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敗突厥與奠邊府戰役

2021-01-21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奠邊府戰役中,越南人民軍攻佔法軍指揮部

原 典

《百戰奇略》進戰篇原文為:凡與敵戰,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宜速進兵以搗之,無有不勝。法(《左傳·宣公十二年》)曰:「見可則進。」

進戰篇認為,凡對敵作戰,若察覺有戰勝敵方的把握,應迅速發動進攻,便可得勝。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有可勝之機,就要立刻抓住戰機進攻。

戰 例

唐朝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書李靖出任定襄道行軍總管,大敗突厥,頡利可汗遣使向唐朝請罪,表示願意歸順。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為特使前去安撫,又派李靖帶兵迎接。李靖深知頡利可汗歸降為緩兵之計,決定利用特使到達、突厥放鬆戒備之機發起偷襲。果然,頡利可汗見唐使到來放鬆了戒備,李靖部先頭部隊借大霧掩護,行進至距頡利可汗僅七裡處才被發現。頡利可汗慌忙組織部隊抵抗,但為時已晚,李靖迅速發起總攻,殲滅突厥兵萬餘人,俘虜男女十餘萬,唐朝疆界向北擴大。

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越南人民軍先後集結4個步兵師(欠1個團)、1個炮兵師及其他部隊共4萬餘人,在以韋國清為團長的中國軍事顧問團協助指揮下,對駐奠邊府侵越法軍發起攻擊。此役,共殲滅法軍1.6萬人,擊落、擊毀飛機62架,俘虜法軍卡斯特裡準將及全部參謀人員。奠邊府戰役後,法軍在數量上雖仍佔優勢,但整體戰鬥意志下降,且國內反戰情緒高漲,而各法屬殖民地國家在奠邊府大捷鼓舞下,奮起反抗法國殖民統治。此時,越軍向法軍展開全面進攻,短時間內消滅大批法軍和偽軍。在越軍強大攻勢下,法軍在越北平原進一步收縮,自6月10日至7月3日,接連撤出越池、則邊、太平、南定、府裡等重要城鎮和地區,越軍收復大量失地。

計謀分析

進戰篇的核心是論述在戰場上把握戰機的問題,其所引用的「見可則進」,著重強調確實具備戰勝敵方的條件時要迅速行動,不可貽誤戰機。所謂「可」有兩層含義:一是力量對比,應具備擊敗敵方的優勢兵力。二是時機選擇,應選在敵方疏於防範或士氣頹喪之時,此時出其不意的攻擊更能形成強大的心理震懾。

認清戰場態勢。所謂進戰,並非要求無條件的盲目亂進,而是以「可」為極重要的前提。在軍事領域,「戰爭迷霧」和計謀可謂無處不在,想要在硝煙瀰漫和雲譎波詭的戰場上發現「可」,就要求指揮員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察敵情、識敵計,有較強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做到知己知彼,既能看到利中之弊,又能看到弊中之利。首先要準確掌握敵情動態,為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撐。其次要善於在紛繁複雜的戰場環境中營造有利於己方的戰場態勢,或派兵襲擾疲憊敵方,或偷襲要點破敵體系,或聲東擊西使敵迷惑,千方百計為「進」創造條件。李靖敢於率萬騎直搗頡利可汗老巢,在於他掌握兩個重點。其一,此前突厥已元氣大傷,頡利可汗「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歸附」,說明其敗走後難以自保,實力空虛。其二,李靖正確把握了唐朝特使安撫頡利可汗所產生的影響,認為「詔使到彼,虜必心安」,從而毫無戒備。據此兩點,李靖做出「自白道襲之,必得所欲」的正確判斷,一舉擊敗突厥。

找準進攻時機。擁有我優敵劣的戰場態勢固然重要,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即使實力佔據上風,也必須找準合適進攻時機,從而確保戰役戰鬥的突然性,使敵方未能組織反抗即被我擊敗,或在敵組織有效反擊前大大削弱其實力。這要求指揮員在敏銳觀察戰場形勢的前提下,要能夠有效利用戰機果斷出擊,確保一擊必中。通常來講,合適的進攻時機有兩種。一是當敵方防禦體系露出破綻或暴露薄弱環節,給我以可乘之機時,要迅速發起進攻。二是我方主動創造戰機,如當我方全局軍事實力不如敵方時,可通過誘敵深入、迫敵分散等手段調動敵方,從而在局部形成優勢,予敵以重創。越軍雖在奠邊府戰役中取得大捷,但就整體軍事實力而言,法軍仍佔優勢,然而越軍抓住法軍士氣頹喪、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等機會,及時發起全面進攻,取得更大勝利。

