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愛社交,不是因為你內向

2021-02-22 壹心理


文 | 叢非從

來源 | 叢非從( ID:congnotcong )


最近,不少小夥伴在後臺留言:「從小到大,身邊的人都說我很內向,『你這樣以後出來怎麼混』?畢竟,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於是乎,各種工作酒局、朋友聚會,我都參加。可是,我真的很累,很不喜歡社交,不知道說啥,hin尷尬,我是不是不合群,真的要改變嗎?」

一時間,我無比感慨,曾經,我也是個逼著自己變得外向的人啊。但其實,你不愛社交,真不是因為你內向。

所以,今天想與你分享一篇舊文,願所有遇到社交困惑的人,不再彷徨。別怕,有我在呢,世界和我愛著你。

—— 壹心理主筆團 | 碗仔

01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向成了一件不好的事情。

其實,內向也挺好的,這麼多年來,不知道給我做了多少次擋箭牌。

每當我與不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出現在陌生場合的時候,有重要人物在場的時候,跟姑娘單獨相處的時候,我都覺得有壓力,甚是尷尬。

但是因為我內向啊,所以我不會說話啊,多好的解釋。

然後我就成了宅男。

說起我很內向,很多要好的朋友都不服:就你?沒比你能鬧騰的。

是啊。為什麼在有的人面前我就內向,有的人面前我就很外向呢?

02

我相信人天生是外向的,因為與人連接,是一件非常滋養的事情。

嬰兒需要媽媽,對於嬰兒來說,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要比不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要更有利於生存。

要相信上帝造人的時候,一定會把出廠設置設置為最佳生存狀態。

與人連接,是那麼的美好。喜悅與人分享,喜悅就會加倍。難過與人分享,難過就會減半。

孤單與人分享,孤單就會消失。

困難與人分享,就會得到幫助。

有一個人或很多人能在你身邊,接納你,抱持你,允許你,關注你,認可你,看見你,那是多麼滋養的一件事。

外向就更加容易得到關係。關係是滋養人的,所以外向更加符合人性。那麼是誰修改了上帝的設置,把人變得開始迴避社交,開始內向了呢?

對嬰兒來說,當不哭比哭更安全的時候,就慢慢學會先不哭了。

當關係不再是滋養,而是壓力的時候,人就會迴避社交——趨利避害的本能。果子好吃,人就會想吃。果子變壞的時候,人就想扔掉。

對於嬰兒來說,當他表達需求,如果得到滿足,嬰兒就會更加渴望關係。如果需求被忽視,他就會懷疑關係。

如果需求被否定,他就會逃避關係。如果還被反過來要求,他就更想逃避。

嬰兒哭泣時,媽媽是什麼態度很重要。

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他是否是被環境所允許和接納的,他是否被認可和看見的,他是否自由,他是否能做自己,他周圍的關係有沒有在滋養他。這都決定著小孩子有怎樣感受關係。

答案如果是沒有得到,那麼小孩子就會迴避關係,因為在關係中實在沒得到什麼好處。

如果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媽媽做了很多破壞關係的事,如忽視孩子,看不見他的需求,看不到他的委屈、難過與害怕,還會反過來告訴他應該懂事、聽話、禮貌。

當小孩子感覺到恐懼與無助,媽媽不會幫助他,反而會指責他笨、懶。媽媽會反覆要求他,否定他,嫌棄他,讓他不自在。

小孩子潛意識裡就會對關係產生恐懼。為了生存,他必須使用高焦慮來應對關係,必須小心翼翼謹慎地安全著,好累。

久而久之,累成了一種常態,都不覺得自己在焦慮和累了。關係成了負擔的一種象徵。

這種累與焦慮,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就會被激活一點。

潛意識裡形成了這樣的印象:

關係即要求。

關係即評判。

關係即壓力。


這種感覺被帶到大,所有的關係,都感受到了有某種潛在的要求和批判而感覺到有壓力。最後發現,還是跟自己呆著比較舒服。

03

跟一個人在一起,如果你總覺得應該好好表現才覺得踏實,應該掩飾自己不好的一面不被人知道。

總要刻意表現與掩飾,不能亂動亂說,生怕別人發現自己哪表現得不夠好,批判、嫌棄自己。

在一起的時候,還要顧及下別人怎麼看怎麼想。有時候寧願委屈自己,也要處處照顧別人的感受,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

