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人生走向是不同的,有人從低矮處一路向上狂奔,而還有些人則始終在底層徘徊,甚至在不斷地向下走。
走下坡路的人生無非三種情況:一是,突逢意外,不幸遭遇飛來橫禍;二是,欲望較小,對物質和功名沒太大的興趣,知足常樂;三是,不夠優秀,也不努力,整個人頹廢得很。
第三種情況用時下一個熱門詞來形容,那就是「廢材」,很多人經常會以此來自我調侃。
實際上,很多的玩笑裡往往都有認真的成分。一個人說自己是廢材有時不僅僅是自黑,更可能是一種無奈。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看看一個人淪為廢材的幾個常有表現。
一個人慢慢淪為廢材的第一個跡象,就是不願意學習,拒絕成長。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人生在不斷地走下坡路,最本質的原因還是能力不行,自身不夠優秀,這不會做,那做不好,這才導致他被別人甩在身後。
而一個人能力不行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不願意學習,沒有主動成長的意願。
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說過這麼一番話:
我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過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奮的,但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夜裡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
對比,我是很認同的。
一個人想要過得越來越好,保持學習和成長是最為必要的,這是一輩子的課題。
因為這世界的變化和發展實在太快了,很多人奔跑的速度又很快,所以你如果不給自己充電,一味啃老本的話,那麼光靠現有的知識、視野、思維,往往是幹不過別人的,也是走不遠的。
這世界不屬於聰明人,而是屬於那些不斷成長的人,一個人只要保持學習,就永遠不會淪為廢材。
反之亦然!
一個人慢慢淪為廢材的第二個跡象,就是沒有執行力,做事習慣拖延,總是猶豫不決,三分鐘熱度。
再好看的建築,在圖紙上設計出來永遠都只是開始,真正想要這個建築立於天地之間,還得一磚一瓦地建。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在腦子中想想,嘴上說說就可以實現的,都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去落實、行動起來。
實際上,很多人是有能力和機會做出一番事業的,也有詳細的規劃和清晰的思路,但無奈總是一直拖著,遲遲不去行動,執行力太差,做事情總是瞻前顧後,最終導致一事無成。
沒有執行力,再好的計劃也都只是水中月、鏡中花。
在《拒絕平庸》裡有這麼一句話: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嫉妒別人的成功,正是因為知道自己可以做成一件事卻又不願意去做,然後對自己的懶惰和無能產生憤怒,只能靠嫉妒和詆毀來平衡。
這番話說的太對了,很多人確實是這樣,一邊為自己的懶惰憤怒,一邊又在墮落的漩渦中繼續沉淪。
行動才能塑造新生,如果總是懶於改變和行動的話,就只會越來越差,難以打破僵局。
一個人慢慢淪為廢材的第三個跡象,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習慣性否定自己,給自己設限。
美國一位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從學校裡隨機挑選出一批學生,然後告訴學校裡的老師們,這些學生都是難得的人才,將來必有大作為。
這位心理學家要求老師們保守這個秘密,以免影響的正確性。
有意思的是,八個月以後,心理學家對這些學生進行複試,發現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每個人的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並且整個人較之前也變得開朗、自信了很多。
是這位心理學家慧眼識珠,真的很會識人嗎?
不是的,這其實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
學校的老師們認為這位心理學家是權威,自然是不會錯的。為此,他們對這些被選中的學生開始另眼相看,抱有更高的期望,而這種情緒和態度,在日常的教學中會有意無意地傳遞給這些學生。
眾所周知,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越是被老師欣賞、鼓勵、讚許的學生,往往越是自信、越有求知慾,成績也越好。
人就是這樣,很多時候,越是自信,越是受到積極的暗示,就越容易爆發出驚人的能量,表現地越優秀。
而很多人之所以平庸,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習慣自我設限,認為自己這做不好,那不適合做,以至於什麼都不敢嘗試。
不嘗試、不行動、不折騰,自然就不會有轉機。
實際上,只要你有明確的目標,敢於追求,肯付諸實際的行動,那麼人生往往真的是有無限可能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
千萬別做一個廢材!
我們來這個世界走一遭是不容易的,所以想做什麼就去做,想去哪裡就勇敢地出發,別給自己設限,請相信努力和行動是有意義的。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