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外向」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2021-02-15 好奇心研究所

外向的人也需要更多關愛。

隨著科學的發展,「性格內向」逐漸得到了社會的正名,從原本的「動不動就害羞」「不愛說話」,漸漸變成大家心中的「冰山朋友」「內心很真誠」。那麼「性格外向」呢?它真的就只是通常概念中的「喜歡交際」「愛出風頭」嗎?最近 Scientific American 的一篇文章就提到,我們對「性格外向」可能也有點誤會。

這篇文章來自心理學家 Ellen Hendriksen,她認為,人們經常把「外向」與「內向」對立起來,將前者簡單理解成「派對動物」「總想成為人群焦點」,所以她簡單總結了大家對「外向」的 4 個常見錯誤觀念:

「外向的人的朋友雖然多,但都是泛泛之交」

首先,為什麼外向的人好像都「朋友很多」?2015 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一項研究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外向者更願意發起社交活動,而且為了社交活動所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自然更容易滿足社會學中的 「友誼發生三要素」:接近、非計劃性的重複接觸,以及鼓勵人們放下防備坦誠交流的機會。第二,外向者確實更容易認識跟和自己相似的人,兩人各自的人際關係有了交集之後,社交圈也會加倍擴張。

但要注意的是,研究說的只是「社交意願」,而不是「社交質量」。2017 年發表在知名心理學期刊《人格研究雜誌》上的另一個研究就發現, 外向程度跟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沒有直接聯繫。這並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幾個密友,以及相對比較多的「泛泛之交」,只是數量不同而已。換言之,人際關係質量不能用來作為外向指標。

「外向的人能通過社交給自己『充電』」

我們經常說「外向的人能從社交中獲得動力」,不過這句話只說了一半。研究已經證明,不管外向還是內向,在合適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有可能感受到社交給自己帶來的積極作用。

Ellen說,在 social 的時候,內向的人確實表現得比較容易「心累」,需要更多的心理建設和恢復時間。然而社交本身未必就是折磨,他們缺的或許只是一種讓自己舒服的交流方式。所以,用「是否靠人際交往給自己充電」來判斷外向與否,也是不準確的。

「外向的人不會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的來源,是一種「總覺得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缺點,所以害怕被別人評判或拒絕」的心態,它並非內向者的專享。即使一個人喜歡社交的熱鬧,內心也許還是會暗中跟自己較勁兒,比如擔心「實際上大家並不喜歡我」,或者把別人對自己的好理解成「只是出於禮貌「等等,有點像社交網絡上之前流行過的一個詞「外向型孤獨」。 

「外向的人不需要跟自己獨處」

社交疲勞不分性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發現,參加「外向型」活動(比如聚會、演講),通常會在三個小時之後出現疲勞症狀,而且「人越多越累」。因為類似的活動通常需要長時間保持積極向上的面貌,任何人在情緒上都撐不了太久。所以如果你參加完一場 party/婚禮,回來卻只想一個人待著,不用擔心自己是不是「怕見人」「不合群」什麼的,因為這不是性格問題。高強度的社交之後,誰都需要休息,就好像綜藝主持人在臺上熱情開朗,私下卻很安靜低調一樣。

看完以上幾點,我們可能發現,「外向」和「內向」的界限,似乎不像我們想得那麼明顯。在「社交恐懼」成為新型政治正確的今天,「外向」反而有落入另一種刻板印象的趨勢,這樣仿佛也不太公平。所以,如果你有個看上去非常外向的朋友,不妨多關心一下對方,讓 Ta 也有表達內心情緒的機會;當然了,如果你自己就是眾人眼中那個大大咧咧的開心果 ,那你現在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告訴他們,「請給我多一點關愛,其實有時候,我也很緊張」。

   (END)

