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社交動物撒了什麼謊?

2021-02-15 冰箱上的Mojito

人的一生都在發情,除了尋找伴侶之外,社交也是情慾的轉移和發洩。千萬年以來,人類通過酒精、菸草等等來證明存在感,將這種對身體的傷害內化為一套邏輯完整的社交禮儀。這個說法聽上去好像是一個悖論:我們企圖通過別人來安慰自己孤獨而羞恥的靈魂,卻在密集的社交行動中一次次傷害自己、傷害別人。最後,我們聰明地將雙方的快感處理為一種共同的快感體驗——「一起死就很快樂」。

然而,21世紀社交動物最大的謊言是——P圖。

如何走出宅宅自閉生活,成為一隻萬眾矚目絢麗多彩的社交動物?除了化妝整容和變得超有錢買香檳跑車送朋友之外,最基本和必要的操作就是P圖了。打開社交軟體,處理得完美而精緻的網紅圖片讓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醜的人。這種焦慮蔓延開來,解決焦慮的唯一方法變成了所有人在點那個post以前都要P一P,濾鏡、貼紙、馬賽克、身材面部微調(大調)全都搞了起來。正所謂「你為我P圖,你就是我的姐妹」,雖然我們都在為這種苛刻的審美而焦慮,但我們都不吭聲。那麼,你看到的身材完美、面容姣好的網紅圖片到底有什麼謊言呢?我們來看看油管網紅@Christina Randall做的這期視頻。她找到了許多Instagram上許多名人和網紅修圖前的照片和修圖後的照片進行對比。

很多人都做過類似的對比,但他們的結論不過是想告訴我們你看名人也有不美的時候,甚至在傳達一種「P圖可恥」的觀念。你明明是來解決焦慮的,為什麼到最後讓P圖的人更加焦慮?Christina在對比照片的時候一直在強調照片裡的人在P圖前也很好看身材也很好呀,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被完美的圖片誤導以為那就是真實的存在。最後Christina也坦率地承認自己的那些看似隨意的抓拍其實也是有意的擺拍,po出來的圖片也經過了處理。


雞女士 Iggy Azalea

Bella Hadid

麻辣雞女士的傲人臀部做過整形手術

 

kylie Jenner

插播一下,這期視頻評論區有一個熱評是這樣的:

 

您的皇家翻譯:最令人桑心的是這些修過的圖不是真的也就算了...他們還整容這是幾個意思???

說到整容,油管上還有一個「YOU ARE NOT UGLY, JUST BROKE/寶貝你不是醜,只是沒錢而已」的視頻,裡面講了整容在明星網紅圈的普及程度已經到了非常非常非常(強調三遍!)普遍的地步了。

 

好了,說回P圖。卡戴珊一家會花錢請攝影師拍照修圖,所以你看到的那些精緻的隨意的生活照其實也是被美化過的。這並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明星的街拍照、機場照基本上都被修飾過。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行業規則的結果而已。如果你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這誰也不賴,因為我們在為「美」買單,他們正是在迎合我們的口味。但問題就是,我們的眼睛越對美的圖片上癮,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就越不滿意:我為什麼沒有那麼細的腰那麼大的胸和屁股?我為什麼不能瘦成二次元小姐姐?我的男朋友為什麼不是吳亦凡?

當我們有了這樣的焦慮,一切打著「美」的旗號的服裝、化妝品、整容產品輕而易舉地找到了侵入我們日常生活的途徑。你有沒有聽到他們對著鏡頭說:「哈嘍寶貝,我們很完美,我們在賺你的錢喲」?

