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 道醫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來勢洶洶。截至1月25日23時左右,國家衛健委收到國內25個省(區、市)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確診1377例,疑似1983例,報告死亡病例累計41例,治癒39 例。
新型冠狀病毒與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病毒是同屬一個家族的冠狀病毒,但屬於不同的亞群分支。巧合的是,其發生時間也都在冬末春初。
很多人對SARS並不陌生,但是十七年前,SARS病毒和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一樣,是一種新型的、從未見過的病毒。
「非典」在2002年冬天悄然出現,在2003年春天爆發,傳染性強、傳播快、死亡率高。隨著感染者的流動,它蔓延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發現「真兇」的過程中,果子狸一度成為首要「疑兇」。
研究者確認,果子狸的確是將SARS病毒傳播給人類的直接源頭。但是,直接源頭並不等於根本源頭,果子狸只是「中間宿主」。直到2013年,央視發布新聞稱: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不是當初以為的果子狸,而是一種名叫「中華菊頭蝠」的動物。
人類花了十年,才真正確認了SARS的自然宿主。
據央視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提出,從流行病學調查的話,新型冠狀病毒或是野生動物傳染給了人類,像竹鼠、獾等,但並不能確定具體是哪一種。
為什麼武漢會出現病毒性肺炎?
為什麼今年冬天武漢會出現病毒性肺炎?
從中醫來分析,病毒性肺炎屬於溫病範疇。
2019年底至2020年初,正逢己亥年六之氣,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為少陽相火。相火加臨寒水,導致暖冬。冬天當冷而不冷,陽氣當藏而不藏,溫度升高,木火升浮,陽氣拔根,造成木氣疏洩過度,即成溫病。
對此,民國大醫彭子益論述地非常清楚,他認為,「溫病乃人身木火偏於疏洩,金氣被衝而失收降之令,水氣被洩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則相火益事飛騰,金不收則風木益事洩動。上焦則津液傷而熱氣衝塞,下焦則相火洩而元氣空虛,中焦則中氣衰敗,交濟無能。一年的大氣運動,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氣,升動生發其常度,則溫氣病焉。此乃人身本氣之病,非中今年之溫,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變為今春之溫。不過雖是人身本氣自病,必須感受時令偏於疏洩的大氣,引動裡氣,然後病成耳。」
也就是說,冬天寒冷,陽氣封藏,即成陽根。若冬天不冷,陽氣不能封藏,陽根就會外洩而化熱。若陽氣外洩偏盛,在冬季即會發作為冬溫;若陽氣外洩不盛,冬天木氣未動,尚未發生疏洩作用,但一交春令,木氣疏洩,則陽根搖動,木氣失根,也將會發作溫病。
武漢今年冬天為暖冬,陽氣封藏無力,陽根外洩。且2019年為己亥年,大運為土運不及,土本能伏火,土虛則伏火無力,火氣容易外洩。且武漢在長江邊上,冬天當寒而反溫,則水化為溼,溼邪瀰漫,其性粘膩,最傷肺陽。
一方面,冬傷於藏,導致木氣過度疏洩;
另一方面,相火當令,火灼肺金,肺因此而受病。
病毒性肺炎的症狀以發熱、精神疲倦、咳嗽最為常見,其中所有病人均出現發熱症狀,與五運六氣極有相關性。
中醫藥治癒北京首例肺炎確診患者
根據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微博報導,北京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痊癒出院,趕在大年三十與家人團聚,共度春節。
據北京地壇醫院有關專家介紹,該女患者於1月8日出現發熱、頭痛、乏力等症狀,經疾控中心檢測、專家會診,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並於1月13日轉入北京地壇醫院接受中醫藥治療。中醫專家辨證為熱在衛氣,疫毒傷肺,予以清熱宣肺方法治療,症狀逐漸好轉,體溫很快恢復正常,連續監測呼吸道分泌物病毒核酸陰性,符合國家制定的出院標準。
這是北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首例痊癒患者,也是主要採用中醫藥治療的患者,中醫藥辨證論治,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據悉,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之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帶領中醫藥行業積極應對,第一時間制定工作方案,成立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介紹,專家組第一時間收集疾病臨床特點,分析證候,確定此次疫情致病特點為「溼、熱、毒、淤」,據此制定了中醫治療方案,於1月23日正式納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並快速用於臨床。
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聯合指派,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齊文升於1月21日中午抵達武漢,作為第一批中醫專家參與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戰役中。
目前兩位專家已經返京。健康報記者王寧電話採訪了劉清泉院長。
值得說明的是,2003年北京爆發非典時,劉清泉醫生第一個進入疫區。他帶領醫護人員搶救患者、自治自救並協同專家制訂中西醫結合治療預案,最終為控制非典疫情蔓延做出巨大貢獻。
以下內容根據劉清泉院長採訪錄音整理:
1. 中醫治療方案如何形成的?
