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嗎?

2021-02-22 心理學空間網

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資源,例如理性的分析、正確的推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依靠自己的直覺行事。

如果我們腦海出現了一種「預感」,就會有一種「感覺」,這個過程就是直覺。

直覺沒有任何的理性意義,而是「一種感覺」、「猜測」、或者是一種事情將會按照我們的感覺發生的預期體驗。所以,我們會向內問自己:我們能相信自己的直覺嗎?

我們有能力在幾秒鐘內做出決定,而且不會出錯。

因此,這種重要的機制能夠為我們的生存做出重要的貢獻,同時又很難被偶然性控制。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考慮對策的時候,這種直覺會多次出現。

「直覺能夠讓我們克服情緒上的困擾,這些情緒往往來自於身體和心智的爭鬥,而且似乎無法調和身體和精神的矛盾。」



我們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嗎?

我們知道,我們不能總是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貌取人讓我們犯過不少錯誤。

我們也知道我們的直覺是啟發式的,直覺的工作方式簡單、快捷,直覺的本質是非常籠統,也不是很精確。

另一方面,直覺似乎與女性有著更緊密的聯繫(就像我們經常使用的「女性直覺」一詞)。此外,大多數人都認為直覺是一種「神奇」的東西:一種技能或是天賦。科學還不能解釋這些情況,但是我們確實知道,直覺有時候比魔法更加合理。

我們大腦中(許多是非常迅速)聯想機制構成了我們直覺的基礎。這種聯想如此之快,他們能夠同時處理大量信息,在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這些過程就已經完成了。

「我們用邏輯進行嘗試,但是,我們用直覺發現。」

——亨利·龐加萊

如何相信我們的直覺


通常而言,當時間緊迫、我們沒有時間思考的時候,直覺是可靠的

想像一下,你在工作中獲得了一次升職的機會,不過,公司告訴你,你必須立刻做出決定,因為他們需要迅速填補這個職位。在我們沒有時間做決定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就是相信我們的直覺。

在大量信息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的理智無法處理大量的信息,直覺是一個很好的功能。直覺和我們意識分開工作,它能夠更好的利用湧入我們腦海的信息,並獲得一個解決方案,而不會淹沒我們的邏輯。

生活不是的理想或目標,生活是你的志向,以及最熱情洋溢的直覺。

——Antonio Gala

我們必須小心,因為我們的直覺很容易受到文化、環境、偏見以及情緒的影響。簡單說,直覺會捉弄我們。因此,直覺是我們的資產,但從來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在某些情況下,只要我們有時間,通過意識進行理智的推理會更好一些。

最後,我們要指出的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相關信息來測試、修正我們的直覺。改進和完善相關信息,能夠讓直覺更加有效,大腦的相關決策也會更加精確。 