 

而在日常社交中,P圖成了一種默認的社交禮儀,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一種善意的white lie。發朋友圈不P圖不加濾鏡是一件沒有風格的事,因此P圖的我們善良地照顧到了朋友圈所有審美觀眾的情緒。dbq我當然不想陳詞濫調地去說,外表不重要心靈美才是真的美。相反,外表的確很重要,因為沒有人會拒絕美的東西,特別是在這個審美大眾化的時代。但外貌的管理遠遠不是皮相的東西,整容和P圖只是符合自我期許的錦上添花罷了。真心實意地去喜歡自己,變得從容自信,才是美的源頭。(以上這段話過於正確,以至於我想把它刪掉。)

 

實際上,P圖只是「美的焦慮」的一個助力,其本源還是自我認知的問題。敬業的我翻出了維密超模Cameron Russell在2013年的TED演講:Looks aren’t everything. Believe me, I’m a model./外表不代表一切,相信我,我是個模特。

Cameron穿著黑色禮服和黑色高跟鞋走上舞臺,跟觀眾幾句寒暄之後脫掉了高跟鞋,並用一塊不知道什麼玩意兒的布當作圍裙把腰下圍了起來,然後套上了一件寬鬆的黑色體恤。然後她問觀眾:現在感覺是不是不同啦?

Cameron說自己是個從業十年的專業模特,然後放出了一大波美圖,再然後,她告訴我們,時尚行業的「美」都是被專業化的團隊包裝和塑造出來的,明星、模特閃閃發光的表面只是他們的工作,而不是他們的生活。不信你看:


 

這個演講的主題正是Cameron在開頭說的那句話:Image is powerful, but also, image is superficial./圖片是有力的,但也是淺薄的。生活在讀圖時代,我們越喜愛圖片,我們的眼睛就越弱,就越難以獨立思考圖片背後試圖操縱我們的東西。Cameron的演講曾一度火爆全球,火爆的背後其實正是我們所有人對美的饑渴和焦慮。其實我們都懂得,我們的朋友和戀人愛上我們並不是因為what we look like 而是因為 what we really are。

那麼,如何做一隻快樂自信的社交動物?

當然是維持健康而真實的社交關係啦笨蛋!!!

