家統一管理,廠子很大,光從上海被分配到這個廠裡的知青加起來就有100多人。也就是在這裡,孫阿姨遇見了現在的老公,那時候大家年齡相仿,宿舍也都是連排的集體宿舍,一來二往,年輕人之間都玩開了。空閒時一起出去玩玩,吃飯時一起交換菜餚。

「廠裡那麼多人,您是怎麼一眼就相中叔叔了呢?」

「人與人相處,說到底還是要看性格是否合得來。」說起和叔叔的相遇相知,孫阿姨告訴我們當時的叔叔很靦腆,不善言辭,不過特別懂得照顧人,那時候不知怎地,和孫阿姨特別聊得來。經常給孫阿姨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照顧,每逢他回到上海了有什麼最新的「小道消息」也總是和孫阿姨一起分享。慢慢的兩人就走到了一起,交往後的一年相約去見了父母,領了證。

「那時候談朋友會送什麼紀念物嗎?」

「沒有,那時候的人特別單純,禮物也沒有,甜滋滋的話也不會說,見面只問:你吃了嗎,沒吃的話椅子吃點……」淳樸的感情,全靠二人的真心相惜,成親時喜酒和結婚紀念照都沒有,就直接過起了小日子。

成家後的頭幾年是最忙的,要照顧孩子,還要忙活攢錢。除掉日常生活開支,身在外地的叔叔特別想念上海,兩口子一有空就往上海跑。剛開始探親假是4年一次,越到後來政策稍有寬鬆,可是到上海的車票光是一個單趟就得花上大幾十塊,對於每月僅僅幾十塊的他們而言還是很緊張的。

隨著兒子慢慢長大,往後的日子稍有好轉,但是知青返滬又開始折騰起來。兒子十二歲那年被上海奶奶接到上海讀書,但是剛來的那會,由於戶口在外地,兒子上學要交借讀費,而老兩口的戶口也遭遇波折。首先是叔叔得病,到後面去世了戶口也一直留在雲南,而孫阿姨的戶口一直到1999年退休之後才遷回到上海。

如今丈夫去世多年,孫阿姨也回到上海20年,對上海的生活也基本適應,雖然上海的居住條件不是很寬裕,但是孫阿姨說,政府對大家已經很好了,人活著還是一個心態。

平凡的人生,卻是一代人生活的代表,那代人的真誠和純粹,那代人的骨子裡刻滿的奮鬥和堅持,在阿姨這裡都顯露出來,我想,作為後輩,需要記住的不僅那個時代的故事,還有這些精神!

