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心理效應—改宗效應

2021-02-23 機車雲關愛

周更雲心理效應,用一個個心理學效應擴展你的思維,糾正你的認知。

今日更新的心理學效應—改宗效應:

想討人喜歡?那就反駁他吧

      你有時候會不會因為怕得罪人,從而違背自己內心的觀點去附和別人的意見?你有時候會不會因為想討上司的喜歡,從而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只是一味點頭?

       這些看似聰明的做法,其實不一定就能幫你在人際交往中增加分數。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西格爾通過研究發現,當一個觀點對某人來說十分重要的時候,如果他能用這個觀點使得一個「反對者」改變其原有意見而和他的觀點一致,那麼他更傾向於喜歡那個「反對者」,而不是一個從始至終的同意者。簡而言之,人們喜愛那些在自己的影響下改變觀點的人,甚於喜愛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觀點的人。顯然,人們通過和某人辯論、使某人改變觀點,而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和有成就的。這一發現被稱為「改宗效應」。

       「改宗效應」出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西格爾的一個著名心理學實驗。在研究報告中,他招募了三組志願者,他們都是某些理論的鑑定支持者。同時又安排了三組「偽被試者"作為傾聽者。接著,他要求三組志願者向三組傾聽者陳述他們各自信奉的理論,同時,按照他的要求:

       A組志願者在陳述過程中,傾聽者必須完全表示認同。B組志願者在陳述過程中,傾聽者必須全程反駁所有觀點。C組志願者在陳述過程中,傾聽者首先提出反駁,但是最終必須被志願者說服。

        最後,西格爾統計了三組志願者對傾聽者人格特徵評價,結果顯示,B組的評價最為負面,而平均正面評價最高的居然不是A組,而是C組。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西格爾的理論:當一個觀點對某人來說十分重要的時候,如果他能用這個觀點使得一個反對者改變其原有意見而和他的觀點一致,那麼,他更傾向於喜歡那個反對者,而不是一個自始而終的同意者。

       那些沒有是非觀念的「好好先生」之所以會被人瞧不起,是因為他們不能給別人一種挑戰後的成就感;而不少敢于堅持自己觀點,有獨立想法的人,最終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以及由衷的喜愛。

       

策劃:楊昊明

審核:雷明慧

掃一掃關注「機車雲關愛」,及時獲取更多科普知識和工作動態。

相關焦點

  • 心理學 | 那些超哇塞的實用效應
    那就來了解三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效應吧!希望能幫助迷途羔羊們找到出路!改宗效應(Conversion Effect):不做隨波逐流的魚!你是否為了不得罪人而違背自己內心的想法,選擇從眾附和他人?其實有時候勇敢SAY NO會對你更有益處!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畢業6年之後,28歲的小灰還在第一線做著增刪改查的工作,儘管他對現狀很不滿意,找機會到處面試,但總是面試不通過。28歲的技術專家大黃,早已經財務自由,決定從此享受退休的生活。什麼是馬太效應古人云:失敗是成功之母。然而現實是打臉的,只有成功才是「更大的成功」之母。整個世界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賽場,一旦競爭者在初期獲得一點點優勢,在後來的競爭過程中,這種優勢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導致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的差距大得難以想像,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
  •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 也叫「第一印象」效應。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
  • 思維工具之【框架效應】
    2、溝通中,如何通過「框架效應」來有效的說服對方呢?3、如何運用「框架效應」,來贏得面試?4、如何運用「框架效應」,避免在投資中踏雷?5、如何運用「框架效應」,在直播賣貨中賺得盆滿缽滿?6、如何運用「框架效應」在社群交往中如魚得水?
  • 「對比效應」
    最近看完一本書,名字叫做《理性的非理性:人人都需要的十堂營銷心理課》,書裡講了十個常見的心理陷阱,我覺得很有意思,正好自己準備開始寫讀書筆記啦,
  •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錨定效應
    這一效應是實驗心理學中最可靠也最穩健的結果及估測結果,和人們思考的結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錨一樣。你在考量買房要花多少錢,是也會受到錨定的影響,同樣的房子如果市場價格高,它就顯得比市場價格低時更有價值,即使你決心抵制也沒有用,一旦你考要考慮某個數字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錨定效應。
  • 周末心理學: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搭便車效應
    搭便車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有著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儘量消除這種效應的心理預期,自己作出應有的努力,進而完成任務。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嘗試下面的解決辦法。1.縮小利益群體的規模心理學研究表明,假如合作小組的規模較小,因為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他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較小,所以就使得「搭便車效應」明顯減弱。
  • 「責任分散效應」
    在群體中,人們普遍存在著著一種「責任分散」心理,(也叫「旁觀者效應」)即隨著責任人數量的增多,責任人的責任感就會相對降低,因為他們會覺得,反正也不是自己一個人承擔,自己完全沒有必要幹得那麼起勁。於是在相互推諉之下,誰都不努力,結果嚴重影響辦事的效率。甚至因為缺乏責任感,還可能導致悲慘事情的發生。
  • 講講什麼是鄰避效應
    鄰避效應(Not-In-My-Back-Yard,音譯為「鄰避」,意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
  • 「暈輪效應」對審計的影響及對策
    來源於網絡,版權歸羅威,僅用於學習與交流「暈輪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指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
  • 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 | 知識
    這種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討厭的人或事是醜惡的,並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醜化的心理傾向,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泥潭。投射效應心理學案例分析舉例一:古代一位喜歡吃芹菜的人,總以為別人也像他一樣喜歡吃芹菜。
  • 什麼是從眾效應、羊群效應、盲從……我不想盲從,你又會嗎?
    今天再次想起這個小故事,是它還有一個從眾效應。從眾效應也稱羊群效應,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頭羊往哪走,後面的羊也跟著往哪走。在這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面的羊,仍然會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儘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典型的從眾效應。
  • 光環效應: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
    這種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附加給對方的現象,即「投射傾向」。人際知覺的投射傾向表明,人對他人的知覺包含著自己的東西,人在反映別人的時候常常也在反映著自己,而這種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覺的。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製造出光環效應,出現各種偏見。
  • 投射作用丨心理學效應解讀
    投射效應  所謂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
  • 心理學效應解讀,投射作用
    所謂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
  • 什麼是羊群效應?丨HR,漲姿勢!
    今日知識點羊群效應理論(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也稱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從眾心理。什麼是羊群效應「羊群效應」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
  • 什麼是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