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主筆團 | 時差大叔
主播 | 燁磊
文字版
我們平時會這樣形容一個人:「A 是個內向的人,平時不愛說話」、「B 是個外向的人,總愛泡吧」……性格,在心理學上更精準的術語叫做 「人格」。
人們在描述一個人的人格時,往往會帶上一些評判,評判裡也難免帶有感情色彩、更是透露著我們主觀上的偏頗。
那麼,我們的這些想法,哪些是對、哪些是錯的呢?
1 「外向的人更具備領導才能?」
一般我們都認為:優秀的領導,定計劃定目標、敢於講話、擅於執行,更重要的是,領導必定要統領一群人、帶領大家共同前進。
怎麼看來看去,似乎都是外向性格的人更勝一籌?
美國沃頓商學院 Adam Grant教授和哈佛商學院 Francesca Gino教授等人在 2010 年聯合發表了一項顛覆性研究,結果顯示:
決定因素並不是領導者本身的性格,而是領導者與員工的性格搭配。
當領導者與員工是內向型領導+積極主動型員工,或者外向型領導+聽話配合型員工的搭配,那麼工作效率將會是比較理想的。
當外向型領導遇到積極主動型員工,這種組合對企業來說很可能是種 「災難」,因為外向型領導遇到工作積極主動、一天到晚這樣 「抬槓」的員工,肯定受不了。
2 「內向的人也渴望享受社交?「
沒有一個人可以這輩子就只和自己打交道,內向者也不例外。
只不過對內向的人來說,社交活動會是一件非常耗費精氣神的事情。
那些社交場合的視覺和聲音刺激,對內向者而言是過量的。如果一個內向者在一段時間內參與的社交活動、超過了自身所能承受的範圍,就會 「生病」。
心理研究表明:內向性格的人,大腦對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更為敏感。
少量的多巴胺已經足夠刺激內向者的大腦,而外向者對多巴胺的敏感度較低,他們需要更多的社交刺激,才能感受到內向者已經感受到的刺激。
3 內向的人承受不了那麼大的社交量,是因為他們害羞吧?
在心理學上,內向性格與害羞,是兩個彼此獨立、完全不同的概念。
害羞和羞怯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社會場合下,非常緊張、焦慮、不自在的狀態。
緊張的時候,只有準備不充分的人才會慫;而準備到位的人,反而會比平時練習的表現更出色。
其實呢,無論你性格外向或是內向,都有可能害羞、或是羞怯於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言行舉止,這和內向外向性格毫無關係。
4 內向的人都不擅於坦露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外向者可能會通過語言、神態、肢體語言等來把自己的各種感覺,把高興、悲傷都演繹出來、甚至在別人面前演繹成大喜大悲。
內向者雖然不會這麼做,但如果你去讀讀他們創作的文字、畫作、音樂作品,你會發現一種更為深邃的情緒表達。
這是因為內向者更傾向於把自己的情緒內化、掌控在行為層面之下,所以表現情緒的方式也就不同。
5 一個內向的人拒絕和我聊天、是因為 ta 討厭我?
的確,要和一個內向者開始一段談話、天南地北談很久,也許是件很難達成的事情……
但這並不代表在內向者的眼中,你是個「討厭」的存在。
相反,內向者會因為看重你、重視你們之間的談話,所以會避免和你浮於表面的聊天。
6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快樂?
若是有人走進了這個誤區、或是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那一定是對 「快樂」 有所誤解。
真正的快樂,不是嘴裡的笑聲、也不是臉上的笑容、更不是手舞足蹈,而是內心的平和。
太多的研究證明:獨處是內心平和的必要環境。甚至是,在曠野、荒原、森林等空無一人的環境裡的極致獨處,能幫助人們找到生命的意義、激發創造力、更達到內心的平和與堅定。
也許,內向的人天生比外向者更懂得:孤身一人獨處的價值、意義、和快樂。
- The End -
//猜你想看//
有心事,聽心理FM
為你趕走不開心
祝你今天比昨天開心
good night
☽
覺得文章有意思 記得點擊「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