想想就很煩,好累。

因為不相信自己是被接納的,不相信別人對自己沒要求。

即使別人對自己有點好,也不敢接受。人家願意跟你建立關係,願意滋養你,愛你,對你好,因為你值得。

然而,你總有一種受不起的感覺,不敢享受,你總想著這給別人添麻煩了,多不好,你就壓力好大。

來不及感動,就開始了焦慮,根本無法享受。

別人的好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你就想著怎麼回報人家。生怕自己欠了別人的,生怕別人覺得自己自私,生怕因為自己沒付出就搞砸了關係。

如果你說是啊,人家對你好你就是要回報人家啊。可問題是,拜託你先在當下好好享受,好好感動,好好被溫暖。

享受完了再圖回報好嗎?你這還沒開始享受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回報了。

那感覺就像是:

今天周五晚上,假期剛剛開始,然後滿腦子都是:

假期結束總是要回來好好上班的啊,沒有單位會在你毫不貢獻的時候還給你放假。

然後你就開始焦慮:下周一要來了,下周工作要認真啊,要認真。假期也沒享受,光想著幹活的事了。

你就開始討厭工作了,因為你從來不曾真正休息,光想著如何工作。你也開始討厭關係了,因為你從來不曾真正享受,光想著如何付出。

雖然你還是很渴望,但你卻不敢接受別人的好了:還得回報,還給別人添麻煩,好累哦。

跟人相處,如果累、焦慮、有壓力、不享受、不自由,帶來的不舒適感遠遠大於舒適感,為何還要與人相處。

04

偏偏成功學家和雞湯學家都在告訴我們說:你要社交啊,你要人脈啊,你要陽光啊,你要善言啊!

然後你就又開始強迫自己,我應該去社交啊。

潛意識聽到的就是:我應該去受罪啊。

潛意識就開始反抗:好討厭,不想去。

意識說:你應該去,這是為你好,這是對的。

潛意識說:太累太焦慮太痛苦,不想去。

pk戰開始,內耗開始。

最後把自己搞得抑鬱了。因為你的精力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都消耗完了,抑鬱就會登場說:別想了,對世界的感覺再麻木點,你就不用消耗了。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關係是滋養的,那麼你就會自動想建立關係。如果關係是壓力,你就想遠離關係。

所以如果你迴避社交,那是因為關係對你來說不是滋養,而是壓力。

這時候強迫自己去社交,只能把自己搞得更挫敗,自我否定,抑鬱。

05

你從來不曾相信,關係對你是安全的。其實你是被接納的,你是被允許的。只要你不表現得太出格,你都是被歡迎的。

你會發現外向的人,什麼都敢說。

敢唱、敢跳、敢講黃段子,你敢嗎?你怕,怕自己說錯了還不如不說安全,說錯了比不說懲罰更大。

因為你小時候就是這樣:不說才是安全的,一說就被指責。不表現自己才是安全的,一表現自己就被發現不好。

外向的人的確容易說錯話,然後被一些人喜歡,也被一些人討厭,你敢嗎?我猜即使有99個人喜歡你,只要有1個人討厭你,你就安慰自己才不在乎,然後就不敢說話了。

你為了確保自己絕對安全和不被討厭——閉嘴是唯一的選擇。


內向都是被自己嚇出來的,因為內向者的潛意識目標就是:我要說出一些話,讓所有人都不討厭我,都喜歡我。

當我準備好這樣的話題,並且準備好怎麼說的時候,並且在最恰當的時機的時候,我才能開口說出來。不然我選擇等待。

結果……你可以想到吧。

06

你會發現內向的人如果被鼓勵,被耐心,被讚揚,他就會慢慢活過來,而且還表現得很好。其實就是他已經在潛意識裡醞釀了很久了,只等待著有人邀請他。

如果一個人相信環境是安全的,他就會很外向;如果一個人相信環境是不安全的,他就會很內向。

這個安全與否與真實的環境無關,只與內心的信念有關。而內心的信念,則來自於童年的經驗。

關係本來就一種滋養,雖然不是所有關係。但當你開始相信其實你遇到的很多人都是接納你的,對你不求回報的,認可你的。

你就開始享受起關係來。外向,也就來了。

正如你小時候或者你剛出生的時候那樣——大膽表現,無所畏懼。


因為你堅信,無論你怎樣,你都是被接納的。

你要相信,你正在被支持著,而非被評判著。

你也可以說這是生理因素,我相信後天心理的變化會導致腦結構、神經系統等生理的變化。

你說天生如此也很好,這樣更理所當然地坦然些。反正天生的,我什麼都做不了。

是不是天生的又怎樣?你都可以在後天讓自己更被滋養,更開放。

- The End -

作者:叢非從,一個好玩、深邃又實用的心理諮詢師,研究關係、情緒和成長,著有《自我成長的力量》《原來,懂比愛更重要》、《薩提亞模式與自我成長》等。微信公眾號:叢非從(ID:congnotcong),趕緊去把你落在那的靈魂撿回來吧~

