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債,寫透了一代知青的悲歡離合,一筆難以講清和還清的感情債

2020-11-29 騰訊網

60年代,大批知青從上海來到西雙版納,吳觀潮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裡,吳觀潮和同是上海來的楊紹荃相戀,兩人在西雙版納組建了家庭。和每一個下鄉插隊的知青一樣,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那片土地,但心中卻無時無刻不盼望著早點回到自己的故鄉。然而,等這一天來到的時候,吳觀潮和楊紹荃卻必須做出一個重要決定。

那時候,只有單身青年才有資格拿證明回上海去,這就意味著,吳觀潮和楊紹荃的婚姻必須終止,這對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不僅如此,他們現在還有一個3歲的兒子,想回去更加困難。

但是面對親情和未來,吳觀潮和楊紹荃還是選擇了後者。

那時候在雲南當地,夫妻離婚並不複雜,也幾乎不需要什麼證明,只要外人看來,夫妻感情不和,兩個人就可以離婚。就這樣,吳觀潮和楊紹荃離了婚。現在楊紹荃最擔心孩子。

楊紹荃問吳觀潮,孩子怎麼辦,吳觀潮說:「放心,兒子已經安頓好了。」他還向楊紹荃保證,將來一有機會就把孩子接回上海。可實際上,吳觀潮已經將兒子送給西雙版納當地一戶沒有孩子的人家。

回到上海,吳觀潮很快站穩腳跟,但是他和楊紹荃的關係卻走到盡頭,他愛上了一位領導的女兒,此後不久,便和楊紹荃分道揚鑣。

吳觀潮組建了新的家庭,女方家庭條件好,在事業上給了吳觀潮很大幫助,他也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吳觀潮在西雙版納的那段日子,他始終不願再提,也更不會想自己的兒子。

多年後永輝長大成人,知道自己身世後,踏上了尋父之路。在路上,永輝還偶遇了四個小夥伴,也都是去上海找自己的父母。

這一日,永輝終於見到了吳觀潮,但父親臉上卻看不見一點笑容。永輝想與父親相認,但吳觀潮卻懷疑他,還要讓他拿出證據。

永輝沉默,說自己拿不出任何證據,他沒想到父親竟會說出這樣的話,更讓他失望的,還有他的母親。

自從和吳觀潮分手,楊紹荃又認識了一個男人,也很快結了婚。但是對方去了日本,留下她一人獨守空房,後來,楊紹荃便開始自暴自棄。

永輝找到母親時,楊紹荃非常愧疚,可是當永輝想認她時,楊紹荃又推給了吳觀潮,不想接受兒子。

永輝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人」,最終他決定離開上海回西雙版納,和養父母一起生活。而其他四個孩子,父母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於是全都選擇了回去。

《孽債》這部電視劇,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它寫透了一代知青的悲歡離合,特別是經歷過上山下鄉那段歲月的人,更能體會劇中人物的酸楚。

記得片中曾經唱過「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的確,五個孩子不會理解,為什麼西雙版納留不住自己的父母,而繁華擁擠的城市才是他們留戀的家。只能說,他們的父母們也是被浪潮裹挾著前行的一代,所以別無選擇。

最讓人感動的還是五個孩子,從西雙版納千裡迢迢來到上海尋找父母,滿心歡喜,卻不曾想到,自己的到來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孽債背後,是兒女們向爸媽討回渴望多年的親情,只可惜,這是一筆難以講清和還清的感情債。