中醫診療疾病講究「望聞問切」,尤其是突發新發疾病更是如此,我們過去到現場認識病人的真實的臨床表現,發病過程,收集相關信息,確立疾病的病因的屬性病機的特點,根據病機具體分析,才能辨證論治。
1月21日中午到達武漢,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協調下直接去了金銀潭醫院,住院病人比較多,也感覺到相關綜合醫院的應對還處於不是特別順暢的狀態。
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我們對患者發病情況、發病時的症狀情況以及病情演變、舌苔和脈象的變化進行了詳細的診察。一下午,大致會診了60多位病人,包括住在ICU的危重症病人和普通病房的輕症患者。
基於此,我們隨後與武漢市中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及武漢金銀潭醫院中醫科專家等組成的湖北省專家組的6位專家,圍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因屬性、病位、病機演變特點等進行探討,還結合武漢協和醫院中醫科其他專家的治療經驗和意見,到晚上8:00多完成了一個基本框架,提交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北京的專家組再進行討論和分析制定了初步方案。這就是1月23日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中的中醫治療方案的雛形。
同時,我們還對金銀潭醫院的患者進行了分類,按照輕重分類,研究了兩個處方用於病人的治療,並為醫務人員開了一個具有提高自身正氣的代茶飲處方,交予院方開始臨床使用。
1月22日上午,我們到武漢市中醫院會診一例確診的危重病患者,分析了中醫藥治療的階段效果,並為進一步搶救制定了中西醫方案,查看了呼吸科住院的疑似病例,為疑似病例研究了治療方案。當天下午,又分別到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和湖北省中醫醫院等查看患者,並指定了治療方案,病人的基本狀況與傳染病醫院是一致的。因為中醫院在中藥使用更為便捷,在我們來之前,患者用上了所在醫院的院內製劑。從基本情況看,中藥對於病人病情的穩定、退燒等還是有效果和優勢的。
昨天,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仝小林院士與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呼吸科主任苗青、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已經奔赴武漢第一線。後續北京一些大的中醫院還將派專家醫療隊進行支援。接下來,中醫治療方案還將根據全國各地的發病情況進行調整。我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中醫「疫病」「溼瘟」的範疇,其病因屬性為「溼毒之邪」致病,核心病機是不會變。
2. 患者的表現及核心病機
通過問診及當地專家介紹,患者有以發熱前來就診的,但體溫不高,還有一部分患者沒有發熱症狀,而更多的表現為乏力、倦怠、食慾不好,甚至出現一些噁心、胸悶、脘痞、大便溏瀉等症狀;絕大部分患者都有咽幹、咽痛的表現,有些病人還伴隨乾咳無痰。這個過程一般持續5~7天,期間患者不發熱或僅有低熱,體溫多在37℃多一點,很少超過38.5℃。
如果這個時期,患者體溫持續在37℃~38℃,六七天以後,經過治療,患者一般會逐漸會進入恢復期。但如果這個時期的兩三天內,患者突然體溫達到39℃以上,病情往往一下子就還會進入危重症狀態,喘憋氣急,氧合很差,肺部CT檢查有大量的滲出。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舌象,不管舌苔偏黃還是偏白,但總的呈厚膩苔。我們了解到武漢的氣候狀態,一個是陰雨,一個是溼冷。儘管較以往冬天,溫度偏高一些,但沒有陽光。
結合患者的舌苔、脈象、症狀,我們判斷其病因屬性以「溼」為主,溼困脾閉肺,氣機升降失司,溼毒化熱、陽明腑實,溼毒瘀熱內閉,熱深厥深。目前因為各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都是武漢輸入性病例,所以病人的病因屬性和病機特點不會有太大變化。
如果會有一些輕微的差異,要結合當地的特點「因地制宜」,與熱結合而成溼熱,與寒結合形成寒溼,與燥結合而成燥溼……但總歸 「溼毒」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核心。
所以,我們在制定方案的時候,就考慮早期如何化溼,以防溼邪鬱閉以後化熱,進入陽明,腑實不通,會加重肺氣的鬱閉。因為陽明屬於胃腸,肺與大腸相表裡,這樣肺的症狀就會更加嚴重。陽明腑實證重了以後,溼就極易化成溼毒,溼、熱、毒、瘀合併,就容易出現熱深厥深,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MODS)。
我們看到的一些用上了呼吸機、用上了ECMO的危重患者,往往表現為胸腹灼熱、手足逆冷,處於膿毒症休克的狀態。所以,早期正確、及時地化溼,然後通腑洩濁,是治療這個病的一個關鍵環節。根據上述原則,我們選用麻杏薏甘湯、升降散、達原飲、厚樸夏苓湯、藿香正氣散、銀翹散等方劑為基本方,擬定了基本的中醫治療方案。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醫生適當調整一下藥味和劑量,就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患者反應吃完藥後,身體輕鬆了,乏力減輕了,胸憋減輕了,食慾也開始好轉,體溫開始逐漸下降。目前,也有針對重症患者的中醫治療方案,重症病人有的是以高熱(邪毒閉肺)為主,有的人是以內閉外脫為主,應根據不同情況,辨證用藥。
在回京前,我又隨國家衛健委指派的相關專家去安徽省進行督察,在合肥傳染醫院查看了安徽的3例病人,其證候與武漢的病人基本一致。我建議將安徽傳染病醫院收治的病人儘早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並結合患者情況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開了處方。
3. 醫生用藥應該注意什麼?