相關焦點

  • 直覺
    在這期間講到了一個關於直覺的話題,我跟大家分享了最近我去看辦公室,買房子,看年會酒店的事情,面試同事,基本上都是憑直覺,十分鐘內決定的,而且結果都還不錯,以前都是通過精密計算,邏輯分析的我,現在也無意中發現自己的直覺判斷力也在加強中。還記得,開始認識靜姐那時候,經常聽她提到說心的能量是大腦的一萬倍,那時候頭腦打了n個問號,是真的嗎?
  • 快醒醒,別讓直覺欺騙了你
    我們累積記憶,讓大腦給我們形成一套習慣的認知模式,冠上一些常規的印象。但是,我們這些由直覺與記憶產生的想法,不僅草率,而且會產生很多偏見,甚至是錯誤。今天分享的這本《思考,快與慢》就揭示了一個可怕的真相:我們的大腦太容易上當了,常常高估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我們根本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理性。原來在我們的大腦裡,有兩個系統,作者將它稱為系統1和系統2。
  • 自信到底有多難:有幾個人是真正相信自己的?
    通常,我們在社交場合觀察他人的狀態,可能會有一些基本的判斷,會認為某人是自信的,而另一個人是不太自信的。但也許,大家並沒有深究過,自信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狀態,那些看起來自信的人一定是真正的自信嗎?一般說來,大家可以會以為自信是一種有比較有自我的狀態,在某些場合下,一個人敢於伸張自我,而另一些人則不太敢於展現自我。這是對通常的自信之理解。
  • 自動化思維與直覺思維
    或患者詢問自己這個問題時,患者往往會說「我什麼也沒想」或「我沒想什麼」。如果治療師再接著說:「你的情緒反應之所以能夠出現,一定是因為你出現了某些想法導致的,所以想想當時你腦海中的想法是什麼。」患者就會說:「明明我是先有了情緒,怎麼可能是想法導致的?就是那件事讓我心情糟糕的,你為什麼說是想法導致的?」。一些治療師此時就會卡殼,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 相信自己!相信夥伴!
    馬雲語錄:我最遺憾的錯誤  01年,我犯了一個錯誤,我告訴我的18位共同創業同仁
  • 「我們合適嗎?」請不要對自己提出質疑
    距《極限挑戰》第三季第一集開播已經過了一段時間,各種熱點大文已經開始慢慢散熱,但有五個字讓小編如鯁在喉:我們合適嗎?
  • 脫變-相信自己
    為了實現蛻變,你必須改變自己。首先,你必須在某些方面改善自己。如果你不改掉現在這種不積極的態度,你將來也會重蹈覆轍;如果不進行徹底改變,那你悲哀的過去就會是你未來的翻版。相信改變的力量,你可以用別人的成功事例來激勵自己。第一個方法:利用他人的事例來激勵自己。你要形成這種態度:「如果你能做到,那麼我也行。」
  • 選擇自己相信的,相信自己選擇的——記西部六區實習區域經理郎紹江
    選擇房地產行業是因為自己喜歡這份職業,銷售本身就是一件富有激情和挑戰的事情。每次開單,總會有許多收穫,客戶業主的認可,自己努力後的進步等。來卓亞已經5年多了,這一路走來,說實話,也面臨過外界的誘惑,為什麼能將自己5年多的時間都獻給卓亞,和自己的直屬上司(現西部大區總監)有很大關係,他一直包容著我們,一路過來給予了我們很多機會,下屬犯錯,往往是領導和老闆在幫我們買單。
  • 可以通過哪些方法改善?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在社交能力上都會自己自己產生或多或少的質疑,對於社交關係缺乏自信,甚至有恐懼心理,總認為自己不行,這就是社交障礙症表現之一。
  • 有社交恐懼障礙症,可以通過哪些方法改善?
    社交障礙的表現一般為和他人交往時,尤其是公共場合下,會不由自主的感到緊張、害怕,患有這樣的心理症狀是不利於工作發展的,因此我們要了解一些社交的技巧來擺脫社交障礙症,那麼得了社交障礙怎麼辦?  對於你的社交生活可能造成威脅的原因是你不善於同陌生人打交道。你絲毫不懂得掩飾自己,通常憑個人好惡在接觸不多的情況下,就表現出自己的態度。
  • 【原著解讀】丹尼特的《直覺泵》:拉波波特法則
    但如果你沒能說服這個人,那麼這個人會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這個人會更強烈地相信路由器有「輻射」,這種「輻射」會對孕婦不利。從而讓孕婦更加遠離路由器,或者買更好的「防輻射服」。對於人類為什麼會有逆火效應,我們有不同的解釋。我個人喜歡的一種解釋,除開之前提到的人類的證實偏見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會把對自己的身份認同,與自己所持有的觀念聯繫在一起。
  • 無論如何,都要相信自己是一個有辦法的人——沒有受害者,只有創造者
    相信自己有福氣的人,很多災難就不會發生在你身上。相信自己不值得的人,幸福的宇宙飛船不會降臨在你的星球上。群體共有的環境,是按照個人的信念、愛與意圖來決定會遭遇哪個物質實相。例如,這個世界某處發生了戰爭,是你的信念與意圖決定了你會直接遭遇到戰爭,或它位於你鄰近地區造成你的不便,還是它對你來說只是報紙上的消息而已。
  • 永遠不要相信老闆給你的承諾,相信的越多,你就越傻……
    永遠不要相信老闆給你的承諾,相信的越多,你就越傻……
  • 你知道嗎?即興表演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
    下面,我們來看看即興表演是什麼,以及它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為了更好地理解它,我們先來看一小段即興表演。空曠的舞臺上有一個小女孩和兩個大人,小女孩突然激動地說,「衣櫃裡有一隻企鵝。」其中一個大人手舞足蹈,興奮地說,「真的有企鵝嗎?我們一起去看看。」另一個大人說,「哇,我去拿相機給它拍照。」
  • IBM 高璐華:改變思維,相信自己,追求卓越
    「但因為是自己做的決定,所以不會後悔。」基於自身經歷,她表示女性員工有現實環境需要考慮,建議公司要做到的是提供足夠的訊息,與員工充分溝通,支持並尊重其意願。另外,在面臨升遷機會時,她鼓勵女性不要預設立場,應具備「有彈性、善規劃、敢擔當」(Be flexible,Be intentional,Be accountable)的態度,勇於接受,擁抱挑戰。
  • 阿葉 | 相信好運的人都在相信什麼?
    我們認為,幸運是人類 「心理資本的來源」,幸運是一種能夠幫助個體獲得成功和正向生活狀態的資源。區別是,有人認為這是外部資源,更多人認為這是內部資源。幸運被多數人認為是個人特質的一部分,是自我(Self)的組成部分。Weiner在1986年的書裡指出,人們傾向於認為幸運是穩定個人特質,幸運會降落到固定的群體身上。
  • 什麼能力可以讓自己快速進步?
    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掌握並運用這兩種能力,就可以將類似的困境一網打盡。這聽起來有些誇張,畢竟「假設」和「現實」這兩個關鍵詞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我可以先告訴你結論:它們威力巨大。如果你不信,那就聽我細細解說,相信它們一定會成為你快速改變自己的有力抓手。阻礙我們進步的原因眾多,但其中最大的,通常是我們所做之事有很多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 不會日語能來日本工作嗎?可以,也不可以
    首先,不會日文還是可以在日本工作的,而且這邊的工作不是指打工,也不是靠關係,也不是去工廠做作業員,更不是去酒廳之類的地方工作,是真的在辦公室坐的好好的上班的那一種。不過這些職位,基本分布在工程技術方面。
  • 我們的時間可以去哪兒
    旁觀自己,似乎倒推回最基本才是可控的。做好每天該做的,簡簡單單的事。我每天的作業——教案和教學反思。這項作業的檢查人是我自己。而這份看似簡單且必須的作業,我卻時常偷懶。或有感想竟也不知從何落筆,只想著等等吧,等周末吧,等放假吧,等來了一片白茫茫。      專業方面是如此。那生活中的其他呢?內觀自己,覺察自己情緒的變化似乎可以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