相關焦點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01 《孽債》創作的時代背景,反映了知青這一代人的悲歡離合1968年到1978年,誕生了一個時代的符號「知青」,即自願從城市去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知識青年」。萬千熱血青年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前赴後繼奔赴祖國邊疆。他們在那裡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充滿了對未來與前途未卜的迷茫與彷徨。
  • 「孽債」是什麼債?
    這兩個意義跟「孽債」中「孽」的含義,似乎都不沽邊。如果按著更古一些的解說,孽字跟孽字是一家,從木的是說草木生出的旁支,從子的是指家中的旁支(即不是正妻所生的孩子)。這個意義跟我們想要推求的解釋就更不沽邊了。因為《孽債》一劇說的是五個當年上海插隊知青在雲南留下的子女千裡迢迢來到上海尋親的故事,介紹劇情的節目報上的廣告詞是:「一曲千裡尋親的天倫歌,一幅動人心魄的別離圖。」
  • 《孽債2》被指少了「知青味」「上海味」
    電視劇《孽債2》在東方電影頻道開播至今,收視率一路走高,最高5.5%的收視率令該頻道新年伊始就迎來了開門紅。但隨收視同步高漲的,卻是觀眾和網友的討伐聲。記者在網上發現,不少觀眾認為,沒有啟用原班人馬,是該劇的一大失誤,長大後的孩子們明顯少了「雲南味」。更多的上海觀眾表示,該劇的臺詞很少出現上海話,令本地觀眾缺乏親近感。
  • 「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每當人們得知我曾經在西雙版納上山下鄉十年的經歷後,他們都會善意地玩笑我:「你有沒有孽債啊?」我想不到,一部文藝作品會博得如此大的社會效應!憑心而論,從曾經上山下鄉去過版納以及至今還留在那裡的知青們的角度看,尤其是5個「孽債」所處的農場背景的知青角度看,這部作品的成功,主要在於電視劇裡反映的當年知青返城後的境遇而非那些「孽債」的故事。
  • 《孽債》作者葉辛計劃寫更多有思想性的知青故事
    此後共出版著作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等。根據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由其本人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均在國內引起轟動,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   夢想1分鐘   我的夢是綠色的。這與我生活過的貴州有關,那裡的山野全是綠色的,雲貴高原是層層疊疊的綠色。
  • 編劇葉辛:《孽債2》不是知青子女版《奮鬥》
    本報上海專電(特派記者袁洪娟)電視劇《孽債2》正在上海熱拍,該劇被媒體評價為「知青子女版《奮鬥》」。昨天,《孽債2》見面會在拍攝現場舉行,該劇編劇、作家葉辛對此評價並不認同。他表示,《孽債2》不像《奮鬥》那樣簡單,它有著比《奮鬥》更厚重的內容。
  • 暢談《孽債》背後的故事情節以及劇中的歌曲
    全大媽是當年插隊安徽的知青,返城後才結婚生子,孩子出生時她36歲,丈夫41歲。雖然十年前已經看過,如今仍然不願落下一集。  當年《孽債》選取了一個巧妙角度,講述了知青們的經歷,讓一代人為之動容。  當年曾下鄉黑龍江的知青馬以鑫說:「感情很複雜,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很難說清,也無法忘記,《孽債》的重播勾起了人們的懷舊之情。」
  • 《孽債2》知青子女重歸雲南 拍攝將近尾聲
    知青題材電視劇《孽債2》拍攝將近尾聲,昨日,「美霞」和「思凡」在雲南瑞麗拍攝了最後一場戲。當年5名雲南少年為了尋找親生父親偷偷踏上開往上海的列車,十幾年後,他們又回到了故事的原點。1995年,《孽債》播出創下了46.2%的收視奇蹟,2008年在東方衛視重播時,依然拿下了年度收視率第一的好成績,上影英皇因此決定投資拍攝《孽債2》。《孽債2》改編自葉辛的同名小說,由《孽債》副導演梁山執導,姚笛、張默、丁子俊、翟天臨等人飾演長大後的知青子女。導演梁山介紹,《孽債2》講的是知青下一代的故事,與《孽債》的故事完全不同,講的是80後的奮鬥歷程。
  • 延用《孽債》主題曲 《孽債2》尋找"李春波"
    根據葉辛小說改編的20集同名連續劇《孽債》,1995年在全國播出時幾乎引起了萬人空巷的局面,更牽動了無數普通人的心,創下了42.62%的收視率。不僅在當時,直到現在也沒有哪部戲打破過這個紀錄。每天晚上,家家戶戶都守在電視機前等著《孽債》,而弄堂裡也是常常能聽到播放李春波演唱的主題曲《誰能告訴我》。《孽債》所描述的返城知青及其子女從遙遠的西雙版納到上海尋親的故事。
  • 就這樣一次,留下了「孽債」
