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正確記帳非常關鍵。
那如何正確記帳呢?
分享一下我在「記帳」上的方法論。我將之分為:道,術,器三部分。
一切都像約好了似的,某個日期,比如月底或過年,大家好像突然之間就都開始關心錢包和花銷了。這時候,很多疑問就會出現,比如
「錢都去哪裡了?」
「明明沒花錢,錢卻沒有了,怎麼回事?」
依據我的經驗和理解,我將常見的記帳原因,目的或好處,總結為以下5點:
理財的前提是,我們得知道過去花了多少錢、現在有多少錢、未來怎麼花錢。而這些信息就是通過記帳得來的。記帳,給了我們數據,從而讓我們可以分析、得出行為結論。
有人可能會說,記帳不就是記錄收支麼,怎麼就能省錢呢?
實際上,記帳不僅改變我們的行為,還改變我們的心態和思維。當我們堅持記帳這一「行為」時,我們的「心態」和「思維」是會受到影響的。
比如,當我們有了「複利思維」後,我們就不會盲目地進行攀比,或者超前消費了。我們的每一分錢,就是我們的資源,應該把資源帶來更高的效益。
當然,通過記帳,我們會發現,別人賺我們的錢太快了,我們賺別人的錢太難了。記帳讓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從而約束我們的「行為」。
很多人都有這種感受,明明自己也沒買什麼,可還是」月光「,這種未知的感覺讓生活失去了控制,很容易產生焦慮。所以對部分人來說,記帳未必是為了控制花銷,而是排除那種不知道錢花到哪裡的恐懼感。
堅持記帳,讓你在生活中每一天都磨練著對金錢的敏感度,比普通人更善於發現消費中的趨勢和價值。很多商業天才都有記帳這個習慣。
一方面,通過記帳,可以讓家庭財務更透明;另一方面,記帳後一起復盤,也是夫妻雙方的一次深度互動,也是一個很好的家庭話題,有助於分享感受,增進感情。當兩個人討論錢的時候,你會感覺彼此是對方最緊密的戰友,一起面對世界和未來。
一般來說,每個家裡都有一個「掌柜的」,和一個「甩手掌柜」。
所以自己記帳就夠了,還是兩個人都記帳呢?
我覺得是兩個人都需要。
基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記帳是一項家庭活動,可以增進互動,增加感情;
另一方面,本身預算有限,所以,更需要「一分錢掰兩瓣花」,記錄開支,才能平衡收支。
當然,這也是講技巧的。比如,設立不同的帳本,甩手掌柜只需要負責自己部分就可以了。
用科學的方式進行才會更有效果。記帳原理和商業記帳類似,首先應該了解記帳的兩個基本原則:
1)分帳戶
支出記錄要分帳戶進行。
就拿我用的隨手記app舉例,我的家庭開支帳戶,分為這麼幾種:
個人帳戶A : 掌柜的個人支出
個人帳戶B:甩手掌柜的個人支出
家庭共同C:家庭共同支出
專項支出D:周期性的,大額的,意外的,其他的支出
相應的,預算也是這麼做。
最重要的是有分帳戶的這個概念。
2)分類目
在分帳戶的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細分,進行類目劃分。這點很有必要,不然記帳就是白記。例如你記錄了一個月發現自己生活支出花了1000元,但是沒有進行細分,還是不知道這1000元是怎麼花出去的,是吃飯花了800,還是衣服花了800?
還記得嗎,我們記帳的目的是什麼?知道錢都花哪兒了?知道錢怎麼花掉,才能判斷花的應不應該,才能知道從哪裡下手進行花銷控制與規劃。
所以,分類目很重要。類目怎麼劃分只需要遵照一個原則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為「互相獨立,完全窮盡」。
在分類上,一般來說,按記帳APP自帶的分類就行。
隨手記的10個一級分類
餐飲下面的二級類目
我們只需要記住,記錄的越詳細,越有利於後面進行的分析。
1)大額攤銷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一些大額支出,往往會導致當月出現超支的情況,這時候有兩種應對措施。一種是將大額支出,直接劃歸到「專項支出」帳戶下。
另一種是進行「大額攤銷」。
大額攤銷的意思是將大額的支出,劃分成若干份,分攤到多個月,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單月不會超支,也不影響提前消費。
為啥要說這個呢?因為我發現,很多人都有一種「假完美主義」。就是理想化一件事情,但執行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很容易因為受到打擊而放棄。比如,很多人會把預算做的很漂亮,但當遇到有比較大的支出導致預算超支,就會因氣餒而放棄記帳。所以,大額攤銷對這類人是非常有用的。
外企財務定期會做每個月的allocate,這也是相似的操作。
2)逆效率化
