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專注運勢預測的「口袋神婆」向36氪獨家透露,已在近期完成了千萬元的A輪融資,資方為連力資本和雲起資本。團隊此前曾獲得過蔡文勝的500萬天使以及 Pre-Angel 的100萬種子輪投資,也是上海氪空間孵化的項目。
這幾年,星座已然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紐約時報》星座專欄的蘇珊大媽病倒了一陣,就讓很多人一下子找不到了生活的方向;國內,同道大叔、星座不求人等IP都在社交媒體和視頻網站上收割了不少粉絲,前者在微博微信上的廣告收入已達千萬級以上。
相比星座,易經其實有著更加悠久的歷史和理論根源,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但也由於易經的古老和傳統,大部分的年輕人對它知之甚少,認真鑽研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口袋神婆」的創始人林哲 6 歲開始接觸玄學佛法,19歲正式入門密宗易經,成為玄學的接班人,是80後知名的易經達人。在她看來,星座是個面,覆蓋了12種不同的人,而八字是個點,每個人的八字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運勢預測上可以更加個性化。
基於這個思考,團隊通過將易經的知識和信息數據化,在15年初上線了名為「運勢日曆」的APP。用戶輸入生辰八字等最基礎的個人信息後,就可以在上面查看屬於自己的每日運勢、比如適合的吉日事件、幸運位和幸運數等信息。不過單做日曆這個事兒,離變現還很遠,用戶粘性也不夠高。
為此,團隊對產品進行了一次大的迭代,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了手相、測字等新功能,並且增設了「佔卜」這個付費頻道。裡面具體分為「感情」、「事業學業」、「財運」、「健康」四個板塊,每個板塊下列有相應的問題和測算的價格,比如若想知道「我的桃花運旺不旺」?就可以花9塊錢測一次。同時,APP也有了個新名字,叫「口袋神婆」。
和星座產品的問題類似,往往易經類應用做的越專業,受眾面越窄。林哲談到,她做「口袋神婆」的初衷是希望讓易經文化得到傳承,而要觸達到時下的90後、00後,得用有趣、娛樂化、甚至有點汙的方式來讓大家接受——「90後、00後不需要過程,大道理講不通,只要結果。」 因此,她放手讓團隊的90後員工全權操刀最終的文字呈現,比如「今日宜:打牌、來一發、牽手壓馬路、勾引面試官。」,本人也定期上美拍進行直播互動。
從受眾上來看,「口袋神婆」目前50萬的用戶當中,80%的年齡段在15-30歲之間,其中女生佔到了90%以上。「我們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心理醫生的角色。」 林哲坦言。據悉,付費功能上周五上線至今,下單量達到了1000+。
不過流量紅利逐步消失的今天,「口袋神婆」同樣面臨著C端獲客的巨大壓力。除了2C外,林哲正計劃拓展2B業務,比如為創業公司取名、幫助HR通過面相選人等,公司之前曾和CandyMaster合辦過線下活動。她表示,本輪融資後除了繼續APP產品的打磨外,會有一部分的資金用於BD大客戶上。
「口袋神婆」團隊當前10多人規模,位於上海。就易經測算這個細分領域而言,除了「口袋神婆」外,還有算命大師、知名等產品。你可以對它的科學性持質疑的態度,但也不能否認這塊的市場可能的「錢景」。就臺灣地區,在線測算市場就接近7億新臺幣,其中以自動程序測算的份額比真人親算服務高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