    愛人不解地問道:你在農場難道有「孽債」,這樣急吼吼地要回去?小兵不語,心裡很明白,這是真的!還是在幾天前,留在農場的知青朋友阿富來電,問起一些當年的事情。當阿富說到連隊邊上紅旗寨的事情時,小兵好像觸電一般的緊張。他關切地問阿富,你是否知道阿嬌現在的情況?阿富說,我今天來電就是想問你這件事情。什麼事情呢?話說到這個份上,大家心裡都明白了。
  • 《原諒》上演加強版「孽債」劉琳成痴情女知青
    由《一年又一年》導演安戰軍執導,劉琳和許亞軍繼主演電視劇《瘋狂的背後》之後第二次合作的電視劇《原諒》正在北京文藝頻道熱播,該劇被視為加強版的《孽債》,講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個「知青」的感情糾葛和複雜的人生軌跡,女主角劉琳在劇中一改戲路出演痴情女知青。
  • 葉辛推出知青題材長篇小說《客過亭》
    葉辛作品《客過亭》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專電(記者萬一)繼《蹉跎歲月》《孽債》後,著名作家葉辛日前推出知青題材長篇小說  《客過亭》描寫一群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一代知青的群體雕像。與以往的知青作品相比,《客過亭》沒有正面描摹知青們的當下生活,也不再正面審視時代和社會,而是以倒敘和追憶的敘事方式,把筆端伸向這些老知青的心靈深處。作家張抗抗認為,這是該書在知青文學上的重大突破。
  • 90年代電視劇《孽債》道盡了當時多少上海知青和雲南棄兒的心酸?
    不知道大夥對90年代一部叫《孽債》的電視劇是否還有印象?該劇是上海電視臺於1994年拍攝的20集電視連續劇,根據作家葉辛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葉辛編劇,梁山,夏曉昀導演,黃蜀芹總導演,趙有亮,嚴曉頻,王華英等主演。
  • 雲南返滬知青講述過去支邊,讓我想起了《孽債》劇情
    他們在那裡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十年一夢,大返城的洶湧狂潮將這群已不再年輕的青年人帶回家鄉,在這片他們曾經耕耘過的熱土上,不僅曾留下汗水和淚水,還有他們生命的痕跡。 -------摘自豆瓣《孽債》影評!孫阿姨就是隨著當年上海知青下鄉返滬一起回來的上海媳婦,自己的過往像極了《孽債》裡的橋段,說起過去,往事歷歷在目。
  • 《孽債2》不打懷舊牌 失去原味觀眾失望(圖)
    同時執導過兩部《孽債》的梁山表示,《孽債2》的主旨並非懷舊,而是要切實地反映當下知青子女所遇到的現實問題。  上海味淡了?  回應:不必「地域化」  1995年的《孽債》令無數知青觀眾落淚,可謂一部海派經典劇,當時除了普通話版,還專門有滬語版。
  • 《孽債2》導演回應 新版要「南北通吃」
    回應:新版要「南北通吃」   在《孽債2》中,觀眾反映,說上海話的少了,5個長大成人的知青孩子都說普通話,只有吳冕、王華英等長輩演員才在生活對白中不時冒出幾句滬語。為此,很多上海觀眾都覺得《孽債2》的上海味道淡了,製片方負責人表示,《孽債2》採用了與第一部相同的舉措,也分上海版和全國版,現在播出的版本已經是上海版了。
  • 向地府借的受生債還清了嗎?今日還陰債、補財庫!抓住吉日,消除自己...
    阿彌陀佛,師兄吉祥在人生旅途中總會有很多因果孽債,其中有一種債叫受生債。受生債在經書裡是這樣解釋的:每個人轉世之前都要到地府曹官那裡去借錢,培植自己的福慧資糧,因此每一個人出生後才有糧吃,有衣穿,有錢花等等福報,因此人生需要還的第一個陰債就是受生債。
  • 《孽債2》周日首播 比《奮鬥》更現實(圖)
    電視劇《孽債2》將於本周日起登陸東方電影頻道全國首播。昨天,原著作者以及電視劇的編劇葉辛率新版的「梁思凡」翟天臨、「盧曉峰」紀寧以及丁子峻等主演來到普陀區石泉街道與觀眾互動。對於續集能否再創輝煌,尚未看過成片的葉辛不敢下定論,他保守地表示能達到中上水平就是好劇。
  • 《孽債2》有望6月開拍 原著作者葉辛擔任編劇
    目前劇本已經寫到第8集,預計6月就能開拍,明年初和觀眾見面。   【劇情】續集貼近年輕人   作為《孽債》的續集,《孽債2》延續了上一部的故事情節發展脈絡和人物命運走向,描寫了沈美霞、盧曉峰、吳永輝、梁思凡、盛天華五個從雲南到上海尋親的知青子女如何長大成人,又如何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和命運際遇。葉辛說:「他們都努力在社會上尋找自己的位置。
  • 「知青歲月」留在紅土高原上的「孽債」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密林,發生了各地知青大返城的狂潮。那時,在紅土高原已生活了一段時間的重慶男知青們與同在一起「屯墾戍邊」的上海知青、昆明知青、北京知青等結婚,並有了孩子。為了回到故土和親人們的身邊,他們把孩子送人、有的拋在汽車站、有的甩入叢林。幾十年過去了,進入天命年的他們,聚在一起談起20幾年前他們的「孽債」時,無不扼腕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