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更雲心理效應,用一個個心理學效應擴展你的思維,糾正你的認知。
今日更新的心理學效應—改宗效應:
想討人喜歡?那就反駁他吧
你有時候會不會因為怕得罪人,從而違背自己內心的觀點去附和別人的意見?你有時候會不會因為想討上司的喜歡,從而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只是一味點頭?
這些看似聰明的做法,其實不一定就能幫你在人際交往中增加分數。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西格爾通過研究發現,當一個觀點對某人來說十分重要的時候,如果他能用這個觀點使得一個「反對者」改變其原有意見而和他的觀點一致,那麼他更傾向於喜歡那個「反對者」,而不是一個從始至終的同意者。簡而言之,人們喜愛那些在自己的影響下改變觀點的人,甚於喜愛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觀點的人。顯然,人們通過和某人辯論、使某人改變觀點,而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和有成就的。這一發現被稱為「改宗效應」。
「改宗效應」出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西格爾的一個著名心理學實驗。在研究報告中,他招募了三組志願者,他們都是某些理論的鑑定支持者。同時又安排了三組「偽被試者"作為傾聽者。接著,他要求三組志願者向三組傾聽者陳述他們各自信奉的理論,同時,按照他的要求:
A組志願者在陳述過程中,傾聽者必須完全表示認同。B組志願者在陳述過程中,傾聽者必須全程反駁所有觀點。C組志願者在陳述過程中,傾聽者首先提出反駁,但是最終必須被志願者說服。
最後,西格爾統計了三組志願者對傾聽者人格特徵評價,結果顯示,B組的評價最為負面,而平均正面評價最高的居然不是A組,而是C組。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西格爾的理論:當一個觀點對某人來說十分重要的時候,如果他能用這個觀點使得一個反對者改變其原有意見而和他的觀點一致,那麼,他更傾向於喜歡那個反對者,而不是一個自始而終的同意者。
那些沒有是非觀念的「好好先生」之所以會被人瞧不起,是因為他們不能給別人一種挑戰後的成就感;而不少敢于堅持自己觀點,有獨立想法的人,最終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以及由衷的喜愛。
策劃:楊昊明
審核:雷明慧
掃一掃關注「機車雲關愛」,及時獲取更多科普知識和工作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