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優質度:★★★★★+ 口感:老樹紅茶
筆記君說:
是不是只有領導者才需要關心領導力?當上領導,就一定有領導力嗎?馬雲和任正非,他們的領導力體現在哪些方面?誰又更有領導力?
接下來,就和筆記君一起走進今天的文章一探究竟吧。相信無論是創業者、公司管理層還是其他從業者,看完後都會對領導力有不一樣、但更深層次的認知。
以下,盡情享用~
領導力是越來越重要了。如果說,國家的競爭力來自於企業的競爭力,那麼,企業的競爭力就來自於企業的領導力,尤其是一把手和各個高管的領導力。領導力還是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我訪談過的一些人,比如許倬雲是歷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是心理學家,等等,我都能跟他們談領導力。所以領導力這個東西,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感興趣、都可以去學習。
很多人都聽過「領導力」,但可能有很多誤解。
誤解1:頭號誤解就是把領導力跟當領導混為一談,認為領導力只能來自擁有一個職位或頭銜。
其實,不是說一個人有一定職位,才需要領導力,才能夠發揮領導力。也不是說,你擁有了領導職位,就一定有領導力。這就好像你擁有婚姻,但不一定擁有愛情一樣。
領導力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也都是密切相關的。你自己有沒有領導力,對你身邊的親人、朋友,是有很大區別的;你的上級有沒有領導力,對你其實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可以說,領導力就是人生的必需品,而不是某些人才能擁有的奢侈品。
誤解2:有些人認為「領導」和「管理」沒有區別,經常把它們換著用。
比如,我們說張瑞敏領導海爾,也可以說他管理海爾。
但「領導力之父」沃倫·本尼斯說「領導是做正確的事,管理是正確地做事」;約翰·科特講得更清楚,說「管理是維持運轉,領導是實現變革」。
具體來講,管理是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這五個要素構成的。這是法國科學管理專家法約爾在20世紀初就提出來的說法,大家也都認可。
誤解3:現在很多企業內部流行講「數字時代的領導力」,好像戴上了「數字時代」這個帽子,內容就更時髦些,領導也更喜歡聽。
實際上,這個時代的領導力跟其他時代沒有太大的不同。你要先搞清楚領導力的本質是什麼,再來講其他。否則怎麼變都是瞎變。你只有把不變抓住了,才能更好地抓住變。
那到底什麼叫領導力?
第一,一個人幹事不叫領導力,你得帶著一個團隊幹事才叫領導力。換個說法,你一個人成功也不叫領導力,你要帶著一群人成功才叫領導力。曾有人問一個美國總統:「你做了總統之後,做的比較難的事情是什麼?」他說:「就是我要在那些寫得很差的信件上簽字。」因為當總統了,就不能每份信都自己寫,很多時候都是別人替他寫好的,他看了覺得不滿意,但還是得籤字確認、發出去。同樣,你如果作為上級,明明看到有個下級打字打得慢,也不能說「走開,我來打」,還是得讓她來打;你布置給下級的每個任務,他按意見修改完後,你也不一定都很滿意,但還是要就這麼提交上去。比如,你帶著同事們辦了一次年會,不叫領導力,它實際上只是一個常規性活動;客戶要求提前交貨,你把流程稍微改一改,也沒有涉及到實質性的變化,都不能叫領導力。這就涉及到第二個要點了。那到底多難才算呢?一般帶領團隊、管理公司不是已經很難了嗎?其實,我們在個人生活和組織生活中,會遇到並且需要解決兩類問題:
一類單純為了維持運轉,只要求我們正確地做事情。公司的清潔工天天都在掃地、《新聞聯播》的播音員每天都在播音等日常性活動,以及設計或更改業務流程以更快向客戶交貨等技術性活動,都算這一類。
另一類是為了改變現狀,難在要正確地做事情,而且很多時候,靠一個人的力量還解決不了,要動員團隊一起來解決。比如,把一家創業企業變成世界500強。
