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是復盤拆書幫無錫太湖分舵的一次線下學到的知識,感謝無錫太湖分舵三級拆書家採薇老師的精彩分享,讓我找到了一個心想事成的方法,分享給大家,一起來應用,完成自己的夢想清單。
一個人不成功是因為什麼?
沒目標,沒動力,還是沒資源,沒教練,沒自信?
不,都不是,而是不相信自己的潛能有多大。
在電影《面對巨人》電影裡面有一個片段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學員布洛克和教練約定進行球場的死亡爬行,布洛克覺得自己的極限是50碼,教練讓布萊克蒙住眼睛只管爬,爬到自己真的沒有力氣的時候再放棄。
50碼,60碼,80碼,布洛克在教練的鼓勵下不斷的往前爬,直到最後他真的沒力氣了,打開蒙眼布一看,發現自己竟然爬完了整個球場,110碼。
布洛克爬了他自以為極限的2倍的距離。一個人潛意識的能量是無限的。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更多的潛意識能量,幫助自己心想事成呢?在《底氣》這本書裡面提到了2個模型,幫助我們心想事成,一起來看看吧。
想要做到心想事成,首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的大腦的運作方式。
我們的大腦思維模式有兩種,分別是有意識思維和無意識思維。
有意識思維是我們能感受到的大腦活動的一部分,比如思考問題,計劃,等等這些我們知道的。
無意識思維是指我們信仰的東西,也就是我們相信的那些理念。
比如我們覺得自律的人都會成功,那麼我們的大腦就是相信努力會帶來成功這個信念。比如我們會譴責那些在孕期出軌的丈夫,因為我們內心秉持的信念是忠誠。
忠誠,努力這些就是我們無意識的思維。這些思維指引著我們的思想,以及帶領我們的行動。
在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心理學中發現,很多病人的病因並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不能夠做到一些事情,這些信念讓他們真的做不到那些事情,也就是自我證言的實現。
值得慶幸的是,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學習和實踐來開發新的習慣或者改變舊的無意識的習慣,讓我們在有意識的思維指導下快速成長,做到心想事成。
在知道了無意識思維和有意識思維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我們可以怎麼有意識地去學習和開發新的習慣呢?首先就是識別自己的信念,思想和行為。
信念:指的是我們相信的東西;
思想:指的是我們的想法;
行為:就是我們的行動。
信念決定思想,思想引發行為。
比如說,我覺得我不是一個自律的人,所以我今天不想運動,然後行動就真的是沒運動。
在這句話裡面:
我不是一個自律的人——這是我的信念
我今天不想運動——這是想法
真的是沒運動——這是行動
再比如說,我覺得我在工作上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員工,所以領導要求發表演講,我不想參加,然後演講比賽報名,我就沒有報名。
在這句話裡面:
我覺得我在工作上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員工——這是我的信念
我不想參加演講——這是想法
我沒有報名——這是行動
識別自己的思維模式,積極轉念也就是我們心想事成的第一步。
通過轉念,讓我們潛意識裡面告訴自己的大腦「我可以」「我行」,大腦接受到指令之後,就會積極開始行動。
有的人說在這一步我無法轉變自己的信念怎麼辦呢?
比如說我真的覺得是一個普通的人,的確不適合演講。或者說我就覺得我不自律,難以堅持運動,那麼我要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呢?
在這裡有轉念四問供大家隨時使用:
這百分之百是真的嗎?
我能找到反面觀點嗎?
當我持有這個信念時,我會如何反應呢?
當我沒有這個信念時,我會怎麼去做呢?
比如說,我覺得我在工作上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員工,所以領導要求發表演講,我不想參加,然後演講比賽報名,我就沒有報名。
我希望轉變這個念頭的話,我可以怎麼做呢?利用轉念四問轉一轉。
這百分之百是真的嗎?
我的這個信念,我是一個普通員工,所以演講不好,這個信念是真的嗎?我覺得可能是真的
我能找到反面觀點嗎?
思考這個信念反面觀點,上個月我做了客戶演講PPT,領導表揚了,同事也說我講的特別清晰。
當我持有這個信念時,我會如何反應呢?
如果我覺得我不會演講,那麼我就不會報名需要演講的項目,比如PPT宣講等等,這樣子我就少了很多當眾表達的機會,以後離我想自由職業當講師就更遠了。
當我沒有這個信念時,我會怎麼去做呢?
