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模的現實意義

2021-02-24 BIM驛站

2014年開始接觸BIM技術在建築項目設計過程中的應用,關於BIM技術的概念、理念、觀點、應用層出不窮,一時間鋪天蓋地,這其中有多少是混淆視聽,有多少是譁眾取寵,有多少是金玉其外,不敢妄議,今天說說我對「翻模」的理解。

「翻模」,顧名思義,在業已完成的設計成果基礎上,翻轉為三維模型,這是最初的概念,從有其概念以來,一直被詬病為「偽BIM」,被為BIM技術應用和發展奔走的「正統」所鄙視,現在看來,這樣的理解畢竟狹義了,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恐怕「翻模」就是我們在建築領域起萬丈高樓的平地了。

其一,「翻模」應用到了協同技術

「翻模」不是單純的單專業、單系統將二維圖紙翻轉為三維模型,還是要在業已建立的協同機制上翻轉,這就是BIM設計技術中一個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應用點,原因就在於BIM技術下的協同機制是強制性的,同一項目的各個參與角色必須在共享平臺的協同環境中工作,雖然他並不能識別你是在設計還是在照貓畫虎。因此一個項目的完整「翻模」過程就是一個全專業的協同虛擬建造過程,既是「建造」,就涉及到建造過程中各專業的先來後到關係,涉及到建造過程中誰依附誰的關係,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甩牆式」互提中間資料過程,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繫的協同整體,這在我們二維設計過程中靠「責任心」、「經驗」、「工作態度」等太多不可度量的因素控制,可想而知,務虛的控制手段能得到什麼樣的控制結果,歷年來我們工程項目中現場發生的扯皮、打架、專業間套圖不準何其之多。也因此,如果我們目前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尚不具備全面應用協同技術正向設計的話,在施工圖交付之後,全面開工之前,一次高質量的、按協同機制進行的「翻模」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其二,「翻模」離不開參數化


都知道,我們的二維設計圖紙靠的是圖線、符號、文字等所謂的工程師語言傳達設計意圖,這其中能包含多少信息,而且同一信息的多處引用,靠什麼機制保證準確度呢,還是前面提到的責任心、經驗和工作態度,或者加上我們的設校審機制,如果我記得沒錯,在每個項目的施工交底會上必有一類問題:「××數量(也可以是參數、尺寸)以哪張圖紙為準」,這是什麼問題,不就是同一信息(或者參數)多處引用不一致的問題嗎?「翻模」能規避這一類問題(當然,真正的正向BIM設計也能),因為「翻模」離不開參數化,因為「翻模」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各類族參數,這包括各類構件族、系統族,不僅它們的幾何參數、性能參數要定義,命名、編號等各類需要在成果中多處引用的參數都要定義,而且是唯一的,不大可能在平面圖中有「C1」這樣一個編號的窗戶,而在生成的門窗表中找不到。這就是參數化的巨大好處,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磨「參數」這樣的刀,砍起柴來,嗖嗖的!有興趣的同事,可以去平臺上下載「西山小學」的模型,瀏覽一下其中巨量的參數信息。

其三,「翻模」給了我們寶貴的近戰機會

這個不需要多說,「BIM」技術無論有什麼樣的非議,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為所有在這個行業裡混飯吃的人的公認,早晚有一天需要真刀真槍地近身搏擊,不練可以嗎?

為了推廣應用BIM技術,絞盡了腦汁,想盡了辦法,一點小感想,供大家參考!

