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善良的人,越容易遇到自私自利的人

2021-02-20 第一心理

大家好,這裡是第一心理課堂,今天分享社交心理學。有一句俗語叫「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這句話告誡了我們,走上社會以後,不要過於善良。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老好人」受到欺負。比如,加班的任務、髒活累活總是丟給他們,甚至還有恬不知恥的人,不僅不心懷感激,反而還會惡語中傷這些「老好人」。

許多年輕人在剛步入社會的時候,心裡懷著熱忱之心,充滿了激情,內心也多柔軟,所以往往容易受到「欺負」。比如實習的時候,常常學不到本領,而只是學會了一手打雜的功夫。很多人不得不感慨:做一個好人就註定被欺負嗎?

沒有節制的善良

從社會學角度看,沒有節制的善良意味著罪惡。那麼,什麼叫沒有節制的善良呢?沒有清晰的責任界限,明明應該是其他人完成的事,你卻出於好心幫別人做了。比如今天應該輪到小王加班,結果小王隨便編了個理由,加上誇張的語氣,你一心軟就幫他加班了,這就是「沒有節制的善良」。

而越是沒有節制的善良,往往越容易碰上自私自利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在既定的規則下是無法生存的,規則會逼迫他們改變,可一旦有個「老好人」出現,他們也就找到了可以壓榨、欺負的對象。

試想一下,原本你是需要加班的,而周圍同事沒有一個人願意幫你加班,那麼你還有可能找藉口逃脫嗎?假如你意外的得到了一位「老好人」的幫助,那麼你第二次遭遇這樣的情況,還會不會下意識地想到他呢?你周圍的同事都看在眼裡了,他們遇到相同的情況時,會不會也想到他呢?

模糊了善良的概念

這就是「沒有節制的善良」的可怕之處,它不僅會模糊了責任的邊界,還會模糊了善良的概念,進而誘導出一群自私自利的人。善良絕不意味著你可以幫助別人承擔他分內的事,善良是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不只是幫助人。

社會核心價值觀鼓勵大家做一個善良的人,但不是鼓勵大家做一個「沒有節制的善良」的人。前者是幫助弱者,後者則是沒有篩選地幫助一切人。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善良還會成為一個人的性格弱點。一個執著於「好人形象」的人,往往意味著他的自尊感不強,沒有自信。

他會把「判定好人」的權利交給任何人,連那些自私自利之人也可以評判他是不是善良的。這種心理的本質是「自卑」,行為背後的動機不是為了尋求社會公平正義,而是為了「取悅他人」。

所以,不是這個社會不需要「善良」,而是社會不需要「無節制的善良」。真正的善良應該是幫助弱小、訴諸公平正義、追求人類的共同幸福。

如公交車上給弱勢群體讓座、為有違公平的事件發聲和奔走等。而那些幫助好吃懶做、自私自利之人的善良不是真正的善良,反而會縱容好逸惡勞、欺善怕惡等惡習的蔓延。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相關焦點