 為你推薦 

99%人都不知道的「社恐」真相:它投射著對關係的「不安感」,與性格無關

 

類似這樣的困惑,你可以在武志紅、蔡康永、黃執中共同力薦的這堂課中找到答案——《高情商進階:胡慎之的關係心理學》。

 

「最懂關係的心理學家」胡慎之,從4種動物出發,剖析你和他人的相處模式,教你掌握一套解鎖關係難題的底層分析法,從中你將懂得:

 

巧妙拒絕低質量的社交,遠離有毒的人群

完善與自己的關係,由內而外活出更好的自己

掌握與不同類型的人相處的精髓,有效連結嚮往的人

↓ 長按掃碼開始學習 ↓

分享邀請卡可拿獎學金

 值得讀推薦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

相關焦點

  • 《奇葩說》羅振宇揭露成年人社交真相:你不內向,你只是不會溝通.
    《內心性格的競爭力》作者蘇珊·凱恩曾說過: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內向者。性格內向與外向沒有優劣之分,相反的:一個內向的人可以不喜歡講話,但一樣可以很健談;可能不喜歡社交,但一樣可以在人前大放異彩。所以究其根本,哪些職場水逆、感情危機、生活不順的人,都忽略了這一點:你不是性格內向,你只是不會溝通。
  • 性格內向的人,真的不受歡迎嗎?
    首先,性格內向不是錯,它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會影響一個人的表現,但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其次,內向也是可以改變的,既然它是後天形成的,也就可以受後期生活的影響而改變。所以,你不用因為內向而否定自己,接納自身,適應環境,才是最佳做法。
  • 5大特徵透露:你是內向型人格!
    儘管外向和內向通常被看做兩個極端,事實卻是很多人是介於外向和內向之間的。也許你認為內向的人,就是在社交場合不善交流的人,但是也有許多內向者是享受社交的。你可能會很驚訝,一些你認為的社交達人實際上是十分內向的。
  • 性格內向的人,怎樣才能擁有好人緣?教你4個社交技巧
    生活中對於性格內向的人來說,社交是最令他們頭疼的事,完全不知道怎樣和別人交流,平時很少和別人說話,比如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就算遇到困難,也不想請別人幫忙,就自己一個人在那焦頭爛額。因為跟大家來往不多,周圍人對於性格內向人的評價基本都是喜歡獨來獨往,人緣差,其實不是他們不合群,他們內心也渴望和周圍人打成一片,但卻沒找到適合的方法,所以被人誤解。
  • 社交恐懼症你了解嗎?它可不僅僅是「內向」那麼簡單
    在現實生活中,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流,也不敢與別人打交道等「社交恐懼症」症狀,一度被認為是「膽小、內向」,其實這是對社交恐懼症的認識缺陷
  • 12件只有外向型的內向人才會懂的事!你中了嗎?
    心理學認為,內向型和外向型的性格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著長長的灰色過渡帶。在這條過渡帶的中央,存在著一個神秘的群體,他們就是「外向型的內向人」。這12件事,恐怕只有身處這一位置的你才能了解。你不常回信息因為有時候你就是什麼也不想說你可能很久不回朋友的信息,這真的不是針對個人。
  • 你是外向還是內向?不要這麼快下定論!
    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但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性格嗎?你究竟是外向者還是內向者呢?早在1921年,心理分析家Carl Jung就充分闡釋了內向和外向的性格類型理論,這也是諸多性格類型理論中最為著名的。他根據力比多(libido)的傾向劃分性格類型——個體的力比多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就是外傾型的人;力比多的活動傾向於自己,就是內傾型的人。
  • 日常心理學(連載十二)--真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而假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101、【心理技巧:恢復生活動力的8個小習慣】1.看兩小時讓你開懷的漫畫或小說;2.放棄周末晚上去酒吧,7點起床,去沒有人的街上走走;3.找一條你從沒去過的街道;4.旅行,去一個你好奇的地方;5.學一項新的技藝;6.去社交;7.做點困難的事,如果你是精神超級緊張的人;8.學會享受你的無聊。
  • 內向者的8個社交溝通技巧 乾貨
