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感言|採訪、編輯與人生
□ 馬萱
一直認為,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會對人的性格、處事態度,甚至對人的一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有一段時間,因工作關係,與幾位「警花」有了工作上的交往,從她們身上,更驗證了這一觀點。警察這個職業,面向黑暗,心生光明,警花們雖是外表陰柔的女性,但說話做事自帶一股英姿颯爽的風度,個個像走路帶風的「大俠」。我想,這是常年鍛鍊、習武,與各種案件打交道薰陶出來的陽剛氣質。
拿我來說,當初從學校畢業,擺在面前的道路不只一條,但因為有想要開眼看世界、多接觸社會的想法,直覺進入新聞行業,當個新聞記者去採訪各行各業,這不是一個最好的入世之路嗎?真正進入這一行,果真結識了不少各行各業的人們,更幸運的是認識了一批優秀的新聞人,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僅是採訪、寫作等專業知識,更學到許多為人處世的規矩與豁達。凡新聞做得好的前輩們,首先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能立刻與人交談、有一種能迅速融入陌生環境的本領,有種「自來熟」的風度。無論是田間耕作的農民,還是管理部門的負責人,記者總能找到共同的話題,迅速找到切入點,通過聊天獲得線索,通過採訪挖掘事實的真相,再通過案頭工作把素材加工成一篇像樣的文章。新聞記者真是一個很接地氣、既走出書齋又與現實生活接軌的職業。
在報社的第一個十年,我成了一名記者,因工作關係,到過全州大部分鄉鎮,結識了各行各業的人們。他們中有的是某一方面的專家,但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從他們身上,我更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性,無論何種職業,只要把手上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好,在各自領域起好各自作用,同樣能活出精彩。
在西雙版納做新聞工作,必不可少地要接觸到民族文化。這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園,叢山密林之間世代生活著當地少數民族,他們所創造的獨特民族文化是這一地區最靚麗的風景。外界看邊疆少數民族往往帶有一種獵奇的眼光,而當你走近、了解,甚至去與他們短暫生活在一起,深入了解之後,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是一群快樂的人。對生活要求很簡單,在節日的廣場上歡歌起舞、飲酒宴客、縱情歡樂。我對此深感興趣,寫了一些這方面的稿件。從文化的角度去感知一個地區,去接近一群人,最能獲得他們的認同感。
在報社的第二個十年,我開始接觸報紙編輯工作。編輯是「為他人做嫁衣」的人,沒點奉獻精神是不行的,記者在前面衝鋒陷陣,編輯坐陣後方,一條稿件怎麼寫、怎麼編排,鍛鍊的是全局意識,講究的是團結協作。字斟句酌、咬文嚼字是家常便飯,一張張報紙與讀者見面,但編輯的心始終是懸著的,只因報紙是白紙黑字的證據,錯一個字都是板上釘釘的事,再也無法更改。老前輩教育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出報次日上午如果沒有接到糾錯電話就代表平安無事,懸著的心稍稍可以放下,然後對下一期的版面更加仔細地研讀清樣。編輯工作鍛鍊出一顆敬業負責的心。
近年來,受新興媒體衝擊,傳統媒體式微。編輯,由曾經受人尊敬的賓師之位,跌落成為普通職業者,這大概是這個時代的編輯不得不面對的囧境。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除了版面,我們包攬了許多過去份外的事,比如通聯工作,編輯也組建微信群,直接與通訊員聯繫投稿事宜。除了改稿,組版、製圖等也在職責範圍內了。這是形勢使然,我們不抱怨。
某天,讀到這樣一句話:「當手機閱讀、網絡閱讀席捲越來越多的讀者和市場時,編輯該清楚,這是一場介質的革命,而非內容的死去。」當前,媒體融合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全面把握媒體融合的趨勢和規律,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是我們基層媒體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面對挑戰,新聞從業者更催生出一股迎難而上的勇氣,順應形勢,守正創新,去完成時代交給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