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號、粉絲、朋友圈、Snitch、黑道家族和廣告

2021-02-26 心路獨舞

小號、粉絲、朋友圈、Snitch、黑道家族和廣告

心路獨舞

最近思緒有點凌亂,忙,事情多,真真的同時被來自各個方向的力量牽扯,於是這篇只好寫成碎碎念。

最近很多讀者向我索要小號,我只給了一些平時互動較多、認識時間比較長的網友,希望沒有得到的讀者能原諒,原因一是我的朋友圈即將超載,再加可能就加不上了;原因二是我特別特別的忙,有全職工作,還要扛起家庭,經營公號已經讓我勉為其難,你可以想像我每天接到的諮詢有多少,我真的時間精力有限,沒法一一作答;原因三嘛,我後面會有提及。

我非常珍惜這些年和我一路走來的讀者和粉絲,那天我看到一個讀者的留言:「從丫丫上小學開始我就關注您了,其中經過丫丫在白宮前,告訴流浪漢不要怕警察,丫丫爸爸是律師,一直到丫丫打籃球,到現在……」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溼潤了,從那時候丫丫還小,丫爸還健在,世界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到如今回首,這些年來我一個人扛起的世界雖不算太難,但是現實是,我開始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去斟酌怎麼不踩線犯規,而不是怎麼去把事情去闡述透徹,運作空間的局限比時間和精力的缺少更讓我無奈。

我有一個很大的朋友圈,說是朋友圈其實真的不確切,因為少量是家人和朋友,絕大多數是讀者,還有少數的……告密者。我曾經做過幾次實驗,那就是在朋友圈轉發可能會有些鋒芒的文章,本來這些已經倖存很長時間的東西在我轉發十分鐘之內肯定被外星人劫持,屢試不爽,最近再次實踐之後我和一個好友說,我準備把朋友圈全部幹掉,然後再把認識的一個個慢慢加回來。她覺得我很好笑,因為我這個碩大的朋友圈怎麼才能甄別?誰的臉上會明明白白地寫著臥底?可我一想到有人躲在暗處隨時準備揮舞JB的大棒,後背突然有些發冷,忍不住想起了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Orwell)的政治諷喻和反烏託邦的科幻小說《1984》中無所不在的監控和操控,窒息和恐怖爬上心頭。

後背發涼的同時,我又想起了在美國曾深受歡迎的黑手黨電視系列劇《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又譯《人在江湖》),那裡面黑幫對告密的人是有個專用名詞的叫Snitch,在黑幫裡Snitch的下場往往是某天被人暗算,在電影Sopranos裡往往將這樣的人頭和手腳砍斷毀掉以後棄屍,讓屍體不留任何可以辨認的指紋或者面部以及牙齒記錄,這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在美國文化裡哪怕是黑幫對告密的人也是深惡痛絕的。寫到這裡,我並不是想朋友圈裡的告密者會有同樣的下場,只是覺得當人人自危的時候,誰又能逃得過?好好想想蒼天會饒過誰?

最後要請大家理解的是,公號運行時需要一些資金來源的,因此你偶爾會有廣告發送,我們已經儘量壓縮發送的次數,請那種高高在上有道德潔癖要求我們必須無償甚至掏腰包奉獻的真的對不起我們覺悟不高,畢竟也花了時間貢獻了勞動,再掏錢運營那就該關門了,謝謝大家的支持和理解,周末快樂。

