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在人際交往中要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不必苟同於對方。
和而不同,是最好的交際姿態。既贏得了人和,又堅持了自己。
和,是一種修養;不同,是一種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和而不同看著很簡單,但是其實很多人做不到。
譬如,總有一些人,過分自我,總覺得自己很厲害、什麼都懂,在交談時強勢、尖刻,處處指手畫腳,時時壓人一頭,以駁斥別人為樂,讓別人下不來臺,還自我感覺良好,這種人或許真的很有能力,但私下裡其實並不受人待見。
還有一些人,要不趨炎附勢、低眉順從以求贊同施捨,或者太不自信,從來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導致錯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這兩種態度,第一種讓別人討厭,而第二種卻讓自己討厭。
和而不同,才能既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又能做得了自我。
和,是一種尊重,一種修養
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尊重別人,越懂得謙遜做人。如倉央嘉措說: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優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對人恭敬其實是在莊嚴你自己。
越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的人,越是自命不凡、妄自尊大,殊不知更暴露出了自己的淺薄與無知。
而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謙遜隨和,因為尊重別人,實則是尊重自己。
「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就經常告誡自己和家人,待人一定要常謙和,少自傲;話少說,事多做。和,是一種美德,是個人深厚修養的彰顯。
和,是一種智慧,一種格局
任何交流的開始首先是對等,沒有對等永無傾聽。
和,就是這座橋梁。
發自內心的尊重他人,才能自然抵達「和」的狀態。所以,在與他人交流時,懂得適度收斂自己的鋒芒,尤忌趾高氣昂、頤指氣使,如此你的話語才有可能抵達對方的心裡,讓溝通更有效。
做事能力往往只能帶給你一種機會,而交際的圓融與自洽卻能為你帶來一百種機會,對他人的謙和實則是為自己開疆拓土。
和也是一種選擇,而非單純的無奈妥協。只有內心真正強大的人才有和的力量,也有和的自信與從容。與人和、與物和,與自然相和、與天地相和,這是處事的智慧,久而久之人生格局也會隨之擴大。
【版權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本公眾號為公益號,不涉及商用,轉載只為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