企業為什麼會失敗?很多時候是沒有區分這兩類問題,在面對著一個需要變革的問題時,仍認為它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換個軟體、換個績效考核方式或者換個領導就能解決了。你忽略了這個變革帶來了獨特的挑戰,難到你可能解決不了。領導力不是你當什麼,不是你有什麼,而是你做什麼。真正的領導者都是要去解決這樣的變革性問題的。你解決了這樣的難題,才能叫有領導力。
很多人在面對變革性難題上,都栽過跟頭。比如馬雲,在轟動一時的「阿里誠信危機」事件上,就有欠缺領導力的地方,連續犯了幾個錯誤,都是把變革性難題當作技術性問題來解決:2009年外貿出口受金融危機衝擊,阿里巴巴推出了「出口通」會員服務,還一口氣招了5200人。這些人被草草培訓一下產品銷售知識,就上崗了,都還沒有認同公司的文化價值觀。結果,很多銷售人員為完成業績,跟「騙子」串通欺詐全球買家,而馬雲對此的解決辦法是開除兩位高管了事。
第一,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不隨波逐流。
第二,工作中敢於做取捨,敢於擔責任。
第三,打破邊界,主動補位,堅持做正確的事。
第四,在需要的時候,不計較個人得失。
這些就是我說的領導力的第一個表現和做法:承擔責任。阿里巴巴對承擔責任給出了非常具體的闡釋。再來看看任正非,領導力在他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領導力表現為十項修煉:承擔責任、直面問題、密切聯繫群眾、講故事、當老師、深思、從失敗中學習、反思、認識自己、成為自己。這些在後面還會細講,但按它們來給任正非打分,他是每一項的得分都很高。任正非經常跟員工座談,這是密切聯繫群眾;他也非常善於講故事;在《華為的冬天》這篇文章裡,也說到那些既不改進又不犯錯誤的幹部,可以就地免職,這是鼓勵從失敗中學習……逐個數來,任正非的優秀就在於他的領導力體現得非常全面。很多人認為,艱苦的成長環境是一些企業家表現得很優秀、很有領導力的重要原因。其實主要還是看你怎麼面對艱苦的環境。我們現在所處的新時代環境也提供了很多考驗,對領導力的培養也是件好事。過去,可能主要用管理、權威或金錢物質激勵的方式來領導企業和員工就可以了;現在,特別是年輕的一批人,他們對財富的渴望不再那麼強烈,反而想成就一番事業、改變既有格局,可能要用到更多領導力的方式。
在現實生活當中,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發揮領導力的,願意的只是少數。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當英雄?從生物學上講,我們每個人的「默認設置」就不是挺身而出、去領導大家,而是跟在別人後面追隨。反過來說,如果你挺身而出,大部分人還是願意來追隨你的,因為大家都等著有人挺身而出,自己好去追隨。那我們是不是就鼓勵所有人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呢?對於這個問題,任正非說得很清楚:「我們要鼓勵基層當英雄,高層不可以。」絕大多數人都喜歡被人當英雄來崇拜的那種感覺,但是,什麼時候才需要英雄挺身而出?只有出現大危機時才需要。那為什麼會出現大危機?你作為高層,平時的工作沒做好,團隊沒帶好,制度、流程等建設不健全,才會引發危機。
成就自己一個人的,是英雄;成就團隊一群人的,是領袖。從「英雄」變成「領袖」,你要跟自己的人性做鬥爭。我們的天性都是喜歡自己看起來很成功的。那現在刻意提升自己的領導力就不容易了,要自律和修煉。而且,你作為上級,發揮好領導力,就要鼓勵下級成為英雄。怎麼鼓勵呢?關鍵要讓他有意義感、義務感、信心感。凡是他不願意去幹某件事情,往往是在這三個方面中的某一個出了問題。
意義感,就是讓他覺得這件事對他本人來說,是有價值、有好處的。
義務感,可能來自某個職位,比如他是個人力資源經理,現在公司缺員工了,就得去招聘;也可能來自對群體的認同,認為群體的事情就是他自己的事情;還可能來自「沒有其他人更合適做這件事情」。
信心感,就是讓他覺得,這件事能夠做成功,或者他能夠把這件事做成功。