相關焦點

  • 關於BIM 翻模和價值方向
    現在軟體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了,我們剛剛學會了BIM建模,翻模軟體就強勢殺到,結構基礎,柱,梁;建築牆,門窗;噴淋,暖通,給排水的管道翻模準確度幾乎百分之百
  • 翻模不丟人
    現在圈子裡有個現象,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做翻模工作的,好像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在正向設計成熟之前,翻模是當前階段BIM應用繞不開的一項工作,二維施工圖經過人工翻模轉化成三維模型,這是一項非常基礎又重要的工作,沒有三維模型作為基礎,講其它方面的應用都是白扯,基礎模型的準確度和精確度直接決定後續應用能否成功。
  • 信念的意義
    缺乏信念的聰明頭腦,就像沒有眼睛的漂亮面孔。   ——拉比 沙洛姆.科恩(ShalomCohen)所有的事實都經歷了兩次被創造的過程:一次是在你的腦子裡,一次是在現實之中。如果你向著自己會成功,你就真的能成功。
  • 《工作的意義》-工作成為謀私工具(上)
    人類心靈的罪欲轄制了現實世界的結構,終致分崩離析。我們的驕傲和對個人意義的追尋必然引致爭競、分裂與衝突。因此,自傲是無法使人們彼此相愛的。這或者導致個人崇拜,或者導致群體崇拜。我們迫切渴望的兩者——榮耀和關係——只能在上帝那裡和平共存。巴別塔事件充分說明,若不超越自我、紮根於上帝,任何集體行為——無論社會、組織還是運動——都無法成功。其他任何造神的努力註定要以失望告終。
  • 「信念」到底有沒有什麼意義?
    [動畫表情]在坐的各位,其中對於個人「信念」到底有沒有什麼意義並不十分清楚,就像「信念」這個字眼,大家都常用,可是不一定所有人都清楚了解它的真正含義
  • 賦予意義20200920給未來的自己
    今天在寫周記發現,9月15號那天同事的一個說服技巧,不僅可以用來說服別人,也可以用於自己說服自己,即賦予意義。(詳情請看——你想成長嗎?
  • 這,就是現實
    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人心,別把真情忽略,別把品行損壞,邪不勝正,惡不敵善,再現實再殘酷的世道,也要把良心排在第一,畢竟,人品比錢值錢,善良比金珍貴!
  • 如果不能改變世界,我們的存在有何意義?
    如果不能改變這一切,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今天的文章,麥格拉思一開始就拋出了四個關鍵問題,並在全文加以探討。關於意義的問題,你能否發現「意義的驚現」?關於生命意義的理論,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最近提出了一種很有價值的分析。他指出,要找到人生真正的意義,我們必須首先來面對並探討一些主題。
  • 「潛在能力」要變為現實能力,就必須通過「努力」
    但是個人也好,團隊也好,「潛在能力」要變為現實能力,要產生結果,就必須通過「努力」。持續不斷地、孜孜不倦地「努力」,就能發揮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能力」的相當部分是「努力」的產物。付出努力,得到成果,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得到驚人的、不同凡響的成果,這就是稻盛先生和所有成功者共同的經驗。
  • 工作的本質和意義
    呼召,帶著召喚的意思,包含了「上帝安排的」這一宗教意義上最初的本意。基於此,這便是工作職業的本質來源。最早的時候,工作分為兩種類型:神聖的和世俗的。神聖的工作,專指神職人員的工作。世俗的工作,也就是指所有其他的工作。直到宗教改革家馬丁 • 路德和約翰 • 加爾文,反對這樣「聖俗二分法」的職業觀。
  • 逃避現實者的9個特徵~
    在這篇文章中,將向你揭示作為逃避現實者的9個徵兆。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有沒有中槍,那就趕緊看看下面這9條徵兆吧。1.You daydream (a lot).經常做白日夢。如果你經常做白日夢,那你可能就是個逃避現實者。
  • 意義賦能
    再往深一層看,它就是「意義賦能」。意義是什麼?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馬克思·韋伯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意義是人的剛需,我們活著的目的就是要找一個更大的東西與我們在一起,這也是人類最本能的需求。一般我們每個人的肉身最多2米,最重200斤,最久活100歲。就這麼渺小、這麼短暫,這麼可憐。但是我們不願意,我們要與更大的東西連接在一起,這就是意義。
  • 強調世俗意義的成功有什麼不對?
    通過努力奮鬥獲得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在過去是一種主流的價值觀,但是時代的演變,變為成功的一種。如果你是一個新教徒式的工作狂,希望通過奮鬥改變人生,獲得更好的生活,在過去你可能獲得全部的認同,但是在現代,讓人困惑的,你會聽到很多反對的意見。賺錢了又如何,成功了又如何?事業成功了就成功了嗎?社會地位有意義嗎?你的內心豐富嗎?你有生活質量嗎?你有自己的時間嗎?
  • 太宰治很現實的名言,卻揭露了社會殘酷和醜陋一面,一針見血!
    比如說工作上的競爭,業績不行的都要被炒魷魚,這是最直接最現實的。哪怕你家裡需要急用錢,有人躺在病床上,也沒有人同情你,業績不好也留著你。比如說天價房子,是很多人的壓力主要原因,很多人半輩子時間都要花在上班,人活著意義何在?難道不感到殘酷嗎?還有結婚,沒有錢、沒有房子、就很難結婚,對於那些三四十歲還沒有討老婆的男人而言,這個社會不殘酷嗎?
  • 產品設計的預期與現實
    本期文章思維導圖,點擊查看大圖,長按可保存產品設計的預期與現實因為它對於他來說,國璽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他能夾碎核桃。那麼,用戶為什麼會偏離我們對產品的預期呢?其實是對用戶來說,只要能達到目的,其中的方法,過程,用戶並不太關心。
  • 面試中的「現實扭曲力場」
    「現實扭曲力場」這個詞隨著賈伯斯的成功而被很多人追捧。可能已經被一些機構作為課程了吧,最近兩年經常會遇到使用這種能力的面試者。
  • 追求意義,拒絕苟且
    法則七蘇格拉底的選擇:追求意義,拒絕苟且。
  • 為事情賦予意義
    剛才終於提交了投資機會分析作業,完成這份作業有個重要心得:為正在做的事情賦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