近年來,不管是流感,還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一些傳染病,「溼邪」這麼嚴重的特點,神術散、達原飲、藿香正氣、甘露消毒丹等這一類方子更是很少用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當屬於「溼瘟」範疇,病程纏綿,它不像風熱夾溼,溼邪一除熱自清,患者比較容易痊癒。溼邪纏綿,如油裹面,所以,中醫同道在選方用藥時尤其需要謹慎,將本病的「溼毒化熱」與「熱毒夾溼」區別開,不要出現方向上的錯誤,它們的用藥思路截然不同。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以「溼毒」為主,並不是熱毒夾溼。熱毒夾溼證,用清熱解毒加祛溼之法即可。熱毒一清,溼自然就沒了。對於溼毒化熱、溼毒蘊熱的情況下,如果貿然清熱解毒,過早用上寒涼藥物,必然會導致溼邪加重,會出現「冰伏」,反而影響治療效果。所以,本病應該化溼為主,芳香化濁避穢,透表散邪,升降脾胃,這是我們治療的核心。溼一化,鬱熱就散,毒也就沒有了,症狀自然就慢慢消失。
從中醫來分析,應該如何預防?
面對疫情,作為普通百姓應注意戴口罩、勤洗手;穿衣保暖,預防感冒;清淡飲食,固護脾胃;儘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
除了這些基本的對應方式,從中醫預防疫情角度,還能做些什麼呢?
現代醫學東漸以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是以中醫的方式應對歷史上的一次次瘟疫,也形成了一套中醫理法關於瘟疫的認知。
中醫將具有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的這類病邪統稱為「癘氣」,也稱之為「癘毒」。中國自古有很多應對預防瘟疫的方法。
我們常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素問》中還有一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當人體正氣虛的時候,身體的抵抗力會下降,病邪就容易入侵。所以面對疫情我們能做的,最根本的還是扶助正氣,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無論是SARS,還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均以「瘟疫」命名之。說到瘟疫,就不能不提明代醫家吳有性。
吳有性,字又可,江蘇吳縣人。他是一位民間醫生,生活於明末戰亂大疫之年,在繼承前人溫病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卓見,於崇禎十五年(公元1624年)撰成《瘟疫論》,為後世溫病學說的發展和系統化奠定了基礎。吳有性在《瘟疫論》中指出: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吳有性將瘟疫的源頭歸結為「戾氣」。在細菌及其它致病微生物被人類發現之前約200年,他通過在疫區親身觀察和診病施藥,結合前人經驗,對疫病的主要特點作了細緻的分析和描述:「戾氣」通過口鼻侵犯人體(突破了前人「外邪傷人皆從皮毛而入」的觀點);瘟疫有強烈的傳染性,不同種類的「戾氣」會選擇性地侵犯某些生物種群或人的特定器官,造成特異性疾病;人類的疫情和禽獸的瘟疫,致病各有特異,「然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他還認為:疫病侵襲人體,與正氣勝衰、病邪毒力強弱有關。
臨床上我們觀察到,正氣健旺之人很少會得溫病,為什麼呢?《內經》明確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為本,邪為標。
正氣健旺之人,邪氣不能干擾,因此而不會生病。而體虛之人,因為中氣不足,其疏洩易於偏盛,木火升浮,容易得溫病。而且,臨床上可見,患了溫病的人,其脈象往往模糊躁急,這都是陽根不固,陰液虧傷,木火外發,金水內竭,中氣不守之象。
由此說,養正才是預防溫病的關鍵。關於養正,可參考《內經》的觀點:「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而千萬不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因為這些行為都會傷正。正氣一傷,正不勝邪,則邪氣易襲,溫病易作。
談到新型冠狀病毒,有的人會恐慌,或因此失眠,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情緒的不穩定因素增加,反不利於養「正氣」,不利於提高「免疫力」。此外,還應該注意別太勞累,不要熬夜,適當運動,保持好的飲食習慣,節慾養生,增強自身免疫力。
