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寫於2021.1.15,之前寫了一半,所以拖到今天才發。拖延症發作了,尷尬。好了,下面進入正文吧。
2020年結束了,想必大家都在做各種總結吧,我們部門也一樣,一封封總結郵件,發到我的郵箱。
看到總結ppt的心情是複雜的,有一種過山車的感覺。
有的PPT很有後現代藝術感,還摻雜著一些抽象派的味道……
有的PPT就很好,一眼就能看出來,很用心,對自己的總結也很到位。
通過一份簡單的PPT,大致的就能判斷這個人是否能夠委以重任。
很多人又會噴了:你看就是你們這些無能的管理者,只會看誰PPT寫的好,根本不看誰的能力強。
我想說,對不起,PPT寫的好的人,能力一般情況下也很強。一個連PPT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敷衍了事,憑什麼讓我相信,能夠做好一個項目,帶好一個團隊,這是悖論。
在我7年工作生涯中,面試的人應該不低於200人。看過的簡歷那就更多了,可能已經遠超過1000份了。
如何判斷一個員工是潛力無限,火箭般晉升,還是「爛泥扶不上牆」?
到底要怎麼判斷呢?
其實我自己有一套標準,或者是方法吧。
今天,我把我這麼多年的觀察,分享給你,聊一聊我是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能夠有潛力,值得委以重任。
第一、看當前這個人能力是不是很強,有沒有能力積累。
能力的高低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們能夠一眼看出來的。也就直接關係到此時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口中常常提到了牛人,就是能力非常強的人。
第二、看這個人思維格局。
很多人往往存在一種誤解,就是用能力來描述這個人的發展潛力。
我碰到一些主管經常跟我提到說,這個人工作5/6年了,工作經驗很豐富,非常有潛力。
其實這是不對的,思維方式才決定著這個人的成長「天花板」有多高。
思維方式狹隘的人就很難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無法追求彼此間雙贏的合作關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利他思維。
在自己的小循環宇宙體系中,以自我感覺為軸心,周而復始的自轉,卻始終無法和周邊關係進行聯動,形成大循環正向增強迴路體系。
或者說呢,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在遇到困難之後,總是在告訴自己:其實我已經做的挺好的,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其實沒有做好,都是因為意外。
你會發現,他總是要試圖推卸責任給別人,以此來發洩內心的不滿。
這種思維格局狹隘的人,以後很難快速成長起來。
人的成就,永遠無法超越他的思維格局。
第三、是否有旺盛的求知慾
有些人的能力水平,可能現在並不強,那是因為他還年輕,工作年限不夠,工作經驗不足,沒有好的導師,走了很多彎路,一系列原因才導致了目前能力水平不夠。
這些人很有可能就是一塊「海綿」,你澆灌的「知識泉水」,只要倒下,立刻就被全部吸收。
而有一些人呢,就像一塊「瓷磚」,外表華麗,炫彩奪目,其實就是滴水不進,吸收不了任何新的知識和建議。
「海綿體質」的人,對很多事情充滿了好奇心。
總是關心這件事兒,他是怎麼做的?你告訴我,你怎麼做成功的?這個事兒的處理方式,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在追求甘甜的「知識泉水」道路上,永不止步。
而且,總是樂意接受很大的挑戰。
比如:這事兒還能做得更好嗎?我不相信這就是最好的狀態,我再來試試看,然後一次次興奮地去嘗試,一次,又一次,哪怕頭破血流,也要達到「最優解」。
總結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難堪大用」,還是說這個人可以「委以重任」。
衡量標準就是3點,即:
1)能力
2)思維格局
3)求知慾
一個人目前能力水平很低,但是思維格局很大,求知慾旺盛,能力提升很快的人,這人就值得委以重任。
另外一個人目前能力看似很強,後面不思進取,滴水不進,然後未來無法補充「知識泉水」,且用「瓷磚」封口,這樣的人,「難堪大用」。
雖然有的時候,第二種人,有著積累,能力水平看似比第一種人能力水平高,但是依然是不能重用的。
希望大家通過這三個標準之後,能夠針對自身的情況「無則加勉、有則補之」,未來屬於你們,加油!
我是袁吳範,一個教你如何提升認知、快速晉升的90後技術總監,公眾號:」pointers「
你可以長按這個二維碼加我微信,空位不多。
記得備註「技術方向」,我會將你拉進一個高品質群,群裡有開發、產品、技術經理、技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