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一次參加慢學校的線上咖啡館。認識慢學校是機緣巧合,同樣希望藉助多元的平臺更多的打開自己。本期主題是【時間管理】。
不想過完就忘記,轉頭拋擲在時間的流裡。那就做一些記錄作為痕跡,以便自己今後思考吧。
一、交流初探 :
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當代人的焦灼可能是想做的事情太多,時間又太少。好像一天什麼也沒做又過去了,一看自己安排的滿滿當當的計劃表,一股挫敗感和厭惡感就湧上心頭。
再有就是有計劃和方向,但是缺乏內在的驅動力。「我知道需要做這些,但這些我不喜歡做啊,我就提不起勁兒去完成啊……」拖到不能再拖,乾耗著心也累,又會陷入糾結和矛盾的死循環中。
有的計劃有了,內在驅動力也具備了,但行動力不足。安排的計劃似乎總是空頭支票,一次次時間管理失效。
時間管理不論是在計劃還是在實施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時間管理,想說愛你不容易。
二、轉化思維模式:
追根溯源,多往前捋一捋
時間管理模型
什麼是我可以真正掌控的事情?
想做很多事,為此羅列了很多計劃和攻略。我像只大章魚,觸角太多了不知道可以哪裡落地,什麼都想擁有,到頭來卻是什麼也不能掌控。
旁觀自己,似乎倒推回最基本才是可控的。做好每天該做的,簡簡單單的事。我每天的作業——教案和教學反思。這項作業的檢查人是我自己。而這份看似簡單且必須的作業,我卻時常偷懶。或有感想竟也不知從何落筆,只想著等等吧,等周末吧,等放假吧,等來了一片白茫茫。
專業方面是如此。那生活中的其他呢?內觀自己,覺察自己情緒的變化似乎可以掌控。習慣了隱忍和克制,很多時候自己內心湧動的情緒都被叫自己的獄警呵斥壓制住了。有些時候覺得自己活成了只會假笑的紙面人,活成了一座孤島。
戴著面具還渴望被理解,如何做到呢?真正的自己究竟什麼樣?我可以控制嗎? 有很多的問題,對現在的我來講 都超綱啦。
我可控的只有自己,慢慢學會表達,慢慢釋放自己的內在,慢慢找到不幹涉也不影響別人的自由生長的力量。
2、確立核心價值觀
什麼對我來講是最重要的?
第一眼看到時會被理論型和社會型吸引,仔細再想想應該還是會更多的選擇理論型吧。想看到更多,想了解更多。
對現在的我來講,最重要的應該還是個人的成長。我想成為有力量有溫度的人,現在的自己還是太不夠了。
讓自己成長對我而言最重要。說自私也好吧,不依靠外力的生長才足以給他們支持啊。
真的能夠為別人做一些什麼也最重要。無論什麼,一句話,一個舉動,一場相遇,一個眼神,一次傳遞,一片雲觸碰另一片雲。
3、SMART法則
自己設立的目標是否符合SMART法則?即: 具體的,可衡量的,可以實現的,相關性,有明確截止期限。
比如:
🌟目標——在專業上有所成長
🌟 方向一——閱讀專業書籍,寫教學反思
🌟實施——
① 列出每個月要看的書單(一個月2本書)
②每天晚上十點到十點半這個時間段開始讀書1小時。
(在書上圈點勾畫,在閱讀本上做記錄)
③看完一本書,寫500—800字的書評,發公眾號存檔
以此為例,具體視情況再做調整。再次告誡自己,日記真的要撿起來了。
三、有話對自己說
好在這些都還是喜歡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太願意做的事情該怎麼辦呢。有什麼動力驅動我完成呢?deadline嗎,利益鉤連嗎?
沒有答案,沒有標準可言。有的是夥伴間的不斷追問以及自己對自己的不斷內觀。
厭倦時,不妨倒再推回一點:我認為什麼對我最重要?這些事情對我有沒有幫助?我做了什麼了嗎?情緒是怎麼來的?哪些地方被我忽略掉了?
往往很多時候,是我還沒有做好基礎的事,又妄想做更多的事。常規是後續生發的保證,我可以選擇性的輕重對待常規,不是沒有餘地。
也有些時候,我在無我無他的闖蕩時,是不是無形間也給旁人帶來一定的困擾呢?怎麼平衡自己和他人的位置也是要修行的啊Σ(|||▽||| )
我可以寫日記每天覺察自己,
發現什麼可控,什麼不可控,
記錄做到了什麼,沒做到什麼來個小復盤。
哪怕沒有復盤,記錄本身,就是自己對自己的反抗。
我的時間去哪兒了?希望哪一天我再看到這篇幼稚的文字,會有更多的想法。希望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