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2021-02-22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怎麼不多交些朋友?」、「別總宅在家裡」、「你必須學會和別人相處」……

生活中,內向的人經常被「鼓勵外向」,似乎只要不符合社會定義的外向,就會被貼上「自閉」的標籤。那麼,內向者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社會嗎?

人格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J. Eysenck)在《人格的維度》(1947)一書中指出,人格是一個人所有行為模式的總和(包括情緒穩定性、外向、開放性、盡責性、宜人性五個維度),具有持久性、穩定性,而性格則是人格層面可塑造的那部分。

人的性格就好比一個連續體,內向和外向則是這個連續體的兩端,人在不同環境下呈現的性格傾向是不同的,當傾向於連續體內向端即呈現內向性格,反之則會呈現出外向的性格。

從這個角度看,所謂內向和外向不過是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性格傾向差異罷了。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甚至提出了貓型人格和狗型人格(2010),具體而言,

貓性人格:比較內向、宜人性低、盡責性較低、情緒不穩定、開放性較高(興趣探索方面)

狗型人格:非常外向、宜人性高、盡責性高、情緒穩定、開放性低

心理學上對於內向和外向性格的狹義描述為:

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

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除非摯友)。

傾向於做事有計劃,瞻前顧後,不憑一時衝動。

日常生活有規律,嚴謹,遵循倫理觀念。

做事可靠,很少進攻行為,多少有些悲觀。

焦慮、緊張、易怒還有抑鬱。

外向則與之相反,

外向的人,喜歡配合客體思考、感覺、行動。

關心,完全用在客體,以客體為優先,容易受客體的制約。

能主動觀察,速度較快,帶有概括性。

反應較快,帶有記錄性,有明顯情緒反應。

自我保護行為

然而,現實社會不是心理教科書,廣義範疇內的外向與內向是相對卻又不絕對的兩個概念。每個人在接觸陌生事物時都會產生自我保護意識,正常情況下不會主動透露自身情況。

正如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的穎兒,在節目所展示的片段中,她似乎很難快速適應群體,多數時候都在一個人做事。她自己也表示,因為害怕說錯話,做錯事,儘量不表現自己。

可是,一個綜藝節目自然是無法全面、立體的展現一個人的,我們也不可憑藉一些片段就狹隘的定義一個人是否不合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面對不同的人、事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態度。也許,在鏡頭前,她是靦腆內斂的形象,但是在家人、閨蜜、摯友面前,她卻是一個充滿歡笑的開心果。

社會與輿論不應該從一而終的要求每一個人都磨平自己的稜角、強迫看起來「內向」的人掛上假笑的面具。

躲在屏幕後面宣洩自己的情緒

與此同時,人作為所有社會關係的集合,是需要交流和互助的。在提倡開放的當今世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隨著網絡等虛擬社交方式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呈現出一種「網絡外向,現實內向」的趨勢,這些人更樂意躲在屏幕後面宣洩自己的情緒。

他們或是沉迷遊戲、或是尋求網上的虛擬愛情、更或者操起鍵盤「大殺四方」。此種線下內向是對現實世界的逃避、線上外向是虛擬而浮躁宣洩。

外向是進入一個陌生的群體中能更好的找到個體間的共性,以共性激發群體發揚個性,而內向是保有個性、等待別人的認可與激發。

從心理層面看,內向不一定變得外向才能適應社會,相對的,外向者也不一定更受歡迎,畢竟比起咋咋呼呼,多數人還是喜歡文質彬彬。

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既有內向與外向的,當我們調和好這兩種處事方法,內斂而又健談時自然就會被更多的人認可,被社會所接受。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人的人格結構》