- 動圖來自: Giphy ©Crave TV © Justice League Reddit -

- 封面來自:鄭舒雅 -


- 與有氣質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相關焦點

  • 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有什麼不同
    因為不論是外向的人還是內向的人,都會害羞。內向的人不一定都是安安靜靜的,不一定都是很敏感的,也並非對身邊的人充滿怨恨。內向者究竟有什麼特徵,他們和其他人又有什麼不同?最近,在由威爾·皮爾森(Will Pearson)和曼格什·哈蒂庫德(Mangesh Hattikudur)共同主持的播客《兼職天才》(podcast Part-Time Genius)中,他們指出有接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都是內向者。這一概念是著名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在1921年提出的,當然,還有"外向"一詞。
  • 內向和外向只是一種錯覺嗎?
    A:首先我們要澄清一件事,就是內向和外向這個東西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大的區別,會不會是我們大腦想像出來的一件事情,就只是一種感覺而已?因為每個人在某些時刻,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比如像我,我會覺得我是個內向的人,但在別人看來說,你還內向?你肯定是很外向的。
  • 外向的人更快樂,還是內向的人更快樂?
    而外向的人喜歡熱鬧,參加各種各樣的聚會都不覺得累,熱衷於拜訪朋友和遊走四方。 這兩種類型,你認為哪種人更快樂? 不出意外的話,如果你是個內向的人,你會猜內向的人更快樂,而外向的人可能會認為內向人的生活如此單調和乏味。
  • 內向者需要變得更外向嗎?
    前幾天小編看到了一個非常扎心的、關於內向者的漫畫: 你身邊有沒有像漫畫裡這樣的內向者?……市面上有太多的詞來形容這種人:悶、不愛說話、孤僻、傲慢、不合群、反應慢、社恐……這都是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但卻沒有一個能夠真正定義他們。
  • 99%的人簡歷中都會撒的謊:「性格外向,活潑開朗」
    想求你支個招,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性格,儘快融入團體?」 也有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 「我不喜歡跟人交往,怎麼破?」 「我一到人多的場合就渾身尷尬,是不是有什麼毛病?」 「我不太會說話,是不是太內向了,該怎麼改變自己?」
  • 內向的人怎麼變外向 七大步驟改變你的性格
    那麼如何才能從內向變為外向呢?第一步:心態上對內向、外向有正確的認識。內向的人往往比較自我,比較穩重,但是長期以往,讓人覺得很怯懦,沒有生氣,沒有自信,也沒有鬥志。而外向,是一種積極的心態,陽光,開朗,讓自己更加自信,交流更加順暢,擁有更多的朋友,也會為自己贏得職場的勝利。要堅定的相信,只要想改變,就會努力,就會有成效。改變性格,從現在做起。
  • 你是外向還是內向?不要這麼快下定論!
    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但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性格嗎?你究竟是外向者還是內向者呢?早在1921年,心理分析家Carl Jung就充分闡釋了內向和外向的性格類型理論,這也是諸多性格類型理論中最為著名的。他根據力比多(libido)的傾向劃分性格類型——個體的力比多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就是外傾型的人;力比多的活動傾向於自己,就是內傾型的人。
  • 兩分鐘知道你是內向/外向性格
    2. ——我經常喜歡用文字來表達自己。3. ——我喜歡獨處。4. ——跟周圍的人比,我似乎不太關心財富、名聲和地位。5. ——我不喜歡閒談,但我喜歡對有意義的話題深入交流。 6. ——別人說我善於傾聽。7. ——我不是喜歡冒險的人。8. ——我喜歡那些讓我充分投入,沒有打擾的工作。
  • 其實我們說一個人「內向」或「外向"是個偽命題
