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連結: 寫簡歷| 如何去證明你的無可取代(上篇)
兩三個星期沒有發文章了,感覺公眾號裡已經開始長 「草」了。感謝那些沒有取關我的同學,有你們的支持我再忙也會堅持寫文章的!那麼最近都在忙什麼呢? 一是到年底了,部門要忙著做預算,忙著開會,忙著在各個帳目上做 「clean up」,所以工作非常忙。二是輔導學員,要給他們講課,幫他們改簡歷,跟他們一起找工作。我給學員改簡歷通常需要三到四小時的時間。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改份簡歷要花那麼久的時間。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我本著100% 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求職輔導,另一方面是我了解job market的殘酷,所以花時間研究如何讓學員在CV和Cover Letter中最大化地體現出自己的selling points是非常必要的!
言歸正傳,今天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澳洲簡歷和英美簡歷的一些不同之處,以及澳洲簡歷的一個基本結構是什麼。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讓大家「少走彎路」。
都說英語,但澳洲簡歷就是不一樣
大家可能有疑惑為什麼要把英美簡歷拿來作比較,直接講澳洲簡歷的法則不就行了嗎?這是因為我看到很多同學寫出來的簡歷不是特別有「澳洲味」,一問才知道他們是從網上搜模板然後自己「臨摹」出來的。大家也許下載了某個英文簡歷模板覺得還挺不錯的,但卻沒注意它其實是「美式」或者「英式」的簡歷。
在這裡我簡單說說澳式簡歷和英美簡歷的區別,看看你是不是也中過英美簡歷模板的「圈套」?
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格式上的差異。從篇幅來講,英美簡歷通常都是一頁紙。全文從用詞,排版,句型都力求簡明扼要。而澳洲簡歷,哪怕是剛從大學出來的畢業生簡歷都有一頁半到兩頁紙(但這裡並不是鼓勵你把所有參加過的大大小小的活動和各種經歷都一股腦地放在CV上面)。相比之下,澳洲的HR會幸福得多,至少看完幾十封簡歷後眼睛不會太累,因為如果想把一份澳洲簡歷按照「美式」簡歷撰寫,你要把字體至少改為10號,行與行之間要縮短距離,之前要寫3個bullet points的工作職責現在要把它們一條說完。對於畢業生來說能夠用澳洲簡歷求職也是很幸運的,因為你能用更多的篇幅來闡述你的經驗和優勢,讓未來僱主能更全面地了解你的能力。
我曾幫助過一位英國畢業剛移民澳洲的學員修改簡歷。她最開始發給我的簡歷只有一頁紙,寫得密密麻麻(見下圖一)。我當時就跟她講,我並不是反對寫一頁紙簡歷,只是一頁紙真的無法把很多東西解釋清楚,也無法讓僱主全面了解你。所以在跟她做了充分溝通,又對她的經歷和求職意願進行了更詳細地了解後,我幫她在經驗achievements上擴充了許多條內容,還放了一些更有價值的但她之前並沒有寫出來的經驗上去。
下面的第二張圖,就是我幫她修改後的簡歷版本,最後為2頁紙。她後面開始用這個版本的簡歷和求職信投工作,一周後就很幸運地在收到了SEEK上一個專業對口工作的面試邀約。
澳洲Style的簡歷基本結構
接下來講講澳洲簡歷的基本結構,這裡我會用fresh graduate作為例子。
一般來說,畢業生的求職簡歷由這麼幾個部分組成:
求職目標
教育背景
工作經驗
大學活動
志願經驗
各類技能
個人興趣
其實簡歷中的所有內容都可以用一定的技巧和不同的表達方式來撰寫,目的是要成功引起HR的注意。在這裡我具體以 「工作經驗」 為例子來講一些技巧。
為什麼我上面把簡歷的組成部分都用中文寫出來呢,因為在英文簡歷中大家都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像是「工作經驗」 這一項我就見到過無數種翻譯,有叫「Employment Experiences」的,「Employment History」,「Work & Leadership Experience」,「Working & Internship Experience」,最常見的是「Work Experience」,但也有寫成Experiences的。10份簡歷甚至能出現10種不一樣的翻譯。不能說大家的英語不好翻譯得不對,但是我個人傾向寫成「Professional Experience」,聽起來更專業一些。如果你是會計或工程類等強調技術性的專業,而你又有過相關的工作或實習經驗,那麼大可以用這個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作為heading來凸顯自己是「混過」職場的。如果你寫「Work Experience」也勉勉強強,但別忘了餐館打工的經驗也可以算是work experience。這麼說吧,無論是會計工作經驗還是餐館工,generally speaking都屬於「Work Experience」,但是餐館工是肯定不能稱為「Professional Experience」的。