相關焦點

  • 內向者需要變得更外向嗎?
    從小到大,學校環境不斷強調的團隊協作、集體意識,迫使每一個人都努力變得活潑開朗,來讓自己更「合群」。一個在國外念書的朋友表示,她最受不了聚會時四處遊蕩找人完全不認識的人尬聊。內心只有一個堅定的聲音在吶喊:怎麼還不結束!請讓我回家!
  • 外向的人更快樂,還是內向的人更快樂?
    從圖中還可以看出,一周中無論是哪一天,外向者報告的快樂心情都比內向者要高。因此,外向的人一般會比內向的人更快樂。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狀況?其次,外向的人對獎勵比內向者更敏感。如果一個外向的人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會比得到相同分數的內向者更加興奮。最後,外向者大多是行動派,他們會較高頻次從快速行動的體驗中找到樂趣,相對而言,內向者更多的是思考與琢磨,而不是去快速行動。難道外向的人總是比內向的人快樂嗎?
  • 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有什麼不同
    不要簡單地認為,一個害羞的人就一定是個內向的人。因為不論是外向的人還是內向的人,都會害羞。
  • 性格內向的人,真的不受歡迎嗎?
    而社會上的刻板印象就是:外向的人一般比內向的人更受歡迎。畢老師認為這樣的觀點是片面的。首先,性格內向不是錯,它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會影響一個人的表現,但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其次,內向也是可以改變的,既然它是後天形成的,也就可以受後期生活的影響而改變。
  • 內向和外向只是一種錯覺嗎?
    A:首先我們要澄清一件事,就是內向和外向這個東西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大的區別,會不會是我們大腦想像出來的一件事情,就只是一種感覺而已?因為每個人在某些時刻,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比如像我,我會覺得我是個內向的人,但在別人看來說,你還內向?你肯定是很外向的。
  • 你是外向還是內向?不要這麼快下定論!
    你究竟是外向者還是內向者呢?早在1921年,心理分析家Carl Jung就充分闡釋了內向和外向的性格類型理論,這也是諸多性格類型理論中最為著名的。他根據力比多(libido)的傾向劃分性格類型——個體的力比多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就是外傾型的人;力比多的活動傾向於自己,就是內傾型的人。
  • 內向的人怎麼變外向 七大步驟改變你的性格
    那麼如何才能從內向變為外向呢?第一步:心態上對內向、外向有正確的認識。內向的人往往比較自我,比較穩重,但是長期以往,讓人覺得很怯懦,沒有生氣,沒有自信,也沒有鬥志。而外向,是一種積極的心態,陽光,開朗,讓自己更加自信,交流更加順暢,擁有更多的朋友,也會為自己贏得職場的勝利。要堅定的相信,只要想改變,就會努力,就會有成效。改變性格,從現在做起。
  • 內向的人為什麼內向?
    內向的根本原因是敏感,對人與人的關係敏感,或者說是共情能力溢出,就像眼睛對光敏感要帶墨鏡一樣,內向的人要與他人保持更大距離。
  • 暢哥翻牌|性格內向的人不適合當老闆嗎?
    一般人對內向的定義大多數人會認為,外向性格是對誰都可以做到能說會道,而內向的人不善言辭,不愛說話,不管在什麼場合都會比較安靜,只和熟悉和平常有接觸的同事講話,人前不會怎麼發表自己的看法。心理學家對內向的定義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人可以從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在和他人的相處中得到能量,而內向的人可以從獨自的思考得到能量。這是暢哥最認可的一種解釋,所以,就算各位老闆朋友們覺得自己性格內向,這也並不是缺點,它反而是你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優勢!
  • 為什麼一些很外向的人會喜歡孤獨,經常獨來獨往
    內向的人,通過獨處來恢復精力。所以他們不是喜歡孤獨,而是,孤獨才是他們的常態。他們跟別人交流、相處,其實都是在消耗精力。心理學上有一個模型,叫「五因素模型」,又叫「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公認比較全面的人格分析模型。這個模型中,把人的性格用五個維度來區分。
  • 心理學家:越是內向的人,越厲害
    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學》中有這樣一段經典的描述: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外部世界,一個是內部世界。