中醫如何治?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最近的疫病引起大家的恐慌和討論,其中一個焦點就是中醫對這樣的新病毒能不能有治療的效果?如果我們擺事實,當年非典時中醫的介入已經證明了,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高效,且沒有激素治療的後遺症。大家可以去網上關注一下相關資料。如果用講道理的方式來理解,我們的傳統醫學,尤其是經方中醫,在對付瘟疫上積累了大量的理法和經驗,護佑了我們這個種族幾千年的綿延不絕,是唯一文明沒有斷絕的文明古國。赫赫醫案,煌煌巨著,歷代數不勝數,其中尤以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代表。以醫聖所傳的經方醫學來治療病毒和細菌性疾病,當代也有大量的案例。
經方中醫之本旨是治理人體的能量、環境和排病渠道,而非某藥治某病,所以沒有新舊病毒之說。這次的疫病的死亡率目前公布的數據是不到百分之十,可見在沒有有效西藥的前提下,靠自身的抗病能力多數情況下都能自愈。問中醫能不能治,要先問人體自己對這個病有沒有辦法。中醫之本質是治理人體的環境,從人體狀態來說,是將反常的狀態調整回正常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是加大自身的抗病和排病力量。人體自身若有辦法,以治理人體為目標的中醫自然就大有作為。西醫說難治,是因為西醫治的是病毒,出現新的病毒,而無新是藥物,自然是難治;中醫說可治,是因為中醫治的是人體,人體如果本身就有對付之機制,我們襄助人體一把,自然就更有勝算。
總之,古方能否治今病,在今天,既有非典之先驗,亦有理傳承幾千年的完整的中醫臨證理法為依據。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中醫沒有細菌、病毒理論,卻可以治療傳染性疾病,尤其在應對病毒性傳染病時,有突出的治療效果。因為中醫走的是另一條路:傳染病的發生是細菌、病毒,與人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中醫的重心,在於調整和改變人體的「內環境」,使細菌和病毒失去生存的條件而「自滅」。
我國古代醫家劉完素、吳瑭、葉天士等也都對中醫溫病的發展做出過貢獻。他們的診療方法,在今天仍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鄧鐵濤曾在其論文《論中醫診治非典》中說:「中醫辨證論治不把著力點放在對病原體的認識上,而在於病原體進入人體後邪氣與正氣鬥爭所表現的證候。溫病的發生是因氣候環境、致病物質活躍、正氣不足以拒邪所致。故中醫的治療不單與病毒對抗……『非典』屬中醫春溫病伏溼之證,病機以溼熱蘊毒,阻遏中上二焦,並易耗氣挾瘀,甚則內閉喘脫為特點。中醫治療分早期、中期、極期、恢復期辨證選方用藥。」
河北中醫藥研究院曹東義教授曾在《回顧SARS,中醫藥收穫了什麼?》一文中說:「在全國內地5326例非典型肺炎確診病例中,中醫藥參與治療的確診病例累積總數達3104例。每一個病例,從發病到確診都有詳細的流調資料;中醫藥在何時應用,效果如何都有詳細的記錄,是一個可信而難忘的真實歷史過程。」
小編聽說身邊很多人,最近都在囤一些板藍根顆粒(主要成分為板藍根)備用。中國中醫科學院王振華博士說:「這種做法有點盲目。只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表現為熱毒型,患者服用板藍根或清熱解毒類藥物才會緩解病情;對於未感染人群來說,如果有內熱體質傾向,使用板藍根具有一定的預防意義,否則會適得其反。因為板藍根味苦、性寒,對於沒有內熱者,服用板藍根反而會損傷陽氣,降低機體抵抗力,或給病邪有可乘之機。」
無論是SARS,還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其發病都有一定的特異性,根據特異表現來總結出病的共性,針對這種共性而進行的治療,叫做辨病施治。醫者需要觀察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感染患者有沒有一個共性的中醫證型表現,是集中在熱毒型還是寒溼型?是肺熱熾盛或是風熱襲肺?是上焦實熱還是溼熱壅肺?抑或是其他?如果大部分患者都表現為某一種類型,可根據辨病施治的原則,制定一個通用可行的方案。
不同患者的體質不同,在辨病的基礎上,還需要「病」「證」結合,共性與個性相結合。方藥的運用要靈活,治療方案既要有普遍意義,又要凸顯個體化診療,才能真正發揮中醫藥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的特色與優勢。