具體到每段工作經驗,一般有兩個sections組成。一個是Responsibilities,一個是Achievements。這裡我著重講一下 「Achievements」,也是就你的「個人成就」。我一直都是建議學員一定要在工作職責後面加上「Achievements」的。只要你在同一家公司相同崗位有超過一年的從業經驗,我就會要求你努力找出自己在團隊中有過的「光榮事跡」。我曾經給一位有過4年大型跨國公司工作的學員修改簡歷,發現她竟然沒有在自己的工作職責下放任何「個人成就」。我當時就跟她講,有4年的工作經驗,哪怕你寫20條工作職責,都不如一條「個人成就」來的讓人信服。只寫 「Responsibilities」 的話,簡歷投出去之後,僱主會認為她這四年除了每天打卡上班,是不是從未思考過其他有益於公司的事情呢?於是我讓她好好回憶一下過去4年裡對公司是否做出過貢獻,她思考了一會說她曾經幫助公司優化了某項流程,為公司節省了六位數的成本!你看,這麼好的可以拿來重點強調的經歷竟然沒有放在簡歷上。就算拿到面試機會,如果沒有事前思考過,面試官問起你曾經有哪些成就時,可能就會講得磕磕絆絆的了。
一個申請者的「Achievements」含金量越高,越可以吸引到HR眼球。同時你給未來僱主展現的不光是你之前的個人成就,更說明了你在工作上「make a difference」以及願意為公司貢獻的工作態度,這一點是非常優秀的個人品質。
模板非神器,就業中心也幫不到你
最後我想提一下簡歷模板這個東西,寫簡歷是不是真的可以按瓢畫葫蘆。
看的簡歷多了,也大概能了解多數人的簡歷是怎麼寫出來的。拿畢業生來說,他們多半是先從學校的Career Centre裡拿一份簡歷模板或是從簡歷模板網站下載sample template,然後自己在家琢磨怎麼把做過的事情一點一點往這個框架裡填。說到這個話題我就有點氣,之前從某澳洲大學裡的Career Centre拿過它們的簡歷模板來看,寫的真的是讓我很無語。那種模板應該是給上個世紀80年代畢業的學生參考的吧!!!在如今競爭這麼激烈的就業市場,拿這種模板「糊弄」學生,真是有點不負責任啊!用那麼多錢來建大樓跟打廣告,就不能實實在在地提高下自家就業中心的業務能力嗎?下面我就給大家看看某家澳洲八大學校給學生提供的一份虛擬工作啟事。
單從內容來說,這篇招聘廣告就寫得過於簡單了。去SEEK.COM上找任何一份真實的,適合畢業生申請的工作崗位,無論是Responsibilities還是僱主要求的Soft/Technical Skills,與這所大學撰寫的招聘啟事來比都是天和地的差別。正因為大學的這份招聘啟事編得太「簡陋」,直接導致它給出的「Cover Letter」例子也和現實脫節。最可怕的是它給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一種錯覺,以為現實的job market是可以接受這種質量的簡歷和求職信的。所以等他們畢業加入求職大軍後,屢戰屢敗也不會知道到底為什麼投出去的那麼多申請都石沉大海。
再來看一家澳洲知名大學就業中心裏面真實的簡歷模板(商科)
簡歷裡的「畢業生」有過PwC四大的實習經驗,這也是TA唯一一段專業相關工作經驗。雖然只是2個月的實習,但TA卻並沒有好好利用這段經歷來向潛在僱主證明自己的能力。首先這段經歷只寫了兩個bullet points的工作職責。這難道是要告訴僱主說我在四大反正就待了2個月,沒學到什麼東西只能用兩條職責「糊弄」一下過個關嗎?並且,就這兩條工作職責來說,第一點它用了』Responsible for………』, 第二點就改成用動詞做開頭『Liaised』。
第一宗罪, 結構不一致,語法時態不一致(致命)。
然後,和clients在一起合作協調工作,做audit projects,但做了什麼呀?結果怎麼樣?是好還是壞?都沒寫。就好像話說一半就停了一樣,讓人捉急。
第三宗罪,專業性不夠。你至少寫一下這是「Responsibilities」吧,給個sub-heading也好,HR沒準以為是你所在的團隊的職責呢。
最後來個大罪,沒寫任何的Achievements!
後面的「Customer Service Experience」這一段經驗,我就真的什麼都不想說了。都寫成這個樣子了,放這樣一段經歷上去有何意義???!!!我明白TA是想凸顯一下自己customer service這方面的經驗,從而向僱主表明自己有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但是TA就只在工作職責裡面簡單粗暴地寫「Customer service」,是把大學生們都當「蠢蛋」看嗎?!那我做過會計工作,我的工作職責就可以只寫「 Doing Accounting 」 兩個詞嗎?
大學學費年年都在漲,可給學生的福利可沒見著有啥增加。尤其是留學生們,給澳洲大學貢獻了那麼多的GDP,反過頭來畢業要找工作了,大學所能提供的幫助卻少之又少。如果大學能在就業指導上面多下功夫,尤其多了解一下留學生畢業找工作的狀況,可能就不需要什麼求職輔導類的公司存在了。
請大家關注公眾號,轉發文章到朋友圈
讓更多的同學可以「少走彎路」!
我們【下篇】見!
關注「Jacky孫講澳洲求職」
找工作不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