  • 其實我們說一個人「內向」或「外向"是個偽命題
    ……當然,是對心理學家而言。So let me explain why this is so.但正是你們這種自我認知的無聊或者內在的「傻」,讓我這個心理學家覺得非常有趣。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Now, as an introvert, I might gently allude to certain "assholic" qualities in this man's behavior, but I'm not going to lunge for the a-word.作為一名內向者,我也許會委婉地暗示,這個人的行為確實比較混蛋,但我不會直接使用「混蛋」這個詞。
  • 3分鐘心理學 | 千萬別小看一個內向的人!
    1 「外向的人更具備領導才能?」一般我們都認為:優秀的領導,定計劃定目標、敢於講話、擅於執行,更重要的是,領導必定要統領一群人、帶領大家共同前進。怎麼看來看去,似乎都是外向性格的人更勝一籌?當外向型領導遇到積極主動型員工,這種組合對企業來說很可能是種 「災難」,因為外向型領導遇到工作積極主動、一天到晚這樣 「抬槓」的員工,肯定受不了。2 「內向的人也渴望享受社交?「沒有一個人可以這輩子就只和自己打交道,內向者也不例外。只不過對內向的人來說,社交活動會是一件非常耗費精氣神的事情。
  • 內向與外向就差一個面具
    曾經看過一則故事,在一節心理諮詢課上,老師讓每個人做自我介紹。其中有一個顫巍巍地說,我性格內向,不過我會改的。老師反問一句,為什麼要改呢?內向和外向只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就像有人天生喜歡異性,有人喜歡同性。我們不能夠帶著有色的眼鏡去看待這些不同的氣質。
  • 內向心理學(一)
    一、在內向—外向曲線上找到舒適區事實上,每個人都具備內向與外向的特質,並擁有靈活轉換的空間,能夠在這條曲線中找到舒適區。大部分會靠向中間區域,不過多少還是會往內向或外向偏移。1.主要決定因素:人格無論如何,長期生活在舒適區之外是完全不健康的。
  •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內向的人不善言辭,常煩惱於如何交際內向的人喜歡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也不向別人誇耀內向的人容易自卑,很容易忽視了自己的優點,而太在乎自己的缺點……長期以來,善於表達和勇於競爭等外向性格者的優勢,仿佛都更為社會所認可。外向者的種種行為、語言、情緒、判斷都更能讓人感受到前進的激情,從而廣受歡迎。
  • 內向心理學知多點(一)
    對於內向者而言,萌生退意其實是完全合理的需求,它能幫助精疲力竭的我重新找回能量。認識自己的優勢與障礙,將它們當作一輩子的好朋友。此後便能將逆境化為順境,安靜地發揮自身的影響力。請忠於身為內向者的自己,去做適合自己、符合自己需求的事情,我們將安靜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改變這個世界!事實上,每個人都具備內向與外向的特質,並擁有靈活轉換的空間,能夠在這條曲線中找到舒適區。
  • 你對「外向」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隨著科學的發展,「性格內向」逐漸得到了社會的正名,從原本的「動不動就害羞」「不愛說話」,漸漸變成大家心中的「冰山朋友」「內心很真誠」。那麼「性格外向」呢?它真的就只是通常概念中的「喜歡交際」「愛出風頭」嗎?最近 Scientific American 的一篇文章就提到,我們對「性格外向」可能也有點誤會。
  • 30歲前要明白的道理:你的性格決定你的收入
    「我性格內向/外向,什麼工作適合我?」從我們畢業開始,工作成為了生命中的重中之重,它將決定我們一生的成就、挑戰、還有回報。「如何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也成為職場人必須思考的一大難題。在這個過程中,有人選擇「小試牛刀」,通過不斷地跳槽、換工作去驗證自己到底適合什麼工作,幸運的人兒也許很快就會找到自己的定位歸屬,但往往大多數人都很不幸。跳槽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會產生很多對自己和社會的懷疑。就比如我身邊的這個故事。發小一直性格內向,不愛與人交流溝通。
  • 你不愛社交,不是因為你內向
    可是,我真的很累,很不喜歡社交,不知道說啥,hin尷尬,我是不是不合群,真的要改變嗎?」一時間,我無比感慨,曾經,我也是個逼著自己變得外向的人啊。但其實,你不愛社交,真不是因為你內向。所以,今天想與你分享一篇舊文,願所有遇到社交困惑的人,不再彷徨。別怕,有我在呢,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