相關焦點

  • 90年代電視劇《孽債》道盡了當時多少上海知青和雲南棄兒的心酸?
    不知道大夥對90年代一部叫《孽債》的電視劇是否還有印象?該劇是上海電視臺於1994年拍攝的20集電視連續劇,根據作家葉辛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葉辛編劇,梁山,夏曉昀導演,黃蜀芹總導演,趙有亮,嚴曉頻,王華英等主演。
  • 《孽債2》知青子女重歸雲南 拍攝將近尾聲
    知青題材電視劇《孽債2》拍攝將近尾聲,昨日,「美霞」和「思凡」在雲南瑞麗拍攝了最後一場戲。當年5名雲南少年為了尋找親生父親偷偷踏上開往上海的列車,十幾年後,他們又回到了故事的原點。1995年,《孽債》播出創下了46.2%的收視奇蹟,2008年在東方衛視重播時,依然拿下了年度收視率第一的好成績,上影英皇因此決定投資拍攝《孽債2》。《孽債2》改編自葉辛的同名小說,由《孽債》副導演梁山執導,姚笛、張默、丁子俊、翟天臨等人飾演長大後的知青子女。導演梁山介紹,《孽債2》講的是知青下一代的故事,與《孽債》的故事完全不同,講的是80後的奮鬥歷程。
  • 「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象是多餘的……」這扣人心弦的歌聲,曾響遍上海灘,曾引起上海新一輪知青尋根熱,也曾引發過西雙版納旅遊熱,《孽債》的作者葉辛先生也曾因此而獲得西雙版納榮譽市民的光榮稱號。電視連續劇《孽債》在十多年間重播多次,每次都引起社會較熱烈的反響。
  • 編劇葉辛:《孽債2》不是知青子女版《奮鬥》
    本報上海專電(特派記者袁洪娟)電視劇《孽債2》正在上海熱拍,該劇被媒體評價為「知青子女版《奮鬥》」。昨天,《孽債2》見面會在拍攝現場舉行,該劇編劇、作家葉辛對此評價並不認同。他表示,《孽債2》不像《奮鬥》那樣簡單,它有著比《奮鬥》更厚重的內容。
  • 《孽債2》被指少了「知青味」「上海味」
    電視劇《孽債2》在東方電影頻道開播至今,收視率一路走高,最高5.5%的收視率令該頻道新年伊始就迎來了開門紅。但隨收視同步高漲的,卻是觀眾和網友的討伐聲。記者在網上發現,不少觀眾認為,沒有啟用原班人馬,是該劇的一大失誤,長大後的孩子們明顯少了「雲南味」。更多的上海觀眾表示,該劇的臺詞很少出現上海話,令本地觀眾缺乏親近感。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餘的……」這是一句刻在腦海裡不可磨滅的歌詞。1995年,一部萬人空巷的電視劇橫空出世——《孽債》,對70、80後來說,這絕對是小時候印象最深的電視劇之一。這部電視劇簡直是催淚重彈,看一次哭一次,25年前,我9歲,情緒隨著劇中的五個小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起起伏伏,邊看邊偷偷抹眼淚。
  • 《孽債2》昆明殺青 張默騎大象出走結局成懸念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卻沒有我的家……」描寫上海知青生活的電視劇《孽債》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劇中五個到上海尋親的孩子讓眾多觀眾牽腸掛肚。1995年,電視劇《孽債》播出,一舉創下了42.62%的收視奇蹟。2008年在東方衛視重播時,依然拿下了收視率第一名及年度收視率第一。
  • 《孽債2》不打懷舊牌 失去原味觀眾失望(圖)
    備受關注的《孽債2》在東方電影頻道開播以來,收視率平穩上升,昨天已經達到了4.9%,屬於該頻道的高點。不過,新劇無論是劇情、風格還是演員,都少了點原來的味道,令有些觀眾感到失望。  為此,記者昨天採訪了該劇的導演梁山、編劇張巍以及出品方上影英皇的負責人。
  • 《孽債2》導演回應 新版要「南北通吃」
    不過,新劇無論是劇情、風格還是演員都少了點原來的味道,觀眾質疑聲不斷,昨天記者採訪了該劇的導演梁山、編劇張巍以及出品方上影英皇的負責人。執導過兩部《孽債》的梁山表示,《孽債2》的主旨並非懷舊,而是《奮鬥》和《蝸居》的綜合體,通過寫實反映現實問題。   為何不用原班人馬?
  • 「孽債」是什麼債?
    這兩個意義跟「孽債」中「孽」的含義,似乎都不沽邊。如果按著更古一些的解說,孽字跟孽字是一家,從木的是說草木生出的旁支,從子的是指家中的旁支(即不是正妻所生的孩子)。這個意義跟我們想要推求的解釋就更不沽邊了。因為《孽債》一劇說的是五個當年上海插隊知青在雲南留下的子女千裡迢迢來到上海尋親的故事,介紹劇情的節目報上的廣告詞是:「一曲千裡尋親的天倫歌,一幅動人心魄的別離圖。」
  • 暢談《孽債》背後的故事情節以及劇中的歌曲
    上海人重溫電視劇《孽債》  除了對知青經歷的懷念,大城市的優越感仍然十分熟悉  10年前《孽債》播出,牽動著無數普通人的心,不僅創下了42.62%全大媽是當年插隊安徽的知青,返城後才結婚生子,孩子出生時她36歲,丈夫41歲。雖然十年前已經看過,如今仍然不願落下一集。  當年《孽債》選取了一個巧妙角度,講述了知青們的經歷,讓一代人為之動容。  當年曾下鄉黑龍江的知青馬以鑫說:「感情很複雜,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很難說清,也無法忘記,《孽債》的重播勾起了人們的懷舊之情。」