相關焦點

  • 《朋友圈動物圖鑑》
    每個人身上都有很鮮明的標籤和特點,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人設,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下,13種常見的社交動物屬性
  • 99%的人簡歷中都會撒的謊:「性格外向,活潑開朗」
    「我一到人多的場合就渾身尷尬,是不是有什麼毛病?」 「我不太會說話,是不是太內向了,該怎麼改變自己?」 大家會覺得,內向的人不大愛講話,比較嚴肅和孤僻,在人多的社交場合常常格格不入。 蘇珊.凱恩在《安靜》中,賦予了「內向」完全不同的定義: 內向的意思是你更容易從獨處中獲取能量,無論是物理空間上的獨處,還是心靈的放空。
  • 《社交天性》為什麼大腦天生愛社交
    我們天生就是愛社交的社會動物,被深層次的動機驅動著的我們喜歡與親朋好友們待在一起。我們天生就充滿好奇心,想知道他人的頭腦中在想些什麼。我們的價值觀塑造了我們的身份認同感,而它又源於被稱為「我們」的群體。然而,這種連接也會導致某些「奇怪」的行為,這些行為違背了我們對一個理性自利的行為人的預期;只有把社會屬性視為回答「我們到底是誰」這個問題的出發點,這些「奇怪」的行為才會顯得有意義。
  • 動物是訓練員最好的導師
    我們訓練員的工作到底是什麼,簡單點說就是:你從早到晚與珍貴、可愛、聰明的動物 一起玩兒,而公司還要定時付錢給你!怎麼樣夠酷吧。
  • 看圖猜心思——你是愛情動物,還是事業狂人?
    記憶不是那麼好的
  • 遠離完美主義的陷阱
    社會心理學家託馬斯·柯倫(Thomas Curran)探索了完美的壓力在我們的社交媒體、學校、工作中如何推動精神疾病的增加,尤其是在年輕人中。人無完人,請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以下是演講實錄:來源|TED作者|Thomas Curran我是個完美主義者。你們聽過這話多少次了呢?
  • 最成功動物醫院領導人的7個習慣
    那麼一個成功的動物醫院領導是什麼樣的?你需要具備以下7個習慣。當然,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是將自己的言行與核心價值觀匹配起來是非常重要的。你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你是否有利用它們來提高你的生活和工作質量?發現核心價值的方法是回顧你曾經的失敗和成功的經歷,不斷的吸取經驗才能在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 把某些人當成動物,能理解很多問題.
    我們人類本來就是動物的一種。只不過,由於進化與文明發展,我們中許多人已經在思維、觀念、情感上產生了不同於動物的人性。但不得不承認,並非所有人的進化程度是相同的。有的人進化程度高,他們的人性就更強,與動物的差別就更大。相反,進化落後的人,就更接近於動物。
  • 你為什麼越來越討厭社交了?
    甚至充滿了厭惡你為什麼越來越討厭社交了?,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會讓他遠離人群,遠離社交,遠離信息交流。,大多數的社交活動,在當今都變成浪費時間和精力的無意義社交。但通過社交的了解需要代價,你也得滿足別人的好奇心,你需要提供信息,讓別人也了解你,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難說。    不知道是有幸還是不幸,屏幕為我們切斷了來往的互通,「社交」變成單方向,單方面的了解(比如現在的各種直播),這種了解方式的「安全係數」可比社交高多了,而且人們也更傾向這種「新社交」,從越來越被重視的個人隱私可見一斑。
  • 親近or疏遠,社交網絡給我們的人際關係帶來了什麼?
    不出所料,接受採訪的八位同學都表示現在的自己已經離不開社交網絡。八個人中有五個人每天花費在社交軟體上的時間在兩小時以上。最近因為辯論隊和班級活動而焦頭爛額的@濤聲依舊在回宿舍的路上接受了採訪。他的額頭因為來回奔波滲出汗珠,口袋裡的手機也在不停地響著,鈴聲隨著凜冽的寒風向四周散去。
  • TED演講:人脈帶來機遇,我們該如何擴大社交圈?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如此,實際上這樣做並沒有什麼錯。與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讓我們感到自在,問題是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該怎麼辦?當我們遇到麻煩,需要新的想法,想換個新工作或是需要新的資源,這就是我們為小圈子生活付出代價的時候。
  • 動物自慰員?
    為了研究動物的生育能力以及進行人工受孕,一個工種就這麼誕生了——動物自慰員。而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帶上手套幫助各種動物自慰。但是一些體型巨大的動物有時候暴躁起來,一個踢腿就會導致動物自慰員受傷進醫院……總而言之,自擼是快樂的,幫動物擼簡直心驚膽戰。3、大象糞便挑豆員
  • TED:遠離完美主義的陷阱
    社會心理學家託馬斯·柯倫(Thomas Curran)探索了完美的壓力在我們的社交媒體,學校,工作中如何推動精神疾病的增加,尤其是在年輕人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人無完人,請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中英文字幕I'm a bit of a perfectionist.
  • 社交故事
    社交故事是講些什麼內容?
  • 社交恐懼障礙症是什麼?可以通過哪些方法改善?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在社交能力上都會自己自己產生或多或少的質疑,對於社交關係缺乏自信,甚至有恐懼心理,總認為自己不行,這就是社交障礙症表現之一。
  • 如何治療社交恐懼症
    如何治療社交恐懼症又到了一年畢業季,又有一大批學長學姐即將步入職場,面對各種社交,是不是開始各種擔心了呢?
  • 如何改變社交焦慮?
    在日常生活中,也並不會有很多人真的達到社交焦慮症的診斷標準,他們只是存在社交焦慮的情緒或者傾向,或者只是人格特質上的「害羞」(社交沉默)。社交焦慮是如何形成的?· 一些特定的家庭教養方式,比如過於專制或過度保護,會讓孩子感到缺少家庭溫暖,產生社交焦慮;而父母如果總是責怪或糾正孩子的行為,則會進一步加重孩子的社交焦慮症狀。· 觀察他人的行為也會產生社交焦慮,比如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同學被他人欺負的經歷。· 生活的改變,需要個體擔當新的社會角色,比如得到一次工作晉升,或者與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