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面對爭議,我們總是不餘遺力地為自己討個「公道」。後來才發現,每個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思考問題,層次不同的人,思維方式註定不同。所以,與不同層次的人爭辯,註定是一場無意義的口舌之爭。
在羅老師法律小課堂之網絡噴子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奇怪的勇氣和一種莫名奇怪的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因為你根本沒聽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
《莊子·秋水》中講:夏蟲不可以語冰。問題還可以再深想一層:和夏蟲語冰,既然人家本來就是「夏蟲」,你偏要和人家爭論「冰」,到底是人家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
世界很大,人很渺小。由於人的腦力資源極其有限,大多數人對世間的大多數事情其實都並不關心,因此也沒有判斷。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對自己有利的部分,看不到缺陷和漏洞,進而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對的;卻緊盯著別人的缺點和漏洞,將對方的可取之處選擇性屏蔽掉,認為別人錯了。
曾看到這樣一段話:「不同層次的人,對不同層次需要的強烈程度也不同。有的人強烈地需要物質,有的強烈地需要感情,更有的強烈地需要追求理想。」生活在不同層次的人群,因為經歷不同,所以對生活的感知也全然不同。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人和人之間亦如此,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教育程度,就會造成不同的思想與言行。相處有隔閡,交往會不和。
在《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段話: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孤僻,逼自己改變,融入到群體中去,最終雖然融入了群體,但卻也葬送了自己,辜負了自己。
你明明是一隻雄鷹,卻走進了一個雞窩,為了和這個群體打成一片,你每天和它們一樣在一畝三分地裡轉悠,卻忘了你當初的夢想明明是要展翅高飛,在雲層裡穿梭,是要去江河湖海,是要去天涯海角的。
《聖經》中有句話:「儘快同意反對你的人。」只要自己是對的,面對那些無端指責,就不用再多說什麼了。
正如卡耐基所說:「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明知無法戰勝對方本質上的狹隘,進行爭辯只會損耗精神。這時不如不爭不辯,因為層次不同是爭不出結果的。
黃庭堅在《贈送張叔和》中給了我們一個思路:「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一個人的話越多,遭遇禍患的可能性就越高。說話固然是一種表達,沉默卻也是一種表態。有時候吐沫橫飛遠比不上適時沉默,大家和而不同就可以避免一次次的糾紛與爭吵,也就不會被情緒所左右了。
我們都可以在自己設定的世界觀裡活得很好,但人與人相處總會有分歧。一個人走向成熟的路上,終將明白:「成熟的一個標誌,就是不再急著與人爭辯自己的看法,逐漸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裡。」
最後引用王爾德說過的一句話結尾,「和別人談論他不了解的東西是徒勞的。」把爭辯的時間都用來成長,才是輸了爭吵,贏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