  • 《原諒》上演加強版「孽債」劉琳成痴情女知青
    由《一年又一年》導演安戰軍執導,劉琳和許亞軍繼主演電視劇《瘋狂的背後》之後第二次合作的電視劇《原諒》正在北京文藝頻道熱播,該劇被視為加強版的《孽債》,講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個「知青」的感情糾葛和複雜的人生軌跡,女主角劉琳在劇中一改戲路出演痴情女知青。
  • 《孽債》13年後再聚首 吳冕「念兒」兩度落淚
    (記者何佳穗)「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13年前,描寫知青子女返滬尋親的電視劇《孽債》引起巨大轟動,成為一代人的情感記憶。劇中五個孩子的身影深深地烙在了人們的腦海中。如今,原作者葉辛即將推出續集《孽債Ⅱ》,而劇中的幾位主人公如今身在何處?
  • 延用《孽債》主題曲 《孽債2》尋找"李春波"
    《孽債》一炮打響,片頭李春波抱著一把吉它,在黑色的背景中深情演唱的主題曲《誰能告訴我》在大街小巷瘋狂。根據葉辛小說改編的20集同名連續劇《孽債》,1995年在全國播出時幾乎引起了萬人空巷的局面,更牽動了無數普通人的心,創下了42.62%的收視率。不僅在當時,直到現在也沒有哪部戲打破過這個紀錄。每天晚上,家家戶戶都守在電視機前等著《孽債》,而弄堂裡也是常常能聽到播放李春波演唱的主題曲《誰能告訴我》。《孽債》所描述的返城知青及其子女從遙遠的西雙版納到上海尋親的故事。
  • 「知青歲月」留在紅土高原上的「孽債」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密林,發生了各地知青大返城的狂潮。那時,在紅土高原已生活了一段時間的重慶男知青們與同在一起「屯墾戍邊」的上海知青、昆明知青、北京知青等結婚,並有了孩子。為了回到故土和親人們的身邊,他們把孩子送人、有的拋在汽車站、有的甩入叢林。幾十年過去了,進入天命年的他們,聚在一起談起20幾年前他們的「孽債」時,無不扼腕擊節。
  • 透過《孽債》看美麗的西雙版納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一聽到這句歌詞,相信各位70後、80後都會首先想到九十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孽債》
  • 《孽債2》有望6月開拍 原著作者葉辛擔任編劇
    【劇情】續集貼近年輕人   作為《孽債》的續集,《孽債2》延續了上一部的故事情節發展脈絡和人物命運走向,描寫了沈美霞、盧曉峰、吳永輝、梁思凡、盛天華五個從雲南到上海尋親的知青子女如何長大成人,又如何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和命運際遇。葉辛說:「他們都努力在社會上尋找自己的位置。
  • 《孽債2》熱播 姚笛氣質脫俗受認可
    繼十幾年前轟動一時的《孽債》引起了追劇熱潮後,其續集《孽債2》作為上海東方電影頻道的開年大戲,因為把握住了當今社會的熱點而受到老百姓的喜愛,繼續了前部的好成績。其中,姚笛飾演的美霞也以其清新脫俗的氣質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 《孽債》作者葉辛計劃寫更多有思想性的知青故事
    此後共出版著作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等。根據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由其本人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均在國內引起轟動,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   夢想1分鐘   我的夢是綠色的。這與我生活過的貴州有關,那裡的山野全是綠色的,雲貴高原是層層疊疊的綠色。
  • 《孽債》演員現狀:最帥的思凡沒考上電影學院,永輝成了自來水工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餘的。「這是25年前電視劇《孽債》的片尾曲,當時這部電視劇家喻戶曉,這首歌曲大家都會哼上幾句。故事講了五個知青的孩子,從遙遠的西雙版納到上海尋找自己的親身父母,而經歷種種冷漠、絕望、成長,從中看到社會變化中的陣痛,用平實的表現手法,表達知青這段歷史,對中國人的影響。在當時造成了萬人空巷的效果,收視率達到42.62%,首開電視臺晚間電視劇兩集連播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