其實,有領導力的人最不考慮的就是信心感、有沒有能力做成功。當年馬雲說要做電子商務,他懂電子商務嗎?不懂。他有沒有這個能力呢?其實沒有。他有沒有這個義務?也沒有,電子商務是商務部或信息部的事情。但是,他覺得這個事有意義、有義務,然後他就有信心了。這就好像是哲學家康德說的:「我應該,所以我能夠。」從任正非、柳傳志、馬雲等卓越的領導者身上,我們能總結出他們相似的地方,並由此概括出了有領導力的人大概有10個表現。對應地,我們想提升自己的領導力,就需要進行這10項修煉。有些內容在前面已經提到了,這裡完整羅列一下,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在我的新書《領導力必修課:動員團隊解決難題》看到。下面括號裡的是領導力的表現,括號前面是對應的修煉口訣,告訴你要怎麼想、怎麼做才能培養出這個能力:德魯克說:「領導力不是頭銜、特權、職位或者金錢,而是責任。」什麼責任?在我看來,領導力就是動員團隊解決難題的責任。你要承擔起這種責任,那面對集體難題的時候,就要對別人、對自己說:讓我來!跟我來!我們一起來!基層主要負責處理(解決日常性問題),中層主要負責管理,高層主要負責領導。雖然很多人是因為把日常性問題、技術性問題解決好而當上高層的,但是,當上高層之後,主要責任就變成解決變革性難題了。為此,你不懂不能裝懂,就是感覺自己懂,也要懷疑是不是真的懂,要想想面臨的問題是不是有更好的答案,不要因為會用錘子,就以為所有問題都是釘子。為了解決難題,為了動員團隊,你需要提問,而且是正確地提問、謙虛地提問。不能像有些上級會問下級:「你怎麼這麼笨?」那不是動員團隊,而是打擊團隊了。具體怎麼問呢?比如「我能幫你做到什麼?」「你覺得呢?」,既促進了彼此關係,又啟發、激勵了對方思考、行動。很多人喜歡用道理來說服別人。但現實是,很多人即使懂得了道理,也不採取行動。為什麼?
因為讓我們作出艱難改變的,不是理智,而是情感。「被情感衝昏了頭腦」這句話就提示了通常改變一個人行為的方法。那你要打動一個人的情感,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講一個生動形象的故事。領導者要扮演幾個角色,但主要的角色是「老師」。這強調領導者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而是放在了作為「學生」的下級身上,更在對下級的長期培養上。領導者怎麼當老師呢?你可以說給對方聽,讓他照你說的做,或者做給他看。最大的挑戰是要讓他熱愛學習、熱愛做手頭上的某件事情,所以你要激發出下屬的內在動機。失敗和成功的經驗都需要反思。經歷過的事情,只有經過反思才會形成知識,下次再遇到同樣的難題,才能恰當地處理。最簡單的反思方法就是問自己這個問題:我要改變什麼?慢慢地,它會幫助你在行動、目標、心智模式三個層次上進行改變。發揮領導力就要解決難題。既然要解決難題,就要深思。那你通過問自己為什麼、問別人為什麼,就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找到行動的目標。而且,你不是問自己一個「為什麼」就能找到的,要連問好幾個才可以。
不犯大錯的人必平庸。失敗、錯誤、挫折、逆境都不是壞事,反而是善意的提醒、有益的發現、學習的機會以及成功的過程。從失敗中學習,首先要改變我們對失敗的態度。這些對失敗的重新認識,就有助於我們改變對失敗的態度。動員團隊解決難題的是「我」。認識「我」自己,才可能動員團隊解決難題。認識自己就是問:我是誰?它包括三個核心問題:我熱愛什麼?我擅長什麼?我有什麼機會?每個人問完這三個問題之後,如果能得到一個同時回答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那它就是你的人生方向了。同樣,你是一個組織、一個團隊的領導者,就可以問:我們是誰?問完「我(們)是誰?」還不行,成為領導者的關鍵不是做你自己,而是成為你自己。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看得見的微軟,看不見的文化
樊登:如何把讀書這件小事兒做到極致?
你不知不覺中,錯過了多少機會?
嘿,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