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感言|採訪、編輯與人生

2021-02-28 西雙版納報

記者節感言|採訪、編輯與人生

□ 馬萱

一直認為,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會對人的性格、處事態度,甚至對人的一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有一段時間,因工作關係,與幾位「警花」有了工作上的交往,從她們身上,更驗證了這一觀點。警察這個職業,面向黑暗,心生光明,警花們雖是外表陰柔的女性,但說話做事自帶一股英姿颯爽的風度,個個像走路帶風的「大俠」。我想,這是常年鍛鍊、習武,與各種案件打交道薰陶出來的陽剛氣質。

拿我來說,當初從學校畢業,擺在面前的道路不只一條,但因為有想要開眼看世界、多接觸社會的想法,直覺進入新聞行業,當個新聞記者去採訪各行各業,這不是一個最好的入世之路嗎?真正進入這一行,果真結識了不少各行各業的人們,更幸運的是認識了一批優秀的新聞人,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僅是採訪、寫作等專業知識,更學到許多為人處世的規矩與豁達。凡新聞做得好的前輩們,首先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能立刻與人交談、有一種能迅速融入陌生環境的本領,有種「自來熟」的風度。無論是田間耕作的農民,還是管理部門的負責人,記者總能找到共同的話題,迅速找到切入點,通過聊天獲得線索,通過採訪挖掘事實的真相,再通過案頭工作把素材加工成一篇像樣的文章。新聞記者真是一個很接地氣、既走出書齋又與現實生活接軌的職業。

在報社的第一個十年,我成了一名記者,因工作關係,到過全州大部分鄉鎮,結識了各行各業的人們。他們中有的是某一方面的專家,但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從他們身上,我更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性,無論何種職業,只要把手上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好,在各自領域起好各自作用,同樣能活出精彩。

在西雙版納做新聞工作,必不可少地要接觸到民族文化。這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園,叢山密林之間世代生活著當地少數民族,他們所創造的獨特民族文化是這一地區最靚麗的風景。外界看邊疆少數民族往往帶有一種獵奇的眼光,而當你走近、了解,甚至去與他們短暫生活在一起,深入了解之後,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是一群快樂的人。對生活要求很簡單,在節日的廣場上歡歌起舞、飲酒宴客、縱情歡樂。我對此深感興趣,寫了一些這方面的稿件。從文化的角度去感知一個地區,去接近一群人,最能獲得他們的認同感。

在報社的第二個十年,我開始接觸報紙編輯工作。編輯是「為他人做嫁衣」的人,沒點奉獻精神是不行的,記者在前面衝鋒陷陣,編輯坐陣後方,一條稿件怎麼寫、怎麼編排,鍛鍊的是全局意識,講究的是團結協作。字斟句酌、咬文嚼字是家常便飯,一張張報紙與讀者見面,但編輯的心始終是懸著的,只因報紙是白紙黑字的證據,錯一個字都是板上釘釘的事,再也無法更改。老前輩教育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出報次日上午如果沒有接到糾錯電話就代表平安無事,懸著的心稍稍可以放下,然後對下一期的版面更加仔細地研讀清樣。編輯工作鍛鍊出一顆敬業負責的心。

近年來,受新興媒體衝擊,傳統媒體式微。編輯,由曾經受人尊敬的賓師之位,跌落成為普通職業者,這大概是這個時代的編輯不得不面對的囧境。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除了版面,我們包攬了許多過去份外的事,比如通聯工作,編輯也組建微信群,直接與通訊員聯繫投稿事宜。除了改稿,組版、製圖等也在職責範圍內了。這是形勢使然,我們不抱怨。

某天,讀到這樣一句話:「當手機閱讀、網絡閱讀席捲越來越多的讀者和市場時,編輯該清楚,這是一場介質的革命,而非內容的死去。」當前,媒體融合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全面把握媒體融合的趨勢和規律,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是我們基層媒體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面對挑戰,新聞從業者更催生出一股迎難而上的勇氣,順應形勢,守正創新,去完成時代交給的命題。

