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的人也需要更多關愛。
▼
隨著科學的發展,「性格內向」逐漸得到了社會的正名,從原本的「動不動就害羞」「不愛說話」,漸漸變成大家心中的「冰山朋友」「內心很真誠」。那麼「性格外向」呢?它真的就只是通常概念中的「喜歡交際」「愛出風頭」嗎?最近 Scientific American 的一篇文章就提到,我們對「性格外向」可能也有點誤會。
這篇文章來自心理學家 Ellen Hendriksen,她認為,人們經常把「外向」與「內向」對立起來,將前者簡單理解成「派對動物」「總想成為人群焦點」,所以她簡單總結了大家對「外向」的 4 個常見錯誤觀念:
| 「外向的人的朋友雖然多,但都是泛泛之交」首先,為什麼外向的人好像都「朋友很多」?2015 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一項研究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外向者更願意發起社交活動,而且為了社交活動所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自然更容易滿足社會學中的 「友誼發生三要素」:接近、非計劃性的重複接觸,以及鼓勵人們放下防備坦誠交流的機會。第二,外向者確實更容易認識跟和自己相似的人,兩人各自的人際關係有了交集之後,社交圈也會加倍擴張。
但要注意的是,研究說的只是「社交意願」,而不是「社交質量」。2017 年發表在知名心理學期刊《人格研究雜誌》上的另一個研究就發現, 外向程度跟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沒有直接聯繫。這並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幾個密友,以及相對比較多的「泛泛之交」,只是數量不同而已。換言之,人際關係質量不能用來作為外向指標。
| 「外向的人能通過社交給自己『充電』」我們經常說「外向的人能從社交中獲得動力」,不過這句話只說了一半。研究已經證明,不管外向還是內向,在合適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有可能感受到社交給自己帶來的積極作用。
Ellen說,在 social 的時候,內向的人確實表現得比較容易「心累」,需要更多的心理建設和恢復時間。然而社交本身未必就是折磨,他們缺的或許只是一種讓自己舒服的交流方式。所以,用「是否靠人際交往給自己充電」來判斷外向與否,也是不準確的。
| 「外向的人不會社交焦慮」社交焦慮的來源,是一種「總覺得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缺點,所以害怕被別人評判或拒絕」的心態,它並非內向者的專享。即使一個人喜歡社交的熱鬧,內心也許還是會暗中跟自己較勁兒,比如擔心「實際上大家並不喜歡我」,或者把別人對自己的好理解成「只是出於禮貌「等等,有點像社交網絡上之前流行過的一個詞「外向型孤獨」。
| 「外向的人不需要跟自己獨處」社交疲勞不分性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發現,參加「外向型」活動(比如聚會、演講),通常會在三個小時之後出現疲勞症狀,而且「人越多越累」。因為類似的活動通常需要長時間保持積極向上的面貌,任何人在情緒上都撐不了太久。所以如果你參加完一場 party/婚禮,回來卻只想一個人待著,不用擔心自己是不是「怕見人」「不合群」什麼的,因為這不是性格問題。高強度的社交之後,誰都需要休息,就好像綜藝主持人在臺上熱情開朗,私下卻很安靜低調一樣。
看完以上幾點,我們可能發現,「外向」和「內向」的界限,似乎不像我們想得那麼明顯。在「社交恐懼」成為新型政治正確的今天,「外向」反而有落入另一種刻板印象的趨勢,這樣仿佛也不太公平。所以,如果你有個看上去非常外向的朋友,不妨多關心一下對方,讓 Ta 也有表達內心情緒的機會;當然了,如果你自己就是眾人眼中那個大大咧咧的開心果 ,那你現在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告訴他們,「請給我多一點關愛,其實有時候,我也很緊張」。
(END)
- 動圖來自: Giphy ©Crave TV © Justice League Reddit -
- 封面來自:鄭舒雅 -
▲
- 與有氣質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