瓦解敵方意志。戰敗者,往往因失敗滋生恐懼心理,戰鬥意志和信心極為脆弱,容易士氣低落、軍心渙散。進攻者通過前期階段性成功,或已具備軍事實力上的壓倒性優勢,或增強了必勝信念,勇於追求更大勝利,可以說佔領了作戰雙方戰鬥意志的「制高點」,具備天然的心理優勢。此時,更應強調一鼓作氣,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態度針對敵方薄弱環節持續用力,絕不給其一絲喘息之機,使敵方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不利境地,迫其「再而衰、三而竭」,徹底失去戰鬥意志,從而導致全面潰敗。因此,攻心奪氣,從氣勢上對敵進行全面瓦解,才是進戰最高境界。李靖敗突厥與奠邊府戰役,無一不是在前期作戰大勝的基礎上繼續窮追猛打,完全摧毀敵方信心而取得的勝利。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朱仙意 魏允幹

相關焦點

  • 越南兵力火力都壓倒了法軍:1954年3月13日武元甲發動奠邊府戰役
    越南兵力火力都壓倒了法軍:1954年3月13日武元甲發動奠邊府戰役奠邊府戰役,宣告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結束。法越戰爭於1946年爆發,到1954年已經持續了9年時間。搞笑的是,1947年法軍攻陷越南北部首府河內,就認為自己已經獲得勝利。實際上,漫長的法越戰爭才剛剛開始。
  • 奠邊府大捷的開端戰役,越軍士兵死傷慘重,法軍卻沒能打退越軍
    奠邊府大捷的開端戰役,越軍士兵死傷慘重,法軍卻沒能打退越軍文/無計讀史關於越南戰爭,其實可以算得上是越南人民反抗侵略的戰爭。其中,在這場戰爭裡面,最出名的就是關於奠邊府的戰爭。1 開端法國軍隊在奠邊夫修築了一整條非常堅固的防線和工事,各個據點林立。
  • 同樣被越軍圍困,為何法軍在奠邊府投降了,美軍在溪山卻能全身而退?
    法國傘兵 奠邊府戰役和溪山戰役,初看目的都基本相同,即通過在越南後方和重要交通據點設置壁壘,吸引越南人攻擊,藉此消耗越軍有生力量。但從實際戰略背景看,卻各有不同。
  • 「援越抗美55周年專題」奠邊府之行
    奠邊府之行文/6支隊35大隊(鐵13師64團)馬世俠1968年4月6日,我隨大隊政委劉貴武、文化股長祝升庭及翻譯等一行8人,去板林走訪當地地方政府官員。辦完公事已是下午5點鐘。在返回駐地時,有人提議,何不利用這次,順道瞻仰一下奠邊府烈士陵園?建議得到政委的認可。下午5時許,我們的汽車向奠邊府進發。
  • 對越反擊戰的宏大計劃,從寮國打出去,直插越西北,攻克奠邊府
    而鮮為人知的是,中央軍委在戰前,還曾經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過一個宏大的作戰計劃,那就是以2個軍的兵力,從雲南省西南部的西雙版納出境,經寮國北部的豐沙裡省,實施大縱深戰役穿插,直取越南西北部重鎮奠邊府,爾後配合從正面進攻的昆明軍區主力,殲滅整個越西北的越軍,嚴懲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黎筍集團。
  • 歐亞大草原上的新月形地帶,當代伊斯蘭突厥民族國家的形成
    東西突厥帝國的衰落和畏兀兒勢力奪取蒙古迫使突厥人部落向西遷移到達伊朗-阿拉伯伊斯蘭帝國邊境的河間地帶,少部分則來到黑海大草原。這些部落直面阿拉伯伊斯蘭帝國和拜佔庭帝國,這些部落就是現代中亞突厥民族國家的基石。
  •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女真、韃靼,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對北方古代的少數民族記憶比較深刻,因為這些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地區,可每次前來侵犯的民族卻不同,比如突厥、匈奴等等。那麼匈奴、契丹、柔然、 突厥、女真、韃靼,這些遊牧少數民族你全搞懂了沒?到底是什麼意思?匈奴這個民族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就是因為抗擊匈奴而揚名四海。
  • 為什麼靈堂上擺一個奠字呢?
