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機會成本

2021-12-21 素知

收錄於話題 #金融與生活 6個內容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在企業管理中,機會成本是個不可忽視,又經常被人忽視的一個思考方式。一談起來好像每個人都知道需要衡量機會成本,可是又不太知道如何科學的衡量機會成本,也不知道有沒有人很認真的研究過機會成本這個概念。
其實在生活裡面很多決策都涉及到要考慮機會成本,有時候也會是說考慮時間成本,因為資源和精力都有限,不能幹無限的事情,生活中主要的機會成本表現:
每個人的資金都是有限的,這樣在處於如何分配和使用的時候,就會面臨機會成本的考慮和測算。由於是資金相關,必須要帶入一個資金回報的思維進入,如果沒有這部分的思維,就變成純消費了,怎麼開心怎麼來就好了,當然也會有可能早年開心晚年傷心了,當然這個完全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觀的選擇。咱們主要還是聊關於怎麼搞錢的方向,一般我們面臨的決策情況通常都是建立在有選擇的前提之下,我們如何抉擇的問題。如果都沒有選項的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先把時間分配好了再說。回到有選擇的前提之下,不得不說的就是每個人的認知邊界,實質上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認知邊界之內,這個認知邊界也決定了不同人有沒有選項,有多少選項。有一些人,就知道存款有利息,活期就是活期利息,長期就是定期利息。這個時候,就只有2個選項,錢是放活期還是放定期。有一些人,知道除了存款利息,還有銀行活期理財產品,這一下子多了好多選項,因為不同銀行的活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同,流動性也不同。
有一些人,知道存款利息、銀行活期理財、還知道債券、還知道基金,選項變的更多了。有一些人,知道存款利息、銀行活期理財、還知道債券、還知道基金、還知道股票、還知道房產……,那確實是選項過剩了。
如果你是最後這一些人,那就真的會選擇困難了,隨時都能有大把可以學習和研究的事情,讓自己能夠將不同的選擇進行對比和量化,做出最好的決策。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大部分人都不願意花一些時間進去,擴大自己的認知邊界,談到這裡就直接關聯到下一個題目,時間使用相關的機會成本。時間是個最公平的維度,全世界人人均等,但是每個人的時間產出又有天差地別,明明都在一個標準起點起跑,卻跑出了社會階層的差異,跑出了貧富差異,根源往往都脫離不掉認知邊界的差異。在時間的這個維度上面,機會成本其實是很難進行對比計算的,算清楚時間成本是門藝術,當然我們這裡所指的並不是傳統的出售時間價值(出售工作時間獲取回報,俗話:打工),出售時間價值是相對好計算的。我們這裡所談及的是除此之外的。既然時間成本是不好計算的,那我們用間接的理解方式去推理,花點時間幹什麼能讓我們資金的分配選項變多,答案是肯定的,知道的更多。然而怎麼讓自己知道的更多,常見的方式:看、聽、想,換成詞語:閱讀、交流、思考,選個人人都力所能及的,那就是閱讀,而且是帶著好奇心的閱讀。到此我們也有了個階段性的結論。閱讀能比較經濟的讓自己知道的更多,知道的更多會讓自己的認知邊界擴大,認知邊界的擴大就能理解和發現更多事物或者看到同一個事物的另一面。
總體來講,機會成本是個說起來簡單,衡量起來複雜,迭代最優解又不是那麼難的事情,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只是是否有這種自我意識的差別,希望一點拙見能帶來一些啟發。

