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效應

2021-02-27 EIDC 情感智能發展中心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種稱為積極期望的態度是贏家的態度。事前就期待你一定會贏,而且堅守這種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滿自信的期待。即使你期待時所把持的資料是不正確的,你仍然會得到你所期望的結果。在我們生活中,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老闆對我們的期望,我們對別人的期望,特別是對兒女、對配偶、對同事、部屬的期望,以及我們對自己的期望,都是對我們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響的期望,假如你對自己有極高且積極的期望,每天早上對自己說:「我相信今天一定會有一些很棒的事情發生」。這個練習就會改變你的整個態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滿了自信與期望。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當我們懷著對某件事情非常強烈期望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由來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賽普勒斯國王。這個國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獨居。他善於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羅狄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就使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皮格馬利翁遂稱她為伽拉忒亞,並娶她為妻。後人就把由期望而產生實際效果的現象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這個神話的基礎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Rosenthal)和雅格布森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在經過抽樣後,他們向學校提供了一些學生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這種現象說明教師的期待不同,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兒童受到的影響也不同。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這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地方。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年齡小,心理幼稚,他們最強烈的需求和最本質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的稱讚,尤其是來自父母的鼓勵。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代很少被稱讚,就會直接影響到他的發展,甚至導致他一生的個性缺陷。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啟示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校教育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受老師喜愛或關注的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進步,而受老師漠視甚至是歧視的學生就有可能從此一蹶不振。一些優秀的老師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期待效應來幫助後進學生。在企業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激發員工的鬥志,從而創造出驚人的效益。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無論是育兒還是工作生活,你都必須要懂得「比馬龍效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啟示:「皮格馬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
  •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 也叫「第一印象」效應。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
  • 「對比效應」
    對比效應圖源網絡「對比效應」的存在說明消費者的決策和選擇並不是如傳統經濟學原理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客觀地根據各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屬性進行獨立的判斷,而是經常受到決策情境的影響。思考下面這個問題:如何讓滯銷品變得暢銷?
  • 雲心理效應—改宗效應
    周更雲心理效應,用一個個心理學效應擴展你的思維,糾正你的認知。今日更新的心理學效應—改宗效應:想討人喜歡?
  • 錨定效應
    這一效應是實驗心理學中最可靠也最穩健的結果及估測結果,和人們思考的結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錨一樣。你在考量買房要花多少錢,是也會受到錨定的影響,同樣的房子如果市場價格高,它就顯得比市場價格低時更有價值,即使你決心抵制也沒有用,一旦你考要考慮某個數字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錨定效應。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觀察到這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提出了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這一概念。為什麼叫馬太效應呢?因為這個名字源自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後來,「馬太效應」這個詞成為了社會學、經濟學領域的常用術語。這個理論在現實世界當中,也得到了廣泛的印證。無論個人、企業還是國家的發展,都或多或少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優勝者不斷獲得新的優勢,越來越強大,而失敗者不斷遭遇新的失敗,狀況越來越糟糕。
  • 框架效應
    你好呀,這裡是《100個有用的概念》專題,今天我們要打磨第7個概念——框架效應。
  • 周末心理學: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通道是什麼效應???
    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一個點是「通道效應」。當你在製作濃縮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此種情況,設置的參數都是對的,可是做出來的濃縮卻奇怪的很,尖酸,沒有醇厚度,粉餅上還有小洞,像被竹籤插過一樣,這是怎麼形成的?最近經常有聽到這個詞彙,那麼什麼叫通道效應呢?
  • 思維工具之【框架效應】
    今天我們來學習「框架效應」,"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一起開學吧
  • 淺談「對比效應」
    最近在讀《社會性動物》,裡面提到了不少效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比效應。「在人們看來,好壞的變化不過是與類似的東西對比所形成的。
  • 心理學 | 那些超哇塞的實用效應
    那就來了解三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效應吧!希望能幫助迷途羔羊們找到出路!改宗效應(Conversion Effect):不做隨波逐流的魚!你是否為了不得罪人而違背自己內心的想法,選擇從眾附和他人?其實有時候勇敢SAY NO會對你更有益處!
  • 搭便車效應
    搭便車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有著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儘量消除這種效應的心理預期,自己作出應有的努力,進而完成任務。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嘗試下面的解決辦法。1.縮小利益群體的規模心理學研究表明,假如合作小組的規模較小,因為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他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較小,所以就使得「搭便車效應」明顯減弱。
  • 講講什麼是鄰避效應
    鄰避效應(Not-In-My-Back-Yard,音譯為「鄰避」,意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
  • 「暈輪效應」對審計的影響及對策
    來源於網絡,版權歸羅威,僅用於學習與交流「暈輪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指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
  • 關於「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心理學上把這種對同一事物或問題的不一樣的描述會導致不一樣結果的現象稱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他把這種現象稱為框架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人描述同樣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同的表達方式會給傾聽者不一樣的感覺,從而使傾聽者出現倆種截然相反的決策。為什麼叫做「框架效應」呢?為什麼不取個其它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