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開始接觸BIM技術在建築項目設計過程中的應用,關於BIM技術的概念、理念、觀點、應用層出不窮,一時間鋪天蓋地,這其中有多少是混淆視聽,有多少是譁眾取寵,有多少是金玉其外,不敢妄議,今天說說我對「翻模」的理解。
「翻模」,顧名思義,在業已完成的設計成果基礎上,翻轉為三維模型,這是最初的概念,從有其概念以來,一直被詬病為「偽BIM」,被為BIM技術應用和發展奔走的「正統」所鄙視,現在看來,這樣的理解畢竟狹義了,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恐怕「翻模」就是我們在建築領域起萬丈高樓的平地了。
其一,「翻模」應用到了協同技術
「翻模」不是單純的單專業、單系統將二維圖紙翻轉為三維模型,還是要在業已建立的協同機制上翻轉,這就是BIM設計技術中一個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應用點,原因就在於BIM技術下的協同機制是強制性的,同一項目的各個參與角色必須在共享平臺的協同環境中工作,雖然他並不能識別你是在設計還是在照貓畫虎。因此一個項目的完整「翻模」過程就是一個全專業的協同虛擬建造過程,既是「建造」,就涉及到建造過程中各專業的先來後到關係,涉及到建造過程中誰依附誰的關係,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甩牆式」互提中間資料過程,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繫的協同整體,這在我們二維設計過程中靠「責任心」、「經驗」、「工作態度」等太多不可度量的因素控制,可想而知,務虛的控制手段能得到什麼樣的控制結果,歷年來我們工程項目中現場發生的扯皮、打架、專業間套圖不準何其之多。也因此,如果我們目前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尚不具備全面應用協同技術正向設計的話,在施工圖交付之後,全面開工之前,一次高質量的、按協同機制進行的「翻模」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其二,「翻模」離不開參數化
都知道,我們的二維設計圖紙靠的是圖線、符號、文字等所謂的工程師語言傳達設計意圖,這其中能包含多少信息,而且同一信息的多處引用,靠什麼機制保證準確度呢,還是前面提到的責任心、經驗和工作態度,或者加上我們的設校審機制,如果我記得沒錯,在每個項目的施工交底會上必有一類問題:「××數量(也可以是參數、尺寸)以哪張圖紙為準」,這是什麼問題,不就是同一信息(或者參數)多處引用不一致的問題嗎?「翻模」能規避這一類問題(當然,真正的正向BIM設計也能),因為「翻模」離不開參數化,因為「翻模」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各類族參數,這包括各類構件族、系統族,不僅它們的幾何參數、性能參數要定義,命名、編號等各類需要在成果中多處引用的參數都要定義,而且是唯一的,不大可能在平面圖中有「C1」這樣一個編號的窗戶,而在生成的門窗表中找不到。這就是參數化的巨大好處,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磨「參數」這樣的刀,砍起柴來,嗖嗖的!有興趣的同事,可以去平臺上下載「西山小學」的模型,瀏覽一下其中巨量的參數信息。
其三,「翻模」給了我們寶貴的近戰機會
這個不需要多說,「BIM」技術無論有什麼樣的非議,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為所有在這個行業裡混飯吃的人的公認,早晚有一天需要真刀真槍地近身搏擊,不練可以嗎?
為了推廣應用BIM技術,絞盡了腦汁,想盡了辦法,一點小感想,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