如果我秉持的是「我即使不會演講,但是我可以先講一個邏輯清晰的演講,慢慢練習」這個信念的話,我就會報演講,然後練習模仿,就踏上了培訓師的第一步,習慣當眾表達自己的觀念,分享。
這樣的轉念四問是不是特別簡單呢?
通過轉念四問,不斷循環問自己,每次察覺自己做事有問題,或者陷入到思維怪圈的時候,就可以用轉念四問來轉念。
在通過轉念四問,在日常練習積極思維之後,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以終為始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轉念四問是在我們的思想層面上去轉變自己,從而帶來行動力。而信念決定了我們的思想,想要持續不斷的行動,我們就需要轉變自己的信念。
信念是從我們小時候就開始形成了,不那麼容易改變。那麼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捷徑來讓信念往積極的方向轉變,就是BE—DO—HAVE思維。
BE—DO—HAVE,也可以稱為富人思維,就是知道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按照這個狀態去做事情,最終我們就擁有了這樣的狀態。
很神奇是不是?正如前面提到的轉念四問一樣,BE—DO—HAVE思維是幫助我們心想事成的終極利器。
和BE—DO—HAVE思維相反就是我們常常持有的HAVE—DO—BE,就是說我們有什麼(資源,能力),才能做什麼事情,最終才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狀態)。
當我們持有HAVE—DO—BE狀態的時候,我們的思想可能是我沒有,我不行,行動就是我不去做,不去行動,這樣子就真的永遠都不會有。
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三步,就是成為一個BE—DO—HAVE思考方式的人。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思考我最終要做成什麼樣的事情,為了做成這件事情,我現在可以做成什麼行動,找到什麼資源幫助我行動,最後我們就能持續行動啦。
在有了轉念四問,開始形成積極心態;再通過BE—DO—HAVE幫助我們開啟以終為始的富人思維之後,我們就要好好設定目標行動啦。
在這裡目標設定,《底氣》中提到了四步法,從BE—DO—HAVE中延伸出來,就是目標四問。
為了成為BE那樣的人或者擁有那樣的狀態,我行動的方向是什麼?
這個方向我是可以100%達成嗎?如果可以的話,那進一步80%才能達成的目標是什麼樣的呢?60%可以達成的目標是什麼樣的呢?
當我達成這個目標的時候,我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
我當下採取的第一步行動是什麼?我打算什麼時候去做?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
【BE】我想成為的是能夠讓更多的人愛上閱讀的講師。
為了成為BE那樣的人或者擁有那樣的狀態,我行動的方向是什麼?
為了成為講師,我的行動方向是成為拆書幫的三級拆書家,練習我的表達技巧和分享能力。
這個方向我是可以100%達成嗎?如果可以的話,那進一步80%才能達成的目標是什麼樣的呢?60%可以達成的目標是什麼樣的呢?
100%可以達成的是三級拆書家的目標,這個是只要花費時間就可以。
那80%我需要跳一跳才能做成的是什麼呢?就是除了自己可以分享之外,還能夠組織一群熱愛閱讀的人定期舉行活動,可以是做自己的線下工作坊。
那60%的目標是什麼呢?
對自己的能力評估之後,我發現這個線下工作坊已經是我需要做很多努力,才有可能會做到,就是屬於60%的機會能做成的目標,所以這個線下工作坊就是我要實現讓更多的人愛上閱讀的講師的最終的實現方法。
當我達成這個目標的時候,我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
當我開啟了線下閱讀工作坊的時候,
【看到】是小夥伴很歡迎我講一些閱讀的方法;
【聽到】小夥伴討論說我解決了他們的閱讀困惑,他們也愛上了閱讀。
【感受到】自己能夠給小夥伴賦能,滿滿的成績感。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當下採取的第一步行動是什麼?我打算什麼時候去做?
我當下的感受就是要立刻馬上開始三級拆書家的升級打怪活動,然後多參加幾次全國共拆,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進行主題領域的拆解,然後小步嘗試線下工作坊。
通過目標四問,是不是很容易就能激發內心真實的想法,有種想要馬上行動的衝動呢?這就是內驅力,就是BE—DO—HAVE的力量。
想要心想事成,最重要的就是擁有BE—DO—HAVE的思維,引發內驅力,持續行動。在行動過程中,充分利用轉念四問,幫助自己克服行動的困難,向著目標勇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