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黃章晉在知乎上的寫作課,學到很多。
黃章晉從時代的角度談對成功的理解變遷,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通過努力奮鬥獲得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在過去是一種主流的價值觀,但是時代的演變,變為成功的一種。如果你是一個新教徒式的工作狂,希望通過奮鬥改變人生,獲得更好的生活,在過去你可能獲得全部的認同,但是在現代,讓人困惑的,你會聽到很多反對的意見。
賺錢了又如何,成功了又如何?事業成功了就成功了嗎?社會地位有意義嗎?你的內心豐富嗎?你有生活質量嗎?你有自己的時間嗎?
先是卡耐基的人際經營理論,認為要經營人際關係就可以成功,然後是積極心理學,正念、冥想,要通過自我接納改善生命體驗,然後是佛系,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日本,也有一個群體,不承擔任何社會責任,不結婚不工作,沒有人際關係,這個群體也能得到相當多的認同。
作為一個只認同自律改變人生,承擔責任是第一要義的人,放縱和隨性從來不在我的清單,每次遇到全民的價值觀傾斜,我也有點困惑。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質疑世俗上的成功?
質疑「付出就有收穫」,質疑努力,質疑能者多勞,質疑自律,質疑勤奮。
黃章晉的解釋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而人需要一個理由和現實和解,獲得自我的接納,對於成功多元的解釋是最好的和解方式。
比如我是一個誇張的胖子,但是我沒有成功的減肥,那我就接受我是一個沒有意志力的胖子嗎?
這種真相太過於殘忍,幾乎毀掉我們所有的幸福,所以我們需要演化出另外一套哲學,比如自我悅納,追求心靈寧靜,詩和遠方,積極心理學。
從卡耐基的人際關係理論到現代社會對成功多元的理解,逐步演化出「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佛系」等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經過包裝,其實都隱含一種「你不需要付出那麼多努力,也可以獲得另一種成功」的觀點,治癒了千百萬不願意付出還希望獲得自我認可和自我接納的年輕人。
但是成功其實沒有輕鬆的方法。願意付出的,努力的,保持學習和進步的人,獲得更多的收穫,這是世界保持進步的原因,所以要想獲得成功,只有一種方法,就是努力、勤奮,付出多,敏感,學習,保持熱情。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如果你是一個勤奮的年輕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你懷揣和清教徒探索新大陸一樣的信念,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價值觀。我在年輕 20 多歲的時候,正是因為這個信念一直走到今天。你應該多看連嶽,看村上春樹,看稻森和夫、看《少有人走的路》,看富蘭克林的自傳,看山姆·沃爾頓,這樣你就能堅信自己的信念。
推薦閱讀:
過去的20年,你的收入有沒有增加146倍?
努力工作不是 996,而是比別人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