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前天又打電話來了。
這是她半個月以來,第5次找我聊天抱怨。
朋友說,她這次是鐵定心要離職了。
因為公司來了一個新人,和她一個部門,論工作經驗和做過的成績都不如她。但一次偶然聊天中,她發現新人的工資竟然是自己的2倍。
想想曾經拼命的自己,在公司還很艱難的時候,常常工作到凌晨,2年後公司發展的不錯,自己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回報,這麼大的差別,讓她非常難以接受。
我安慰道:「這確實太不公平了,你一定要行動起來,做些改變。」
她意志堅定地說:「我想好了,明天就向老闆申請漲工資,要不漲的話,我一定離職。」
第二天晚上,我打電話問她:「和老闆談得怎麼樣了?」
她說:「不想和老闆談了,今年因為疫情大家都不容易,要離職了也不好找工作,現在的工作反正閉著眼也能完成。離職的事先忍忍,等明年再說吧。」
不止我這個朋友,其實很多人都這樣:明明不喜歡現在的生活,卻沒有勇氣去改變。
很久以前,看過這樣一則難忘的小故事。
有一個中年男子,家庭幸福美滿,事業有成,但一場車禍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
因為這場車禍,讓他失去了一條腿。
很多關心他、愛他的親戚朋友都來探望他,而他對每個來看他的人都會說:「雖然命保住了,我的一條腿卻沒有了,以後的日子叫我怎麼過啊?」
親人朋友們都體諒他的不幸,也為他難過,每個人臉上都陰雲密布。
又過了幾年,這個中年男子的妻子離開了他,每個遇見他的朋友都刻意避開他,因為一有機會他就會向別人抱怨自己多麼的不幸。
但他從來沒有為此努力改變過,只會一味的抱怨、吐苦水,聽多了大家也都厭倦了。
其實在這場車禍中,還有一名倖存者,他也失去了一條腿,當有親友來看他的時候,他微笑著說:
「雖然我的一條腿沒了,但是我的命保住了,以後我們照樣可以過日子。」
於是親友和這位朋友臉上都充滿著陽光。
當遭遇同樣的困境時,有的人只會抱怨,而有的人已經行動起來做出改變。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低谷,不是失敗,而是面對糟糕的現狀時,卻沒有勇氣去行動去改變。
網上看到一段話,人的一生會經歷三次成長:
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第二次是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有些事終究還是無能為力的時候;
第三次是知道有些事可能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生活就是有很多苦澀,但與其忙著抱怨,不如埋頭趕路,行動起來。
畢竟別人可以給你鼓勵,但是爬起來的還是要靠自己。
總抱怨,卻沒有改變現狀的行動力,這是一個人開始淪為廢柴的第一個跡象。
安於舒適圈,拒絕學習
電影《肖生克的救贖》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當你越來越習慣了舒適圈,就很難逃脫出來。」
後臺有一個粉絲留言說:「因為疫情,離職在家5個月,負債4萬多,感覺太焦慮了。」
我問他:「這5個月在家幹什麼?」
他很誠實地說:「大部分時間都在刷抖音、打王者。」
後來他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準備運營一個抖音號,開始創業。
我建議他先學習下短視頻相關的課程或者書籍,掌握平臺的運營機制。
2個月後,他又在後臺問我,有沒有免費的短視頻課程推薦給他。
原來這兩個月他還是除了刷抖音、打王者,什麼都沒幹,負債也從4萬漲到了6萬……
廢掉一個人真的很容易,讓他一直處在舒適圈就夠了。
但舒適圈只是短暫地讓你感到快樂和滿足,早晚有一天,它會讓你徹底毀了自己。
前段時間,有一個37歲的程式設計師被裁,上了熱搜。
找了4個月的工作,大公司不要,小公司嫌棄技術落後。
但人在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有一家人需要養活,急得他夜夜失眠。
而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還記得唐山收費站大姐嗎?
因為某收費站取締,一批工作人員被迫下崗。為此,這些人圍住了領導要說法。
其中一位大姐哭訴:「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他們可能是因為運氣,或者是憑實力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但後來待在舒適區的時間久了,就停止了成長。
對於長時間處在舒適圈的人來說,淘汰往往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在心裡淘汰了自己。
但只要他們肯跳出舒適圈,繼續努力學習,一切都還有希望。
正如蔡康永所說的,如果擔心現在才開始學某樣東西,年紀已經太大的話,不妨這樣想:就算因此放棄不學,年紀還是照樣會變大的。
所以,勇敢地跳出自己原本的舒適區,去挑戰新事物,不斷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安於舒適圈,拒絕學習,這是一個人開始淪為廢柴的第二個跡象。
偽勤奮,沒有深度思考的時間
《只有歲月不我欺》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問題:
有以下幾項任務讓你排序,分別是:閱讀枯燥乏味的科普文章、打掃衛生、刷房子、寫報告或論文。
只有一天的時間,而每件事都需要一天的工,你會選擇做哪樣?
這個問題,在我以前的生活中,已經給出了答案,我選擇的是先打掃衛生。
相信和我一樣選擇的人,現在依然有很多,因為這就是「人性」。
作者也說,我們絕大多數人的選擇,其實就是「勤勞的偷懶」。
我們寧可身體疲勞,也不願大腦疲勞,寧願讓旁人看見你出工,也不願意自己花時間和力氣學點真知識。
但就是這種看似很勤奮的的「偽勤奮」,正在慢慢的毀掉我們。
以前我有一個同事,做新媒體運營的,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上千個公眾號中,搜集優質的文章發布到公司的號上。
這看似很簡單的一個工作,卻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甚至有時候是一天,所以她沒有時間自己寫文章。
她剛進入公司的時候,會寫原創內容,雖然寫得不是很好,但寫作對她來說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但這一點點成就感,慢慢地被機械化搜集文章的「偽勤奮」所吞噬。
有一次,公司需要新媒體支持,寫篇原創活動宣傳文章,她很自信地接下了這個工作,但從打開word文檔過了半小時,也沒敲下一個字。
她腦海裡「嘭」地一聲炸開了,渾身發冷,有一個聲音不斷的在她腦海裡迴蕩:「完了」。
因為她完全不能思考,腦海裡一片空白。
不,確切地說腦海裡一團糊漿,她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老實告訴你吧,這個可憐的同事就是我……
於是,我離職了。
現在的工作有很多時間,可以用來深度思考、用來寫作,雖然寫得不是很好,但我相信會越來越好。
如果當時沒有醒悟,一如既往做著「偽勤奮」的工作,只會越來越退步。
所以,我們一定不要把大量時間,花在最容易的事情上,這種小聰明實際是為了配合自己偷懶的表演賽,在這場「偽勤奮」的比賽中,演技越高,收穫越小,也會越來越廢。
正如王春永的《炮打窮忙》:
我們每天在磨盤邊,日夜不停地旋轉忙碌,得到的卻永遠是一捆乾草。
告別「偽勤奮」,學會用深度思考獲得你真正想要的人生。
偽勤奮,沒有深度思考的時間,這是一個人開始淪為廢柴的第三個跡象。
☀本文選自乾貨幫(ID:ganhuobang),學知識,漲本事,增見識,就找乾貨幫。作者:範範,一個熱愛小提琴的自媒體人,提倡成長遠比成功重要,一個懂得讓自己如何成長的人,才會有持久的競爭力。灼見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