道醫預防病毒藥茶方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次的幫助我們控制解決了各種各樣的瘟疫,延續了泱泱中華血脈。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一定要通過正確有效的方法進行預防幹預。
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每當瘟疫肆行的時候就有道家的身影出現,嘗百草解瘟疫!體現了道家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胸懷!為大家提供幾個道家秘傳的茶方,可以幫助大家正確有效的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這些茶方同樣適用於預防和治療感冒、咳嗽,筆者在臨床應用此方加減,治療感冒,咳嗽,哮喘效果較好。
道家茶方一:
武當王泰科道長方:赤小豆 50g,黑豆 50g,綠豆 50g,蓮藕 250g,荷葉 10g,豆豉 30g,板藍根,30g(高燒、口渴、頭疼者加:石膏 30g,蘆根30g)
以上食材為三人量,煮水代茶飲,一日兩次,連服一周。
道家茶方二:
藥方:蒲公英7,瓜蔞仁6,獨活6,桂枝2,連翹4,黃芪2,桔梗4,當歸6(如果咳嗽症狀較重或有肺的器質性病,以浙貝代替瓜蔞仁)。
單位是克,這是10天的用量。也就是說,一天的量是:蒲公英0.7克,瓜蔞仁0.6克……。
道家茶方三:
時逢暖冬,天地之間陽氣外洩,人在氣交之中生活,免不了陽氣升浮,陽根下拔。建議可早晚各含一粒烏梅,借烏梅之酸以收斂浮火,使勿妄洩,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溫病。
我學習彭子益的思想,摸索出一個烏梅固本湯,能收斂木火,可作為暖冬時節病毒性肺炎流傳期間的預防藥方。其方組成:烏梅10克,黑豆、綠豆、黃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日一劑。或者多煮湯代茶飲。
道家茶方四:
八寶退瘟茶:板藍根15克,百合15克,高良姜15克,桑葉10克,陳皮30克,杜仲15克,蓮子心10克,普洱茶50克。沸水煮成茶飲,一日三飲,睡前加一飲。
道家茶方五:
九真祛瘟茶:柴胡25克,桂枝15克,高良姜15克,紅棗9枚,五味子10克,陳皮30克,青竹葉20克,白芍20克,綠茶35克。沸水煮成茶飲,一日五飲,忌食魚蝦。
道家茶方六:
龍鬚絞股藍10g、三葉青10g、貓眼草10g、公英根20g、紅茶適量。和平時泡茶一樣,可以適當放入枸杞或紅棗進行調味,煮開後放熱水瓶存放,白天渴了就喝,和平時飲水無異。
道家茶方七:
茅蒼朮20g、廣陳皮30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公英根30g、魚腥草10g、黃冰糖30g、黑茶適量,在壺中沸煮,或在煲湯鍋裡煮成濃茶,裝大水杯待飲,想喝水時便以此茶代飲。
註:以上藥茶方僅供臨床預防思路參考,需諮詢中醫醫師後方可飲用。
上述七個道家茶方,都是藥食同源的草藥,可以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力,化濁避穢,透表散邪,升降脾胃,調和人體陰陽二氣,有效預防避免各種病毒對人體的侵襲。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一方面艾灸可以培補元氣、散寒除溼、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提高身體的抵抗力。艾灸可以通過不同的穴位配伍,作用人體不同的部位。
並且人體的經脈有如河流,艾灸得法,艾的純陽之性,可以在全身運轉、吸收。「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太陽是天火,艾是地火,艾給我們生命以溫暖和護佑。
另一方面,我國自古就有通過燃艾來預防「瘟疫」的習慣。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也有關於燻艾煙治療預防疾病的記載。
現代研究也認為艾煙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有實驗表明,單獨用艾葉煙燻對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提高免疫力推薦配穴 :
成人:大椎、中脘、關元、足三裡
老人:可以另加太溪穴
女性:可加三陰交
小朋友:大椎、身柱、關元、腳上取湧泉穴,灸幾分鐘即可
血壓偏高的朋友大椎要少灸,幾分鐘即可
掌握好懸灸的高度,不要用太粗的艾條,2-3釐米直徑即可。假設用一支2釐米直徑的艾條,在距離皮膚4釐米高度的位置開始試探,也就是艾條直徑2倍的高度。
在這個基礎上,去尋找合適的溫度。每次上下微調0.5釐米,溫和灸的溫度不要太高,溫煦的力量更容易透達經絡、甚至臟腑。