相關焦點

  • 生活中的那些個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
    我們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吃下去,因為它是免費的、限量的,即使撐得難受,影響到接下來的逛街看電影項目也要繼續吃完。類似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我們身上上演。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個免費點心就是沉沒成本。由過去的決策造成的已經產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講人話就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
  • 用「機會成本」計算讀博劃不划算?開始算,你就輸了!
    1.一個關於讀博划算與否的機會成本論證「我現在很猶豫,要不要去讀博。
  • 【布指生活】再話機會成本——人脈網維度的極限在哪
    這是因為在遠古時代,一個部落最多也就150個人左右,所以150人就是咱們的社交上限。Facebook統計過,一個用戶的朋友數量,平均就在130個人左右,和古人類在部落裡差不多。而我們每個人的社交關係之中,也是分親疏遠近的。有的是見面打個招呼的交情,有的是酒肉朋友,在我們能維護的最親密的社交關係,包括家人在內,一共就5個左右。小布的好友分組裡設立過一個「友逹の一生」,意思是一輩子的朋友,有時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硬要把幾個聊得來人放進去,然後漸漸發現許久也不會互相聯繫,各有各自的生活,便又默默的從這個分組踢了出去。
  • 【人資百科】什麼是人力資源重置成本?
    【人力資源重置成本的類型】  人力資源重置成本包括職務重置成本和個人重置成本兩種。  職務重置成本是指用一個能夠在既定的職務上提供一組同等服務的人來替代該職務上的人員而現在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是替代既定職務的任何任職者所能提供的一組服務的成本。
  • G-Eazy – Opportunity Cost 機會成本
    翻譯:Hentai視頻字幕:早睡晚起的老溼附:歌詞翻譯文稿【翻譯:Hentai】Everything costs something bro兄弟 每一件事都有它的代價Winning somewhere, somewhere else you just lost something though
  • 沉沒成本
    隨感                         沉沒成本        經濟學中把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時間
  • 每個清醒的企業總有它的邊界
    去做能讓100人愛上的產品,而不是100萬人覺得還湊合的。要像人類探索月球一樣,去做能改變世界的事,不只是做一個圖片APP,而是要解決下一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巨頭也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做。很幸福,這是我工作的自然延展。以下是瓔珞的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每個清醒的企業總有它的邊界。」
  • 成本結構決定著職業成長
    什麼是成本結構?企業有固定成本和期間成本之說,比如固定成本10萬,期間成本5萬,這就是成本結構。如果細化一點,可分成原材料費用、生產費用、銷售費用、研發費用、人工工資費用等,這也是成本結構。有些企業研發費用高、有些企業銷售費用高、有些企業工資費用高,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成本結構,於是就有不同的盈利狀況。同樣,個人也有成本結構,比如,住房支出、交通支出、購物消費支出、旅遊支出、醫療支出等等。每個人的成本結構不同,每個人花錢的地方不同,從而導致收益和獲得也不同。
  • 決策中的沉沒成本
    您是否有過以下的經歷:如果您中招了,或許可以了解一下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何為「沉沒成本
  • 機會不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麼機會會留給誰呢
    【機會不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麼機會會留給誰呢】洛克菲勒說:機會永遠留給勤奮的人,而不是留給所謂有準備的人。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寫到: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就好像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樣。但是,為什麼獨有我能抓住先機創造了財富,而大多數人卻依然貧寒不堪,沒有機會呢?
  • 人力成本高,到底受什麼影響?
    員工工資高就一定等於人力成本高嗎,這根本就是一個錯誤的認知!人力成本高不高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 如何對待每個人自己的三衰六旺
    就如同上面說的人有三衰六旺這句話一樣,一下子就道出了每個人的人生運氣的規律、軌跡。所以,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好,每個人有會有這樣的人生,同樣面會對各自的三衰與六旺,這個誰都無法避免和擺脫的。再讓我用通俗易懂的言語說說這話的意思,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好的運氣與不好的運氣,這個是必然的自然規律,它更符合哲學觀點的。為什麼說符合呢?
  • 一個小店如何抓住屬於自己的機會
    一個店的通常是這樣的:優勢/劣勢:產品好壞,技術門檻高低,老闆人聰明勤勞與否,成本是否低廉,位置好不好 ,口碑良好還是差等等機會/威脅:市場整體環境,競爭者如何,消費轉向,替代品出現,周邊新商圈的興起等等
  • 創業基礎思維之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失敗案例之固定成本和變得成本,那麼什麼是固定成本和什麼是變動成本呢。
  • 在職多久,才能把離職成本降到最低?
    工作多長時間以後離職成本最低?
  • 忘掉沉沒成本
    為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我跟著讀書社群讀了『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判斷與決策心理學』,意識到自己持續低落的想法根源——我的大腦過於關注「沉沒成本」了。 沉沒成本,在經濟學上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 在職場,我們每個人都是《未生》
    無論之前多自信、多有才華,「命運」依然被掌握在上司手上,一腔熱血無處施展,人家根本不給你發揮的機會啊!驕傲少年只能失意!最油腔滑調的一個,最擅長交際的一個,最「人精」的一個。所以處處不如人的情況下,只能不斷、不斷的努力試圖改變現狀。笨拙的努力雖然贏得了周圍同事的肯定,但學歷的短板讓他這個臨時工無論怎樣都不能被長久留下。
  • 一個適合窮人創業起家的小生意,幾乎零成本,打工不如自己賺錢
    【職場經歷】在網際網路這個時代,全民創業,人人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合適自己的事情,只要你想,只要你想幹,到處都是機會。
  • 【黨群綜合】沉沒成本
    想起《流金歲月》裡的蔣父,明明股票市場已經覆水難收,卻不願意及時收手,心有不甘或者心存僥倖造成了最後的家破人亡,如果當時把那部分股票認定為沉沒成本,也能減少後面的債臺高築。賭博也是同理,很多人輸了總是不甘心,總覺得這一次就是他鹹魚翻身的絕佳時期,不料一個又一個的「這一次」只會讓自己越陷越深。
  • 【校友風採】文彬:機會偏愛有準備的人
    可以相信的是,能夠實現個人的成長與企業發展的同步,是每個職場人所期待的。幸運的是,在文彬職業生涯中的每一次的角色變換,上海信誼藥廠都提供這樣的機會和舞臺。  「上海信誼是個善於培養人才,敢於給年輕人機會的地方。我在信誼17年,歷經過12個崗位,每一個崗位到帶給了我不一樣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