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種稱為積極期望的態度是贏家的態度。事前就期待你一定會贏,而且堅守這種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滿自信的期待。即使你期待時所把持的資料是不正確的,你仍然會得到你所期望的結果。在我們生活中,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老闆對我們的期望,我們對別人的期望,特別是對兒女、對配偶、對同事、部屬的期望,以及我們對自己的期望,都是對我們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響的期望,假如你對自己有極高且積極的期望,每天早上對自己說:「我相信今天一定會有一些很棒的事情發生」。這個練習就會改變你的整個態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滿了自信與期望。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當我們懷著對某件事情非常強烈期望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由來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賽普勒斯國王。這個國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獨居。他善於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羅狄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就使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皮格馬利翁遂稱她為伽拉忒亞,並娶她為妻。後人就把由期望而產生實際效果的現象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這個神話的基礎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Rosenthal)和雅格布森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在經過抽樣後,他們向學校提供了一些學生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這種現象說明教師的期待不同,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兒童受到的影響也不同。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這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地方。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年齡小,心理幼稚,他們最強烈的需求和最本質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的稱讚,尤其是來自父母的鼓勵。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代很少被稱讚,就會直接影響到他的發展,甚至導致他一生的個性缺陷。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啟示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校教育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受老師喜愛或關注的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進步,而受老師漠視甚至是歧視的學生就有可能從此一蹶不振。一些優秀的老師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期待效應來幫助後進學生。在企業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激發員工的鬥志,從而創造出驚人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