大家會比較糾結每個穴位的艾灸時間,時間根據灸感來最好。日常作為保健灸不必糾結,可以每穴灸十來分鐘,注意上下配穴,每天總共1小時左右。可以灸3天,休息2天再灸。
艾灸過程中,喝水要少量頻飲,不要一次喝很多。艾灸提高自身免疫力,扶正祛邪。春節在家,也正是調養身心的好時機。
武漢新型肺炎的疫情已經有比較大的影響,全國各地的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大學以及中醫院紛紛發布了肺炎中醫藥幹預建議,我們嚴格按照發布的建議進行轉載,不做任何評論,希望能夠給疫情的控制貢獻微薄的力量。各位道友留言的關於疫情的見解,也會逐一公布,只作為參考。
四川發布《新型肺炎中醫藥幹預建議處方》
武漢新型肺炎的疫情已經有比較大的影響,全國各地的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大學以及中醫院紛紛發布了肺炎中醫藥幹預建議,我們嚴格按照發布的建議進行轉載,不做任何評論,希望能夠給疫情的控制貢獻微薄的力量。各位道友留言的關於疫情的見解,也會逐一公布,只作為參考。
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24日發布《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幹預建議處方(試行第一版)》。該處方為專家組根據目前掌握的臨床資料提出的基礎處方,各地可根據具體病情、氣候特點以及不同體質等情況,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辨證論治(處方不可用於預防)。
《建議處方》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分為:風熱夾溼證、風寒夾溼證、溼邪鬱肺證、溼熱蘊肺證、邪熱壅肺證、邪毒閉肺證、內閉外脫證、餘邪未盡、氣陰兩虛證等中醫證型。
一、急性期
(一)風熱夾溼證
症狀:發熱,不惡寒,口渴,不欲飲,咽乾咽痛,乾咳少痰,口淡無味,不思飲食,胸悶,脘腹痞滿,或嘔惡,倦怠乏力,大便質稀軟不爽,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數。
治法:辛涼解表,芳香化溼
處方:銀翹散、藿樸夏苓湯合方加減
銀花30g、連翹30g、荊芥15g、牛蒡子15g、薄荷15g、桔梗30g、杏仁15g 、廣藿香15g、厚樸 15g、茯苓 30g、法半夏15g、豆蔻15g、薏苡仁30g、白扁豆30g、焦山楂30g 、建曲15g、蘆根3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二)風寒夾溼證
症狀:發熱,微惡寒,頭身疼痛,乾咳無痰,口淡無味,不思飲食,胸悶,脘腹痞滿,倦怠乏力,大便質稀軟不爽,舌淡,苔白膩,脈濡。
治法:辛溫解表,芳香化濁
處方:荊防敗毒散、藿樸夏苓湯合方加減
荊芥15g、防風15g、川芎15g、白芷15g、薄荷15g、桔梗30g、廣藿香15g 、紫蘇葉15g、厚樸15g、炒白朮30g 、法半夏15g、建曲15g 、薏苡仁30g、茯苓30g、豆蔻15g、杏仁15g、焦山楂30g、白扁豆30g 、蘆根3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三)溼邪鬱肺證
臨床表現:低熱或未發熱,乾咳,少痰,咽乾咽痛,倦怠乏力,胸悶,脘痞,或嘔惡,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白或白膩,脈濡。
治法:化溼解毒,宣肺透邪
處方:麻杏薏甘湯、升降散、達原飲。
蜜麻黃10g、杏仁15g、草果10-20g、檳榔10-15g 、蟬蛻5-10g 、連翹10-30g、蒼朮10-15g、桔梗20-30g、黃芩15g、牛蒡子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四)溼熱蘊肺證
臨床表現:發熱,渴不喜飲,胸悶倦怠,頭身困重,痰不易咯出,口淡無味,不欲飲食,大便不爽,舌紅,苔白黃膩或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宣肺、芳香化溼
處方:清氣化痰湯合藿樸夏苓湯加減
陳皮10-15g 、杏仁10-15g、黃芩10-15g 、瓜蔞皮10-15g、茯苓15-30g、藿香15g 、厚樸10-20g、 青蒿20-30g、蘆根20-30g、 金銀花15-30g 、太子參30g 、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五)邪熱壅肺證
臨床表現:發熱,口渴,不欲飲,胸悶、咽幹少痰,納差,大便不暢或便溏。舌邊尖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透邪
處方:麻杏石甘湯、銀翹散。