  • 在人群中,越是厲害、有實力的人,往往越低調,越安靜
    在人群中,越是安靜的人,往往越有力量;越是懂得獨處的人,往往越有本事;越是厲害的人,往往越是低調。
  • 人過五十,再善良,也莫管兩人!
    人過五十歲後,走過了半生,到了知天命的年齡,能夠看清了人情世故,也能夠明白了自己究竟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了,所以要知道,身邊有些人是否能夠深交,還是需要去遠離,理清了這些關係,下半場人生才能活得越來越好。人生再善良,也是要有所保留,給自己的心中建立一道防線,遇到這兩種人,別再心軟了,再善良也不要管。
  • 為什麼越沒有本事的人越容易發脾氣?
    真正優秀的人,是很少發脾氣的,因為他懂得了控制情緒,冷靜下來,好好奮鬥,努力調整自己;越沒有本事的人,越容易發脾氣,因為他不想去奮鬥
  • 一味地妥協並不能解決問題,有的人越是慣著他,越是得寸進尺
    我有個同事,是一個典型的「得寸進尺」的人。 有一次工作的時候,她遇到了問題,我們好心幫她解決掉了。不曾想到,這次的善意之舉,卻像是打開了一個填不滿的黑洞。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缺乏感恩之心,把別人的幫助當做理所當然。你越是遷就,對方反而越是得寸進尺,一步一步逾越底線,這就是著名的「登門檻效應」。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要求,為了讓自己的言行前後一致,就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是所有人普遍具有的心理現象。
  • 同學聚會上,越是混得差的中年人,越容易有這3種「吃相」,很準
    同學聚會上,越是混得差的中年人,越容易有這3種「吃相」,很準。一、吃飯總是吧唧嘴。人到中年,除了某些特殊情況,例如「暴發戶」,能夠混得好的人,他們自身的素養一定也不錯,至少表面功夫能夠做到位。而有些混得不好的中年人,他們的素養往往很差勁,簡單來說就是不會為他人著想,我行我素。
  • 人越是沒錢,越要戒掉這4點毛病,否則你永遠爬不起來
    可有些人能從低谷中爬出來,有些人卻越混越差,蓋是因為有下面幾個毛病。一、貪小便宜的毛病很多人越是沒錢,越是想省錢,於是不由自主的想佔別人的便宜久而久之,你只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一個貪小便宜的印象,對你毫無信任可言,別人不會願意和你共事,你也不會遇到願意拉你一把的貴人,只能越來越沒錢。
  • 人到中年參加聚會,儘量別帶這3樣東西,容易被人瞧不起
    人到中年參加聚會,儘量別帶這3樣東西,容易被人瞧不起人到中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相信很多朋友應該都清楚吧?各種各樣的壓力撲面而來,承受力稍微弱一點的人,還真有可能被壓垮,難以適應這樣的生活。其實,在我看來的確如此,中年人沒有本事,到最後不僅自己活得累,就連家人也特別悲催。在當今社會,想要成功,想要賺錢,那就得有關係。
  • 為什麼越努力的人越容易焦慮?
    學習語言和健身都一樣,越是急著要結果,越是沒耐力堅持。他也跟我討教了好幾回,然而我漸漸發現,在他努力卻學不好的背後,有著類似的問題。其實他對日語和日本文化根本沒興趣。完全是因為學校有一個推薦的機會就爭取下了,然後因為對日語的等級有要求,他就很上進的來報了班。
  • 你人再好,有屁用,成功的人都有故事
    【1】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你。這就是規律,不要試圖去討好每個人,也不要試圖去迎合身邊人的胃口記住,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你,總會有一些人討厭你,有一些人認可你,討厭和認可那是別人的事情,做好自己才是真的。【2】你的善良被人當作施捨。一個人的善良必須有所選擇,否則的話就不會更多的人當作是一種施捨,對你的善良不僅不會有感恩之情,還會對你有貪婪的更高欲望,所以善良一定要給對,否則就是在犯罪。
  • 越有本事的人,反而越「嫉惡如仇」,原因有三個
    越有本事的人,反而越「嫉惡如仇」,而且多體現在這些方面:一路艱苦奮鬥的不容易,自身的實力和底氣,以及對人性的理解。可能會有人覺得,既有本事,還嫉惡如仇,會不會不現實?其實,真的沒有那麼難理解,就像侯耀文先生曾評價徒弟郭德綱:他一路艱辛走來,勢必嫉惡如仇。
  • 這4種人,最容易遇到貴人
    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圈子想要得到貴人的扶持
  • 越是高智商的人,越是不喜歡與人交往?
    越是高智商的人,越是不喜歡與人交往?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無奈;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是境界」
    做企業的人都會遇到利益上的、靈魂上的考驗。
  • 越是曲意逢迎,越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我們都知道,職場上有一個「領導法則」,也叫權力法則,意思就是說距離領導越近,距離權力中心越近,就越容易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甚至是提拔和晉升。
  • 人到五十,越喜歡在敬酒時說這3句話,越混越好
    其實,從飯局酒桌上就能夠看出來,他們混得越好,越喜歡在敬酒時說這3句話,難怪越混越好。第一句:我幹了,您隨意敬酒時,混得越好的人,越喜歡說「我幹了,您隨意」。因為這句話裡面蘊含了許多的東西,一般人看不出來。首先,喜歡說這句話的人,往往性格豪邁,十分爽快,能夠給人好感。其次,這句話又還體現了說話者的細心,懂得換位思考,讓對方隨意,想喝多少就喝多少。
  • 遇到這四種不公平的人,暗示你將時來運轉,無一例外
    很多人的勤奮和努力,換來的是一天不如一天的情景和局面,也就是自己感覺到,越是勤奮和努力和自己的夢想差距越大,這種心態,在很多人那裡形成了慣性的循環
  • 愛抱怨的人往往也愛解釋
    愛抱怨與愛解釋BY蔣嬋發現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越是愛抱怨的人,越是愛解釋
  • 在企業管理中,為什麼越是關係近的人越應該講規矩?
    交流過程中,老闆向我傾訴,他開口就說他們企業現在遇到了困惑。照他的想法是希望企業能向上發展一個層次,而他現在面臨的困惑是很多數據不清晰。當他想打仗的時候,不知道力應該往哪裡使。因為他感覺這個行業已經不像前些年一樣利潤可觀了,現在的毛利幾乎是微薄,如果稍稍控制不好就會虧損,所以他必須有清晰的數據做支撐,讓他在做市場的時候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 人到中年,此五事要當機立斷,越猶豫越吃虧
    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名氣很大的人,最起碼,他的這個年紀就可以給他背書,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你覺得很多事情不合理,或者是不符合邏輯,也不可再猶豫,必須當機立斷,越猶豫,你遇到的風險就越大,事情不成的概率就越大
  • 心軟的人都沒有好下場!一定要記住這條社會潛規則
    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一定要記住這條社會潛規則:心軟的人都沒有好下場。心軟其實是最殘忍的善良,心軟給對了人是兩聲歡喜。心軟給錯了人那是萬劫不復。正如感情專家陸琪所言:做人善良是好的,但要記住善良只配給那些對你好的人。心軟是會遭報應的,很多時候你是自以為是的重感情在對方眼裡只是理所當然要挾你的理由。李嘉誠不是有句至理名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