隨意就好、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白道vs黑道 白道講如果,黑道講結果!
    白與黑的區別,其實就是兩種辦事分格,你到底是屬於白道和黑道呢,看完就知道啦!
  • 黑道VS白道
    黑道,做執行, 不講如果,只講結果! 沒做完,別回去睡覺! 沒有結果,就別想回來見老大了! 每個人都有使命必達的執行力! 而白道,做執行, 講條件,講理由,甚至還要講人情! 我想起暢銷書《我在黑道學會的88堂商管課》(費倫特著),作者原來是混黑手黨的,改邪歸正後去讀MBA,發現商學院老師教的跟他以前大哥教的很像,其中有一課就是「分紅」,只是白道企業都是年底統一分紅,擅長規劃與延遲賞罰;而黑道,是每一次行動後,立即分紅。 還是黑道比較懂人性。
  • 黑道 VS 白道
    黑道,做執行,不講如果,只講結果!沒做完,別回去睡覺!沒有結果,就別想回來見老大了!每個人都有使命必達的執行力!我想起暢銷書《我在黑道學會的88堂商管課》(費倫特著),作者原來是混黑手黨的,改邪歸正後去讀MBA,發現商學院老師教的跟他以前大哥教的很像,其中有一課就是「分紅」,只是白道企業都是年底統一分紅,擅長規劃與延遲賞罰;而黑道,是每一次行動後,立即分紅。還是黑道比較懂人性。還有,黑道的人很少像白道一樣,凡事都要抄筆記。
  • 白道與黑道的區別!好文!
  • 家族·聲音 | 根本路徑——家族力整體提升層次
    【家族聲音】因為信任,所以託付。家族聲音——每周與您分享私人財富管理、家族(企業)頂層結構設計、家族力整體提升等方面的經驗和見解。可以肯定的是,家族力整體提升是家族財富管理的根本路徑。這個層次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 財富管理涵蓋家族成員、家族及家族企業三類對象,而且更關注三者之間的整體性,或者說更關注「家族性」。2.
  • 朋友圈裡沒朋友!儼然成為炫耀的名利圈!
    還有一次,有一個朋友在朋友圈上傳一個鄧飛通過他好友驗證的截圖,言下之意這是一件很讓他驕傲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在慢慢發生。不知道什麼時候,朋友圈和以前不太一樣。  以前,朋友圈主要都是大家的動態,是直發。現在的朋友圈則充斥著毫無營養的轉發;  以前,我會很珍惜地看完每一條大家的狀態,因為朋友圈的消息一天下來也就只有那麼一點點。
  • 如何破解「僅三天可見」的朋友圈?
    等到時機成熟,比如你倆都感覺對方對自己有意思的時候或者你們有的時候會聊 「怎麼想起來和我聊天了」「想你了唄」這樣的話題,說明對方正在等你追求她。那時候,你就可以追她了。這種曬出來的努力,不是真的努力。有時間來浪費做這些形式主義,不如好好沉澱下來,靠實力讓大家記住自己。
  • 我們為此掉了300多粉絲!我們錯了嗎?
    領導群體的基本原則是,不能把他們當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只能求助於能打動或者誘惑它們的手段!看了這段文字,我的第一反應是排斥——大部分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誰也不見得比誰更高明,只要有真誠的交流,我們會發現彼此是如此的相似。但看了他後面的舉例,我有點不淡定了。
  • 「屏蔽某人和朋友圈」用英語怎麼說?
    千萬別說是「friend ciircle」,更地道的說法👇Moments 朋友圈如果你把微信調成英文模式,會看到朋友圈顯示為moments,這個單詞有瞬間、時刻、目前的意思。block sb's moments 屏蔽某人朋友圈block作動詞可以表達「隔絕、屏蔽」"屏蔽某人的朋友圈"也就是 block sb.'s moments.
  • 廣告狂人 全年招人!
    3年前  100平方工作室我們有12個人  廣告狂人40萬粉絲● 2年以上營銷領域或同類媒體工作經驗者優先● 有商業選題撰寫和策劃經驗● 紮實的專業基礎和邏輯表達能力、較好的英文水平 文案編輯 2 名 (6-12K)工作內容:
  • 寫在粉絲突破20000人之際
    首先,謝謝大家長期以來的支持,為了慶祝公眾號粉絲突破20000人,經研究決定免費贈送第20000名粉絲辛巴一個會員資格
  • 我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 02 -有了分組可見功能後,發朋友圈這件事更複雜了,老怕發錯群。發一條朋友圈前,要考慮會有什麼影響, 給誰看或不給誰看。如果不同組的人發現同一個人的朋友圈內容有區別,會怎麼想?公司逼著轉發廣告,索性弄個分組,只給領導看,祝他們的朋友圈繁榮昌盛。
  • 如何正確地使用和菓子撩漢
    場景二:與網紅臉、創業女、常春藤學霸共處於男神朋友圈網紅臉:天氣冷時就該來杯熱巧(配圖長發飄飄,埋在高領毛衣裡的錐子臉無比嬌羞,其實只是為了讓人更清楚看見她新接的長睫毛,熱巧才是次要)創業女:2016年是內容創業元年,一直以來的精耕細作終於有了回報,感謝xx的粉絲,我們一定不負初心!
  • 龍之家族團隊運作三大關鍵
    香港宏利人壽南九龍團隊已達2300餘人,16代同堂,其中龍之家族已達1200餘人。
  • 有一種絕望叫第一次滑雪被騙上黑道
    來,哥帶你上黑道。你放直板從這下去,對,就這。一趟下去你就再也不怕快了,分分鐘學會。我司商務小哥據他說,這種方法最快半天就能學會單板換刃。這樣他就能一天三次出導,KPI制霸滑雪學校。怎麼樣,我機不機智,他問。機智NMB。自從他的學員摔斷了三根肋骨後,他被全東北雪場通緝並潛逃至今。
  • 奶昔哥和他的朋友圈
    我不知道奶昔哥在讀到這些故事的時候住在哪裡,但他朋友圈傳遞出的信息是他不停在出差。他一會兒在去往上海高鐵的一等座上,一會兒在飛向吉隆坡客機的鮮紅色客艙裡;一會兒在麗茲卡爾頓酒店的接待大廳裡拿著玫瑰和房卡,一會兒在張裕愛斐堡國際酒莊裡喝著紅酒吃著牛排。當然,這都是他朋友圈傳遞出的信息。奶昔哥當然要宣傳他的奶昔,奶昔是他的信仰。
  • 朋友圈方案速成小技巧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一些感悟,這些感悟是你親身經歷過的,用文字把這些感悟描述出來,分享給你的朋友,也許你的這些感悟恰好和一些朋友的經歷比較類似,這個時候如果他看到了會不會跟你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即使沒有過這些經歷的朋友看到,也會加深他對你的印象,因為這些智慧是你的真實感受。
  • 企業微信朋友圈有什麼用
    微信朋友圈,就是指你在微信上通過一些渠道認識的朋友形成的一個圈子。許多做營銷的朋友都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盈利,那效果是你想像不到的。  朋友圈讓自己融入社會,始終與時代合拍,與世界同軌,與未來對接。可以學習掌握許多新知識、新技能、新科技、新法規、新信息。讓自己與親人、與同學、與朋友、與銀行、與機構、與老師、與學員、與社會保持聯繫、建設關係。
  • 我不再隨便發朋友圈了
    在熊看來,朋友圈,確實不能隨便發;因為,它不單單是我們宣洩情緒的渠道,更類似於一個「個人品牌與形象」的展示窗。所以今天,熊爺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成長可以走直線》。在書中,阿莉扎分享了自己從醫學生到時尚公關人的職場成長經驗和個人感悟;告訴了我們職場必須做到的一些守則,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關於在朋友圈等社交媒體,發消息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