蜜麻黃10g、杏仁10-15g、石膏20-30g、桑白皮15g、金銀花20-30g 、連翹20-30g、黃芩15g、 浙貝母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六)邪毒閉肺證
臨床表現:高熱不退,咳嗽痰少,或有黃痰,胸悶氣促,腹脹便秘。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宣肺解毒,通腑瀉熱。
處方:宣白承氣湯、黃連解毒湯、解毒活血湯。
杏仁15g、生石膏20-30g、瓜蔞皮15g、大黃5g、蜜麻黃10g、葶藶子15-20g、桃仁10g、赤芍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七)內閉外脫證
臨床表現:神昏,煩躁,胸腹灼熱,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輔助通氣。舌質紫絳,苔黃褐或燥,脈浮大無根。
治法:開閉固脫,解毒救逆。
處方:四逆加人參湯、安宮牛黃丸、紫雪散。
生曬參20-30g,炙附片(先煎去麻)30-60g,山茱萸15-20g,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散。陽氣暴脫者可加參附註射液靜脈滴注。
煎服方法:炙附片先煎1小時至不麻口,加生曬參、山茱萸繼續煎煮30分鐘,共煎煮3次,每次100ml,每3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中醫藥的治療重在早期介入,在分型治療的同時,應注重益氣養陰,可頻服參麥飲(人參60g,麥冬30g,煎湯600ml,一日一劑),益氣養陰,提高機體免疫力。不能進食者,可予參麥注射液靜脈滴
二、恢復期
餘邪未盡、氣陰兩虛證
臨床表現:心煩口渴,少氣懶言,痰少,或乾嘔咳逆,或鼻咽乾燥,口淡食少,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健脾除溼
處方:竹葉石膏湯合四君子湯加減
竹葉15g、石膏15-20g、太子參20-30g 、麥冬10-15g、半夏10g、白朮15-20g、茯苓15-20g、炙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後,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繼續煮20分鐘,連續熬3次,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每次150ml,每4小時一次,一日一劑。
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
市中醫管理局關於印發《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試用第一版)》的通知:
市醫管中心、各區衛生健康委、各三級醫療機構:
為指導臨床合理應用中醫藥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組織專家制定了《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試用第一版)》,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在執行眾有何問題和建議,請及時反饋到我局醫政處。
成人中醫藥治療方案
1、疫毒襲肺證
症狀:初起發熱或無發熱,惡風寒,咳嗽,有痰或少痰,頭身痛重,乏力,氣短,口乾,脘痞,或有便溏。舌苔白或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清肺透邪、益氣化濁。
參考方藥:生石膏30g(先下)、知母10g、黃芩15g、炙麻黃10g、白蔻6g(打)、杏仁9g(炒)、生苡仁30g、桑白皮15g、蒼朮10g、黃芪20g、沙參15g、葶藶子15g
加減:發熱重加青蒿 15g、柴胡15g、咽痛加銀花15g、連翹15g、桔梗6g;苔膩加藿香10g、佩蘭10g、腹瀉者去知母,加黃連9g。
參考中成藥:
口服:金花清感顆粒、雙黃連口服液、清開靈膠囊等。
2、疫毒壅肺證
症狀:高熱,咳嗽,少痰,胸悶胸痛氣促,身痛,口乾不欲飲,脘腹脹滿,噁心嘔吐,便秘或便糖不爽,氣短,乏力,舌紅或絳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保肺平喘。
參考方藥:生石膏45g(先下)、炙麻黃10g 、杏仁10g 、銀花15g(炒)、知母10g、水牛角片30g、浙貝母10g、瓜蔞30g、生大黃10g(後下)、厚樸15g、地龍20g、葶藶子20g、赤芍20g、生黃芪30g
加減:煩躁舌絳口乾者加生地30g、丹皮15g; 氣短乏力明顯者加西洋參10g;便溏不爽者加檳榔10g。
參考中成藥:
靜脈滴註:痰熱清注射液、血必淨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等。
