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在企業管理中,機會成本是個不可忽視,又經常被人忽視的一個思考方式。一談起來好像每個人都知道需要衡量機會成本,可是又不太知道如何科學的衡量機會成本,也不知道有沒有人很認真的研究過機會成本這個概念。
其實在生活裡面很多決策都涉及到要考慮機會成本,有時候也會是說考慮時間成本,因為資源和精力都有限,不能幹無限的事情,生活中主要的機會成本表現:
每個人的資金都是有限的,這樣在處於如何分配和使用的時候,就會面臨機會成本的考慮和測算。由於是資金相關,必須要帶入一個資金回報的思維進入,如果沒有這部分的思維,就變成純消費了,怎麼開心怎麼來就好了,當然也會有可能早年開心晚年傷心了,當然這個完全取決於每個人的價值觀的選擇。咱們主要還是聊關於怎麼搞錢的方向,一般我們面臨的決策情況通常都是建立在有選擇的前提之下,我們如何抉擇的問題。如果都沒有選項的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先把時間分配好了再說。回到有選擇的前提之下,不得不說的就是每個人的認知邊界,實質上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認知邊界之內,這個認知邊界也決定了不同人有沒有選項,有多少選項。有一些人,就知道存款有利息,活期就是活期利息,長期就是定期利息。這個時候,就只有2個選項,錢是放活期還是放定期。有一些人,知道除了存款利息,還有銀行活期理財產品,這一下子多了好多選項,因為不同銀行的活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同,流動性也不同。
有一些人,知道存款利息、銀行活期理財、還知道債券、還知道基金,選項變的更多了。有一些人,知道存款利息、銀行活期理財、還知道債券、還知道基金、還知道股票、還知道房產……,那確實是選項過剩了。
如果你是最後這一些人,那就真的會選擇困難了,隨時都能有大把可以學習和研究的事情,讓自己能夠將不同的選擇進行對比和量化,做出最好的決策。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大部分人都不願意花一些時間進去,擴大自己的認知邊界,談到這裡就直接關聯到下一個題目,時間使用相關的機會成本。時間是個最公平的維度,全世界人人均等,但是每個人的時間產出又有天差地別,明明都在一個標準起點起跑,卻跑出了社會階層的差異,跑出了貧富差異,根源往往都脫離不掉認知邊界的差異。在時間的這個維度上面,機會成本其實是很難進行對比計算的,算清楚時間成本是門藝術,當然我們這裡所指的並不是傳統的出售時間價值(出售工作時間獲取回報,俗話:打工),出售時間價值是相對好計算的。我們這裡所談及的是除此之外的。既然時間成本是不好計算的,那我們用間接的理解方式去推理,花點時間幹什麼能讓我們資金的分配選項變多,答案是肯定的,知道的更多。然而怎麼讓自己知道的更多,常見的方式:看、聽、想,換成詞語:閱讀、交流、思考,選個人人都力所能及的,那就是閱讀,而且是帶著好奇心的閱讀。到此我們也有了個階段性的結論。閱讀能比較經濟的讓自己知道的更多,知道的更多會讓自己的認知邊界擴大,認知邊界的擴大就能理解和發現更多事物或者看到同一個事物的另一面。
總體來講,機會成本是個說起來簡單,衡量起來複雜,迭代最優解又不是那麼難的事情,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只是是否有這種自我意識的差別,希望一點拙見能帶來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