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運通總部副總經理崔今善接受中國經濟網等媒體記者採訪。張娟/攝
第三方檢測中心FQT為深圳海吉星物流園內交易的農產品提供農藥殘留檢測等服務。張娟/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2日訊(記者劉瀟瀟)在日前開展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發展30年走訪市場活動」中,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組織中國經濟網等媒體走進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情況進行探訪。
據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運通總部副總經理崔今善介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深圳經濟特區迅速發展、人口爆炸性增長的大背景下,公司於1989年成立,為深圳本地和香港、澳門供應農產品。1997年,公司藉助股份制改造上市,並向異地進行拓展,逐漸形成農批市場網絡化經營模式。
在走進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深圳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時,記者發現園區設有蔬菜、水果、凍品、乾貨食品和茶葉、加工配送等多種功能交易區域,並自建高架橋和快速通道,方便商戶採購通行。
「海吉星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西安、長沙等20餘個大中城市有30多家綜合批發市場和網上交易市場,整個經營規模佔據了全國農產品交易量的10%,年交易量達到2400萬噸,交易額達1400億元人民幣。」崔今善向記者介紹,除了現貨實體交易,海吉星針對大宗農產品推出了廣西糖網、棉花商務網等電子交易市場,形成了綜合傳統批發市場和網上交易市場的綜合農產品批發交易體系。
引入第三方檢驗檢測中心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據物流園負責人介紹,園區內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2000餘家,匯集了全國及世界各地8000餘種農產品,目前經營的蔬菜、水果、凍品、乾貨分別佔深圳市民消費量的85%、90%、90%和60%以上,已成為深圳市民的「菜籃子」。
「海吉星一直提倡做農產品綠色交易,無論如何都要對食品安全把關。」據了解,針對目前國內的食品質量安全形勢,海吉星引入第三方檢測中心FQT,為物流園內交易的農產品提供農藥殘留檢測、營養分析、微生物、轉基因成分檢測等1000多個食品檢測項目服務。
「FQT在檢驗檢測的技術和流程上均有創新,檢驗對象涵蓋園區內所有商戶和所有農產品種類,檢驗頻率為『三天一覆蓋』,基本做到來貨就檢,」負責人表示,「如查到不合格產品,我們將第一時間通知市場管理人員,立即將問題產品封存並進行二次送檢,最終把確定問題的產品銷毀。」
FQT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物流園和第三方機構的這種合作模式顛覆了社會對於傳統批發市場的理解,是農產品流通領域對於保障產品質量、維護食品安全的一次探索和創新。
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需降低配送成本
近年來,農產品電子商務逐漸成為了「朝陽產業」。海吉星物流園有關負責人表示,電子商務的資本加入成為了海吉星目前發展的優勢之一。「經過20多年的沉澱和發展,物流園在農產品行業中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這促進了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在深圳農產品有限公司旗下,共有八大電商網站,其中有針對大宗農產品交易的B2B網站,也有面向社會大眾的B2C零售平臺。這滿足了集團通過多個渠道銷售的需求,也符合了農產品市場虛擬化的發展趨勢。
然而,對配送要求較高的生鮮產品一直是海吉星發展農產品電商業務的幾大難題之一。「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質量標準要求不同,這將會導致退貨率大增。生鮮產品對冷鏈配送要求很高,如果要零售的話,勢必會涉及產品分拆、重新包裝等問題,這會使成本增加,那麼商品的定價也將成為一個難題。」
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海吉星電商平臺未來將繼續探索生鮮產品配送的問題,對多種運營模式進行摸索和嘗試,或可通過集中銷售訂單的方式降低配送成本。「我們希望通過電商平臺,給廣大百姓帶來實惠、便利的購物體驗。」
信息聯網推進農產品可追溯系統建設
崔今善向記者介紹,目前海吉星旗下的深圳、上海、南昌、成都、西安、南寧等二級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已推出電子交易模式,即商戶入場前進行資料備案,全園區實行一卡交易制,杜絕了傳統批發市場的賒帳、賴帳等問題,實現了產品的實名可追溯。
「在部分市場,我們實現了交易量、交易價格、食品安全檢測結果等信息聯網,但由於能力有限,暫時無法做到全國範圍內信息聯網。」崔今善對記者表示,希望有關於統一食品可追溯的政策能夠儘快出臺,並加大對食品質量安全檢查、抽查的力度,儘早實現產品100%可追溯,加強保障食品安全。
(責任編輯:韓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