口服:新雪顆粒、紫雪丹、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顆粒(膠囊)等。
3、疫毒閉肺證
症狀:呼吸困難、胸悶或胸痛,喘息氣促,乾咳、少痰,乏力,語聲低微,燥擾不安,甚則神昏譫語,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紅苔黃膩,脈沉細欲絕。
治法:化濁開閉,益氣斂陰
參考方藥:全瓜蔞30g、鬱金10g、葶藶子30g、丹參30g、地龍15g、蠶砂15g、蒼朮15g、豬苓30g、生大黃10g(後下)、枳實15g、炒山梔15g、生曬參30g
加減:氣短疲乏喘重者加山萸肉30g; 口唇紫紺加三七3g(衝)、馬鞭草30g; 冷汗淋漓加炮附子10g(先煎)。
參考中成藥:
靜脈滴註:參麥注射液,參附註射液,痰熱清注射液,血必淨注射液等。
口服:安宮牛黃丸或蘇合香丸等。
4、氣陰兩虛證
症狀:氣短,動則氣喘,或咳嗽,神疲倦怠,自汗,心悸、納呆,口乾咽燥,舌紅少津或舌嫩紅,舌苔黃或稍膩。
治法:益氣養陰
參考方藥:沙參15g、麥冬15g、生黃芪15g、神曲20g、赤芍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枳殼10g、青蒿15g、生地 15g
加減:氣短氣喘加五味子10g;心煩失眠加炒棗仁15g。
參考中成藥:
口服:生脈飲等。
兒童中醫藥治療預案
1、熱毒蘊肺證
症狀:初起惡寒,發熱,咳嗽,咽喉幹痛,噁心嘔吐,納差,便秘,舌尖偏紅,苔白厚,脈浮數,指紋紅。
治法:清熱解毒 化溼宣肺
參考方藥:炙麻黃4g 生石膏20g 知母9g 杏仁10g 生薏仁10g 蘆根10g 桔梗6g 桑白皮10g 銀花10g
2、疫毒閉肺證
症狀:高熱,咳嗽,氣粗,痰黃,可伴便秘,口渴咽幹,舌質紅,舌苔黃,脈浮滑數,指紋紫。
治法:化濁開閉 養陰清熱
參考方藥:炙麻黃4g、生石膏20g、知母9g、杏仁10g、生薏仁10g、全瓜簍10g、熟大黃5g、桑白皮10g、葶藶子6g、水牛角片10g、地龍10g、人參6g
中醫藥預防指導原則
1、成人中藥預防處方
處方一:適用於流行期間普通人群的預防
麥冬3g、桑葉3g、菊花3g、陳皮2g。
以上4味代茶飲,用於群體預防性投藥加黃芪10g。
處方二:適用於流行期間普通人群,尤其適合伴咽喉不適、大便偏幹者。
金蓮花2朵、麥冬5粒、青果2粒(打碎)、白菊花2朵。
以上4味代茶飲。
處方三:適用於流行期間與新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觸或慢性基礎病患者的預防
生黃芪 9g、北沙參9g、知母 9g、金蓮花5g、連翹9g、蒼朮9g、桔梗6g。
上7味以水煎服,每日1次,可以連續服用6天。
2、兒童中藥預防處方
處方:金銀花3克、蘆根6克、陳皮2克。
以上3味水煎代茶飲,用量根據年齡、體重適當加減,適用於流行期間普通兒童,可以連續服用6天。
春節期間,疫情防控倡議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告(2020年第1號)》文件精神,為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切實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杜絕公共區域大規模人員聚集可能造成的疫情蔓延風險,道教融媒體平臺響應國家防疫部門號召,特做出如下建議:
1、諸位善信春節期間儘量不要外出,務必做好防範措施,如有發熱、咳嗽等症狀,儘快就近前往定點醫院檢查和治療。為了別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
2、面對疫情,請大家積極配合政府安排,理性沉著,做好防護;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3、正信正念:遵醫囑、行大道。勤洗手,戴口罩就是行善本身!這是道祖庇佑眾生的體現,拒絕洗手,拒絕戴口罩,反過來講就是不遵循大道。不宣傳迷信,不心存僥倖!旗幟鮮明的為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點讚!
出門在外,難免遇苦難,響應政府號召,將防護措施落實下來,將口罩戴起來;即使回歸家人身邊時,家人也不會被外來的病毒侵害!
讓我們記住,勤洗手、戴口罩!不把病毒傳染給別人!也不讓自己遭受病毒的侵襲,就是對世界最大的慈悲。
值此特殊時期,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共渡難關。讓我們一起稱念玉皇赦罪天尊、三元赦罪天尊、消災延壽天尊,願疫情早日退散,願醫護平安歸來,願大家百病不侵,願國泰民安,共克時艱!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