相關焦點

  • 記者編輯工資有多少?美國中國記者工資比較和中國各地記者工資水平
    當然,很多其他行業(例如金融,法律和醫學)的職員收入,要遠遠比記者工資和編輯薪水更好。    但是,印刷媒體,網絡或廣播電視新聞工作可以讓記者和編輯體面地生活。當然這將取決於你在什麼媒體市場,您的具體工作和你的經驗。    註:在此討論其他複雜因素是經濟風暴擊中的新聞業務。 許多報紙都財政困難,並已被迫裁員記者,所以至少在未來幾年,記者工資有可能停滯不前甚至下降。
  • 採訪技巧談 如何準備,如何提問?
    在現場直播的採訪中有時會遇到一些記者提出的問題令人大跌眼鏡,究其一個重要原因是記者沒有對問題有充分的準備、精心的思考和對新聞價值準確的判斷。提問題是一門學問,但僅僅會提問還不夠,記者的傾聽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採訪的成敗。前期準備和認真思考想在現場提的問題,是記者否能夠抓住採訪對象的最關鍵信息。
  • 17173招募DNF專區兼職編輯及格鬥大賽戰地記者
  • ※人物採訪時問什麼問題好
  • 【新聞學堂】新聞採編技巧之人物採訪
    1、靜:注意聆聽與時時觀察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在採訪當中必須要學會聆聽。這是對被採訪者最起碼的尊重。其次在聆聽的過程中你的心會迅速地平靜下來,這樣會更便於集中精力處理和引導採訪的整個進程。此外也更易把握住在採訪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的新的新聞亮點。
  • 幹了12年記者,工資還不如保安高,文科生真沒「錢途」?!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很多時候,記者都被人認為是一種偉大且崇高的職業,很多新聞系畢業的學生,都對記者這一行充滿了濃濃的興趣。可是如果把記者的真實工資告訴大家,也許大家會馬上對這個職業喪失興趣。工資低得快養活不了自己山東泰安一位記者說,我是90年出生,電視臺記者,後期編輯,工資1900元,三險,沒一金。
  • 人物採訪的技巧有哪些?小記者們來學一學
    包括他的性格和為人,這些都要在採訪前充分了解,還要儘可能通過各大新聞媒體、政府部門、網絡等渠道多獲取一些資料,多查、多看、多思考,明確採訪主題。記者在採訪中要圍繞採訪主題提問,層層剖析,步步深入。那麼究竟怎麼提問呢?
  • 如何巧用客戶感言,把握更多潛在客戶|100個律所技能
    現在你想想,你的律所每年會花多少錢去做廣告,去組織各種各樣的市場活動,又會花多少時間去拿到一份理想的客戶感言?既然客戶感言這麼有用,那麼我們到底怎麼拿到一份好的客戶感言呢?首先,就像你問:「我到底怎麼做才能讓以前的客戶把我推薦給他認識的人呢?」答案很簡單:你得值得被推薦。在客戶感言的問題上,同樣如此——你得值得被表揚。
  • 專訪電腦報美術編輯王朝陽
    2017年7月入職電腦報新媒體事業部,從事美術編輯工作。2019年全年製作了大量的電腦報直播海報、背景圖、報紙題圖、節假日圖和AWE、MWC西班牙專題圖、best buy產品圖等平面圖片,排版設計了螢石、AMD、NV等策劃營銷方案的ppt,並且為AMD在China Joy展臺設計手繪稿,以及其伴手禮的周邊產品設計。手繪設計了電腦報全媒體定製雨傘和T恤等周邊產品。
  • (臨高)事業單位招考引質疑 記者多番求證尋真相
    來看看記者的調查採訪。8月25號,網名「楊過」的網友在一媒體網站上發帖,質疑8月23號的臨高縣事業單位招聘考試不規範。8月30日,一位匿名網友又在另一家媒體網站上發帖,稱這次考試變成「自考自招」,並明確列出4名高分考生和臨高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兩位姓謝的領導之間存在關係。此帖一出,立刻在網上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紛紛質疑這次考試的公正性。
  • 大良造老闆獨家採訪:在自己眼裡最帥的男人
    同樣這天也是老闆李靖言29歲的生日(生日快樂啦~)今天為大家奉上李總的獨家採訪記錄。好好看看這個人的嘴臉吧了解一下他吧(恕我直言,不要太期待...)開始啦↓↓↓(.)(是是是。))A:那時候報價太仁慈,遺失了多少賺錢的機會!本可以在賺大錢的時候,偏偏掙了小錢。
  • 人生下半場線上宣講第11期--找了這份工作後,我認識了200個CEO!
    很多同學一聽到新聞傳播就想到記者。然而,事實上新聞傳播是一個大的專業範疇。在我國,新聞傳播學屬於國家一級學科,下設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國際新聞、數字出版等專業。想回國找工作的同學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就業需求,有針對性的選擇工作職位,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我是校園記者,我有一雙無法自然聚焦的眼睛,我正看著你
    那天我告訴他:我夢想當一名校園記者,去採訪他人。 社團面試時,身體的障礙幾乎全暴露了出來,但我的努力和對文字的熱愛,打動了師姐和老師,我被順利錄取了。第一次任務,是自由選擇採訪對象,進行面對面採訪。一看到這個任務,我整個人都覺得不好了,但又很想挑戰自己,思前想後,寫了去採訪自己的輔導員。
  • 【李客平臺—人生智慧】 永遠別讓你的精神破產
    追求一個成功的人生是每個人的夢想,但失敗卻是所有追求之路上的常態。也許正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無奈的失敗,追求卓越才變得魅力十足。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兒子因經營受挫而萎靡不振,洛克菲勒給他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長信,信中有這樣一段敘述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在我雄心勃勃進入商界,跪下來誠心祈求上帝保佑我們的新公司一路順風之時,一場災難性的風暴襲擊了我們。
  • 音樂編輯實習生
    工作內容:1.獨立完成旗下公眾號部分原創文章、編譯文章2.協助資料收集(包括文字資料、視頻、音頻)3.協助外出採訪(請在郵件中附上圖文pdf,或已推送連結)應聘郵件請發郵件到1141040586@qq.com,或添加微信:xiaoliyuelmo郵件統一標題:音樂編輯實習生應聘+姓名+自己的一個亮點,示例:音樂編輯實習生應聘+張三+英語讀寫流利我們會及時查看篩選,如果合適,2周內就會收到我們的面試確認郵件
  • 聯合採訪之外聯部部長石恆
    採訪之前我了解到石恆部長是個表面嚴肅內心活潑的帥哥。採訪之後,我發現的確這樣。石部長看起來不苟言笑,實際平易近人,出其不意的玩笑總能讓採訪變得詼諧有趣。石部長在面對比較嚴重的問題時會非常嚴肅,但在平時卻是不正經的大男孩,部門裡的段子手。也大概因為他的假正經和平易近人,在團隊合作中,他總是起著一個協調的作用,在產生分歧時他也是受大家信任的傾訴對象,成為大家溝通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