    外向性格的人的一大特徵就是他們需要刺激。這種刺激可以是令人興奮的事:比如巨大的聲響、熱鬧的聚會和TED這樣的社交事件——你會發現外向者會形成一個磁性的內核。他們會聚集到一起。所以我才會在這裡遇見你們。They not only handle all the male extroverts, they pick up a few introverts as well.內向的男性每個月有多少次性行為?3.0次。外向的男性呢?更多還是更少?沒錯,更多。5.5次,差不多是2倍。內向的女性:3.1次。外向的女性呢?老實說,作為一個內向的男性——關於這一點我稍後會解釋——我覺得她們太厲害了。7.5次。
  • 內向與外向就差一個面具
    其中有一個顫巍巍地說,我性格內向,不過我會改的。老師反問一句,為什麼要改呢?內向和外向只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就像有人天生喜歡異性,有人喜歡同性。我們不能夠帶著有色的眼鏡去看待這些不同的氣質。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喜歡同性的人會比喜歡異性的人接受更多的考驗。而內向的人相比於外向的人,也同樣會遭遇更多的委屈。
  • 矛盾往往由誤會引起:Don't get me wrong.你一定要學會這句口語
    可是因為工作上的問題,陳嶼不得不消除假期到公司加班,否則有可能面臨失業危機。這種情況陳嶼本可以回到家和妻子說明情況,詳述消假的緣由。可是陳嶼卻什麼也不說,面對妻子的責問「你不是說請假來照顧我嗎」,陳嶼毫無陳情,反而因為丈母娘無意弄死了寵物魚而大發雷霆,事後更是任由妻子情緒爆發,躲到屋子裡不溝通、不解釋、逃避問題。鍾曉芹氣不過,拖著虛弱的身體跑去找閨蜜陶佳訴說委屈。
  • 誤會大了!老外說sleeping partner可不是「睡覺的伴侶」!
    2020.6.29—— 小沃連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減速路障讓過往車輛減速慢行,就像是隱身的交警,因而老外把減速帶翻譯為sleeping policeman,是不是非常貼切呢?4、伴侶有哪些英文表達?
  • 為什麼一些很外向的人會喜歡孤獨,經常獨來獨往
    你會發現在我們周圍有些平時外向開朗的人,卻常喜歡獨來獨往。請不要懷疑,他就是一個內向的人。而且很多人都是這樣。
  • 性格類型有哪些?性格類型有哪些維度,性格類型特點有哪些?超準的內向性格測試題,測出你的職業性格類型!性格內向與性格外向的都能測!
    提到性格,很多人認為性格就內向和外向之分。實際上,在心理學領域,有很多關於性格與人格的研究。
  • 【職場英語】在職場中我們該如何解釋誤會、澄清情況
    「你上次跟我說那個,明明不是那麼回事!你為什麼要那麼說?」「你誤會了,我不是這個意思……」在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去對接和傳達信息,但即使是表達能力再強的人,也不能保證在傳遞的過程中不會造成誤解。一旦發生誤會怎麼辦?總不能任由其發展下去。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該如何解釋誤會、澄清情況。
  • 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你怎麼不多交些朋友?」
  • 你是不是窮忙族?
    辛辛苦苦一年,除了吃的花的用的,沒攢下來什麼。「感覺自己就是瞎忙,又虛度了一年。」她嘆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衡量成功的方式,變成了存款的位數、房子的套數。如果那一年掙了大錢買了房,就是有收穫的一年。否則,就是被虛度的一年、毫無成就的一年。可是,人生哪有那麼多大事。結婚生子,升職加薪,買車買房,或許算是大事吧。
  • 客戶突然辭職,你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在各位還在討論著最怕被客戶拒絕,怕對產品不感興趣,怕價錢高談不下來的時候,小編忍不住要跟你說一件更可怕的事,就是客戶再也不跟你玩耍了
  • 有人背後說你壞話?教你一招消除偏見,再也不怕被人誤會
    ,那麼對另一個人就會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一旦形成偏見對另一個人是不公平的。人性中有一個弱點,那就是習慣通過第三者了解一個人,總覺得這樣更有說服力,別人對他的評價是壞的,那這個人就是壞的,別人對他的評價是好的,那他就是好人,但是人性是複雜的,根本不可能通過三言兩語就得到一個最全面正確的認識
  • 你幾歲,有什麼重要?
    別問我幾歲開始寫的,我會告訴你15歲。15年以前多倫多還是紙質媒體的天下,那時候我剛剛移民沒多久,多倫多有好多報紙,也有很多人看報紙。一篇文章發表出去會有很多人打電話諮詢和提建議,也有人直接要求請我吃東北餃子館。如今紙質媒體的影響力漸漸被網絡代替,我的文章更多的在公眾號裡發表和傳遞,雖然打電話諮詢的人還有,不過請客吃餃子的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