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大掃除,翻箱倒櫃地收拾東西,在文件袋裡找到自己剛畢業時候的簡歷。在自我評價的那一欄裡,開頭就赫然寫著:「本人性格外向,活潑開朗,喜歡與人交際。」
「在我們每年收到的幾百份簡歷裡,幾乎99%的人都會用這句話作為開篇來偽裝自己。」
事實是,哪兒有新人敢承認自己內向,木訥,不善交際的?其實,每次看到這樣的自我介紹,我更多的是無奈,無奈「內向」歸入貶義的區域,而大多數人為了避免面試失利,就會選擇用謊言來偽裝自己。
01
前幾天,後臺收到一位同學的留言,她問:
「公司的活動太多,幾乎每個周末都要聚餐,實在不想去,但又怕顯得自己高冷內向不合群。想求你支個招,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性格,儘快融入團體?」
也有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
「我不喜歡跟人交往,怎麼破?」
「我一到人多的場合就渾身尷尬,是不是有什麼毛病?」
「我不太會說話,是不是太內向了,該怎麼改變自己?」
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先談談我對「內向」的理解。
首先,內向不等於木訥,更不等於自閉。
大家會覺得,內向的人不大愛講話,比較嚴肅和孤僻,在人多的社交場合常常格格不入。
蘇珊.凱恩在《安靜》中,賦予了「內向」完全不同的定義:
內向的意思是你更容易從獨處中獲取能量,無論是物理空間上的獨處,還是心靈的放空。
當內向的A和外向的B同時遇到煩心事時,A更希望能自己待著,無論是看看書聽聽音樂,甚至什麼都不做只是發呆,B則會選擇跟朋友傾訴,或者參加熱鬧的聚會。
對外向的人來說,社交本身就是充電,但是對內向的人來講,跟很多人待在一起太久,會榨乾他們的精力,因此他們需要用獨處來給自己充電。
02
內向的人,一定不善於交際嗎?
首先需要區分一個概念:內向與外向是性格因素,而社交,是一種能力。能力無需改變,它需要的是練習。
就像微信中的「群聊」和「私聊」。外向的人在群裡無論跟對方熟悉與否都能輕鬆自然地接入話題。而內向的常常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更傾向於私聊的方式,需要一些時間來找到同頻的人,但一旦「配對成功」,溝通就會漸入佳境,更容易建立深層的理解和共鳴。
因此,內向的人並不是社交無能患者,他們只是不喜歡無意義的閒聊,他習慣用沉默的傾聽來判斷出跟自己同頻的人,一旦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你就會發現他們有趣的靈魂。
所以,你要做的選擇題並不是「內向好還是外向好」,而是「我要去喜歡所有人,還是只喜歡聊得來的人」。
僅此而已。
03
我剛工作的時候,也遭遇過上文中提到的那種困境。
不想參加集體活動,但怕被說高傲,影響自己的職場前景,但出門參加完一天活動,就像被榨乾了全身的力氣。因為在社交中刻意表現出的短暫有趣,卻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做心理建設才能恢復正常。
很不划算吧,但我真的是堅持假裝了整整一年多,才想通了這個道理。無論我多努力,都無法讓所有人喜歡我,而對於我喜歡的人,我根本不需要靠假裝活潑開朗,來收穫他們的友誼。
我不喜歡閒聊,但善於傾聽,別人隨口一說的小事我會細心留意,因此能不時地製造一些驚喜。
意識到這些事之後,我才有勇氣做回原本的自己,開始有選擇性地參加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果斷且客氣地拒絕那些在消耗我精力的事。
其他人的party並不會因為我的缺席而黯然失色,而我也不會因為錯過了本來就把握不住的機會而後悔傷心。
如果你也是個內向的人,「學會選擇」是你需要養成的最重要的能力。
知乎網友姚語寒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有一個研究生室友,每天早上6:00起床,雷打不動聽CNN,然後跟著念,堅持了三年。
畢業後其他人都去考公務員或者進企業,只有那個室友走了一條不尋常路,去阿聯航空做空乘。
於是,在所有合群的人都朝九晚五、活得越來越平庸的時候,他已經飛遍了千山萬水。
後來可能是飛累了,五年後他又回國考了公務員,找了個專業對口的職位,幾年攢下的錢在單位附近買了個小公寓,一直未婚。
他每個假期都飛國外,許多國家他當空乘時已經去過,再去深度遊。
對比之下,我們的合群顯得多麼平庸無趣:
我們按部就班地生活,在大學裡肆意揮霍著青春,畢業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再努力攢錢,幻想有一天能週遊世界。
而不合群的他,趁年輕先週遊了世界,看夠了風景之後,才回來安家立業。
人和人之間的區別,也許從十年前某個清晨6:00就已經開始了。
那些真正優秀的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氣。他們只追逐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只為做出令自己無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