支付工具越來越便捷,加快了我們剁手的速度的同時,也讓我們對每筆花出去的錢變得麻木,一些付費類包月、自動扣款功能,更不知不覺讓我們花去了更多錢。
所以,我們要和支付效率對抗,針對性地做一些「逆效率化」的設置,來刻意給自己增加點支付難度。以降低支出速度。
具體說來,我採取了下面這幾類措施:
a,在選擇支付工具時,選擇支付寶而非微信。因為微信是我們日常使用頻率最高的軟體,打開非常方便,而選擇支付寶支付,你還得找找app在手機中的位置,別小瞧這一秒鐘,確實會無意識中降低消費支出,這個是有心理學支持的。當然,我們還可以把支付寶放在更隱蔽的文件夾。
b,關掉所有自動續費項目。
之前統計過一次,我訂閱的自動續費類項目,真的是不統計不知道,一統計嚇一跳。很多資金沙漏在默默地漏著我的銀子啊。
1.知乎會員 :19元/月說實話,好幾個都是一年用不了幾次的。當時偶然開通,然後忘記關掉(中國移動用戶也經常這麼被坑...)。現在,我只留了一個微信讀書,京東plus會員,其餘的都關掉了。也算是節省了一小筆銀子。
c.關掉急速支付和小額免密功能
之前為了方便,在好幾個app上開了小額免密或者極速支付功能,後來發現這個方便是方便,但真的很容易花過頭。基於上面第一條的原因,果斷全部取消掉,花錢就得有點痛感才行,只有爽感,是爽不了太久的,月底吃土的時候可一點都不爽。
3)生命標籤法
「生命標籤法」,就是為物品貼上一個生命標籤,而不是僅僅看物品的價格。比如,你月薪7200,換算下來時薪大概10元(7200元/30天/24小時=10元/小時),那麼,一杯咖啡 =3小時生命;一件大衣 =300小時生命,一個iPhone =500小時生命等,這樣,你就會清楚地知道每一項消費的價值是多少,在消費前問問自己這樣做值得嗎。答案立即就出來了。
4)情緒管理金
我的一個切身體驗,開始記帳這件事之後,我變得對錢很敏感。每日精打細算不說,還變得斤斤計較。菜場幾毛錢菜價的變化,一張突然而至的交通罰單,誤點導致作廢的車票等等預期之外的開支,都會導致情緒的波動。
經歷了這樣的一段日子之後,我逐漸意識到,這可能就是「儲蓄」,或者是「記帳」,或者說「開支控制」之路需要避開的一個陷阱。
解決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名為「情緒管理金」的支出帳戶,這個帳戶用來支付那些,意外的,原本可以避免的,自己或他人造成的意外開支。以後再遇到諸如,丟失,罰款等小額損失,那就可以平心靜氣直接從「情緒管理金」中直接支取,不用在反覆琢磨幾塊錢的得失而導致情緒波動。
很多人覺得,記帳是一件特別麻煩的事情。其實這是對記帳的一種誤解。記帳體系可以設計的非常簡潔,高效,只要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到這一點:記帳周期。
記帳周期,就是你多久記一次帳。有的人剛開始記帳,熱情高漲,每一筆消費都立馬記下來,這種行為當然是好的,但其實不推薦。因為,記帳是一件會持續很久的事情,每次這樣記是很費時勞神的;這樣的記法,大多都是難以持久。還有一部分人,每月月底匯總一次,看看這個月花了多少錢,這種記法,時間是省了,但很可能達不到記帳的目的,因為一月一次周期太長,起不到過程監控的作用。
所以,一個合理的記帳周期顯得尤為重要。
什麼樣的記帳周期比較合理呢?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就我而言,我是每天晚上都會記錄一次。有兩方面的好處,一個是,回顧當日花銷,進行一次小的復盤,也能順道查看下當月的預算還剩幾何,進而影響隨後的日子裡的支出。一個是,每日記錄,不容易出現平不了帳的問題。一份完美的帳單也有助于堅持記帳這一行為。防止因"假完美主義「而中斷。
另外,還可以根據預算周期設定記帳檢查日期,例如我是堅持了幾年記帳,對日常開銷已經比較明確每周大致預算大致是多少,於是,我會在每周四設置一個檢查日期,一方面,避免本周的漏記,另一方面,可以知道本周預算截止至周四已經花了多少,如果花銷已經過高,接下來幾天可以儘量節省一點。
當然,除了每日記帳,如果你覺得每天記錄太繁瑣,也可以每周進行匯總。前提是你已經進行分帳戶,和將帳戶進行簡化,簡化至只剩下一到兩個,那麼,每周拉出消費的單子進行記錄也是可行的。
有人在這裡可能有個小疑慮,支付寶帳單,或者信用卡帳單的統計功能已經很全了,還需要每周專門記錄到專業app上麼?其實,我認為是必要的,因為,支付吧和信用卡帳單的分析功能裡都不支持"預算「這一功能。而預算在記帳時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決定了你的記帳行為,能否起到」減少支出「的目的。
即記帳工具,這裡講在下一篇中做更多展開,算是幾個工具的測評吧~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