    參加葬禮的時候我們都會看到棺材或者是靈堂前面有一個「奠」字,看到這個就以為是有人去世的意思,但是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為什麼要寫這個字呢,下面瀋陽陵園網小編來為大家做個相關的解釋。第一,棺木正前方有一個大大的「奠」字,這種習俗興起於何時,目前還不清楚。
  • 大理喜洲白族新居「奠鎮迎祥」儀式
    舉行「奠鎮迎祥」儀式時,至親前來祝賀並幫忙做事王家的「奠鎮迎祥」儀式只請了近親,且不收禮比起別家大張旗鼓、大擺筵席的「奠鎮迎祥」,王家則顯得樸素而簡單。王媽媽說,這是「做好事」,「做好事」就是自家為新宅做個法事,不興收禮金,就連街坊鄰居也不能請。白族人民素來熱情,喜歡好酒大肉款待遠道而來的朋友,但「做好事」時,早上和中午都不能沾葷,只有晚飯才可以大口喝酒、大塊吃肉。
  • 為什麼喪事會有一個「奠」字?祭祀的傳統風俗,是從何人開始的?
    在祭祀的現場人們可以看到一個個「奠」字,有靈堂上掛著的,有花圈上寫著的,有棺材上鑲嵌著的。那麼,這個奠」字是從何人何時開始的呢? 說起這個「奠」字,就要說到李鴻章和張之洞的關係了,他倆都是清末政壇上的最後兩位耆宿泰鬥,在數十年宦海生涯中,倆人因派別、立場、政見等的不同,長時間都處於亦敵亦友的關係。
  • 剛烈的義成公主,作為政治工具遠嫁突厥,先後一共有過四段婚姻
    義成公主是這眾多和親公主中的一員,與此同時,她也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宗室堂妹,義成公主和親的對象是突厥人啟民可汗。那時的突厥人常常會與漢人產生衝突,雙方之間的矛盾也隨之越來越深,因此,為了能夠及時地化解兩方的矛盾,這隋文帝便打算通過和親的方式來緩和雙方劍拔弩張的緊張關係,而他所欽點的和親對象便是義成公主。
  • 仲尼夢奠帖出自唐人楷書第一之手
    原標題:仲尼夢奠帖出自唐人楷書第一之手   仲尼夢奠帖出自唐人楷書第一之手   鎮館之寶   文、圖/記者 金葉   遼寧博物館館藏《仲尼夢奠帖》,紙本,縱25.5cm,橫33.6cm,世稱中華第一楷書
  • 隋朝四貴之一,文武全才,威懾突厥,只因小妾太美,招來殺身大禍
    開皇九年(587年),隋滅南陳,楊堅大宴群臣,酒酣耳熱之際,噴著滿嘴酒氣說:「高熲平江南,虞慶則降突厥,可謂茂功矣。」 高熲在楊堅擔任北周左丞相時代,就早早投靠楊堅,甘心接受楊堅驅使,並在平定尉遲迥叛亂時臨危受命,出任監軍,力扭乾坤,奠定勝局。
  • 《長安十二時辰》王忠嗣:戰吐蕃滅突厥,一代名將預言安祿山反叛
    王宗汜女兒王蘊秀介紹自己的父親  其實,這位四鎮節度使在歷史上也是有原型的,那就是曾經戰吐蕃滅突厥的盛唐名將——王忠嗣。原來他在河西主要對付的是吐蕃,如今調任朔方節度使,他的主要對手換成了突厥人。  這時候的突厥已經不是當年太宗皇帝派李靖和李績出徵大漠的對手東突厥了,此時的突厥史稱為後突厥,是太宗皇帝滅了東突厥汗國以後又死灰復燃新建的突厥。當時後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剛即位,玄宗要求他依附大唐,他不樂意。
  • 裝修新房門口被寫奠字 業主小區外買沙疑遭報復
    城東一小區5戶人家的新房入戶門,被人用白漆寫了「奠」字,且金屬門板被利器砍出多道破縫。這起發生在國慶節期間的事昨日經微博轉發後引起很多市民關注。  微博轉發的消息稱,這5戶人家都在14號樓,分布在32層、26層、8層等不同位置,均被人用白漆在門上噴了一個大大的「奠」字,每家門上都有多處裂口,門板和拉手破壞嚴重。遭破壞的這5戶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自己聯繫人裝修新房,都在小區外面不同地方買了沙子和水泥等建材,施工剛開始就遭遇麻煩。一位女業主說:「死了人才會寫『奠』字,我這是新家,還沒住呢門上就寫『奠』字,太過分了。」
  •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 是一場怎樣的戰役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這種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電影,故事主要以「橋」為主線,展現出當時中國志願軍不怕死、不服輸的英勇精神。電影的名字---金剛川,實際上是一條河流,以金城戰役為背景,講述了志願者工兵冒著性命之憂,無論敵人如何轟炸,金剛川上那座橋總能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