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篩選以什麼為基準?
老子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從事學問,知識要天天增加;致力於提高境界,知識要天天減少。這樣的「減法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思維可以通過不斷積累來獲得。
「斷舍離」的初級階段,需要不斷進行「捨棄」判斷。歸根結底,就是要培養你的「減法思維」。
扔東西的時候,需要判斷這件東西是否必要。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有的東西處於「必要」與「不必要」的中間位置。於是,我們就會產生「迷茫」。
要想「斷絕」迷茫,就得找到迷茫的原因。
感到「迷茫」時,我們可以以「對象物品是否適合我們」為依據進行判斷。如果是工作的話,可能就要判斷這件事情是否適合現在的事業等等。消除「迷茫」的瞬間,好心情會如期而至。
借用潛能研究暢銷書作家科林·特納(Colin Turner)的一句話,「從人生中去除廢物的過程,會改變我們思考事物的方式,會開闢我們重新構建自我的道路。」這句話也很恰當的表述了「斷舍離」的過程。
而生活整理顧問米歇爾·帕瑟夫(MichellePassoff)很好地詮釋了「斷舍離」的終極心境:「能量和自身步調完全契合的物品,可以讓你實現某種創造」 。「斷舍離」不是單純的物品整理術,它是與工作和人格形成密切相關的一種思維方式。
很多人都有被工作追趕的感受吧?
「做都做不完的工作,根本沒辦法斷舍離。」
「斷舍離不可能用在日程管理上。」
這樣想也是有道理的。確實,工作是不是必要,需要公司來判斷,員工沒有裁決的權利。所以也不可能扔掉「不得不做」的工作。但我們可以從日程管理著手:
處理工作的時候,應該決定優先順序。
最重要的事情該放在哪個時間段?當然,開會等集體活動的時間段要另當別論。就自行支配的時間而言,你有沒有做到有效分配呢?「重要」的事情是否處在不受其它事情幹擾的位置上?
工作中,打亂日程管理的罪魁禍首之一就是突發性事件。一旦出現預想之外的問題,其它安排就會像「追尾撞車事故」一樣受到影響。結果就是,現在做的工作也會變得一團糟。為了避免這種局面,一個辦法就是甄別哪件事情比較重要,在重要的事情前後安排可以作為緩衝的工作。
發生「突發事件」時,優先處理重要度高的工作,並不斷調整。
實行「斷舍離」的職場人士當中,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我會事先找好15分鐘或者30分鐘能做完的工作,在等待的時候或者空閒的時間完成它們。」只有15分鐘的時間,硬要做需要30分鐘的工作,一定也完成不了。日程方面一定會以「追尾撞車事故」收場。為了不讓這樣的事故發生,安排以15分鐘為一個單位的工作更合理。
還有一種「斷舍離」的方法:把重要程度比較高的工作作為大分類,中等分類、小分類的工作作為緩衝。
突發事件總是在我們料想不到的時候發生,以沒發生的事件為前提工作的話,等到事件真正發生的時候會很難應對。我們可以按照前面所說,把中等分類、小分類的工作視作緩衝材料來應對。這樣既能確保足夠的時間來處理重要的工作,也能更加靈活地處理其他工作。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多餘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推薦點擊「閱讀原文」關注「斷舍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