    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羞赧的、沉默寡言的,或者內向的,隨你怎麼描述這種感覺。大約有一半的人覺得自己永遠都是害羞的,而另一半的人,在某些場合也會覺得自己很羞赧。即便你覺得自己是個很內向的人,也一樣有辦法:對自己要誠實。當你參加一個社交活動時,可以設定一個客觀的目標,即至少認識和跟進兩個聯繫人。
  • 內向者需要變得更外向嗎?
    前幾天小編看到了一個非常扎心的、關於內向者的漫畫: 你身邊有沒有像漫畫裡這樣的內向者?……市面上有太多的詞來形容這種人:悶、不愛說話、孤僻、傲慢、不合群、反應慢、社恐……這都是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但卻沒有一個能夠真正定義他們。
  • 3分鐘心理學 | 千萬別小看一個內向的人!
    ,平時不愛說話」、「B 是個外向的人,總愛泡吧」……性格,在心理學上更精準的術語叫做 「人格」。當外向型領導遇到積極主動型員工,這種組合對企業來說很可能是種 「災難」,因為外向型領導遇到工作積極主動、一天到晚這樣 「抬槓」的員工,肯定受不了。2 「內向的人也渴望享受社交?「沒有一個人可以這輩子就只和自己打交道,內向者也不例外。只不過對內向的人來說,社交活動會是一件非常耗費精氣神的事情。
  • 不喜歡社交,就肯定做不好保險麼?
    我反問他:認識陌生人的途徑,是不是只有去參加社交一種方式呢?誰說不喜歡社交,甚至偏內向,就做不好保險呢?我原以為自己是個偏外向的人,在工作前做過一個性格測試,也說我是社交型性格。在從事保險業初期,因為幾乎完全沒有人脈資源,所以每個周末都混跡各種社交活動,以至於在2013年時,會自嘲:如果哪個港漂不認識吉力,說明TA太宅了。
  • 外向的人更快樂,還是內向的人更快樂?
    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內向的人總喜歡安靜的場合,會靜靜的一個人獨自打發時光,較少去冒險做一些很刺激的事。而外向的人喜歡熱鬧,參加各種各樣的聚會都不覺得累,熱衷於拜訪朋友和遊走四方。 這兩種類型,你認為哪種人更快樂?
  • 如果你是一個性格老實、內向的人,建議你從事這三種工作
    但是,金無足赤,人亦不完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各色性格和個性的人,比如,理性至上、內向沉默、外向豪放、老實木訥等等。社會刻板印象認為,老實人、性格內向的人屬於相對弱勢的群體,雖然心理學上一再強調人的性格和個性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但是,不得不說,老實、內向的人總是更容易吃虧,讓別人佔了便宜,自己卻不落好。
  • 15 件只有外向型的內向人才會懂的事
    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這樣:你跟別人說「我其實是個內向的人」,別人送給你一個大白眼:「你平時明明說很多話,內向啥呀」。可實際上,你確實是比較內向的,只是因為交際的需要所以努力裝出很合群的樣子。心理學認為,內向型和外向型的性格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著長長的灰色過渡帶。在這條過渡帶的中央,存在著一個神秘的群體,他們就是「外向型的內向人」。
  • 內向者的優勢
    最後一項優勢,讓我們直接挑戰對內向型人的最大的偏見——不善於社交。內向型人遇到的「不會說話」的苦惱,並非是真的表達能力差。內向型人心裡感受過於豐富,或者邏輯過於複雜,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表達技巧,反而變得結結巴巴,辭不達意。而交流就是一門技術,只要智商沒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人人都可以突飛猛進,根本不管你內向還是外向。
  • 你對「外向」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隨著科學的發展,「性格內向」逐漸得到了社會的正名,從原本的「動不動就害羞」「不愛說話」,漸漸變成大家心中的「冰山朋友」「內心很真誠」。那麼「性格外向」呢?它真的就只是通常概念中的「喜歡交際」「愛出風頭」嗎?最近 Scientific American 的一篇文章就提到,我們對「性格外向」可能也有點誤會。
  • 內向人喜歡你的10大徵兆,一秒看穿ta喜不喜歡你
    內向這個詞經常被人誤解,因為人們會把它和害羞聯繫起來。實際上,內向的定義不止一種,因為他可以分成四種不同的類型。四種不同的內向型人格可大致描述成四中特性:社交型,思考型,焦慮型和謹慎型。社交型內向者討厭社交的觀點是錯誤的。更準確來說,他們喜歡和一小群、能夠和睦相處、輕鬆自在的人交往,例如他們的摯友和家庭圈子。因此,他們不是完全害羞或者沉默寡言的。
  • 社交恐懼的崩潰日常,你中了幾個?
    如果你中了6條或6條以上,就說明你多多少少已經有了社交恐懼症...Σ(っ °Д °;)っ不知道是因為現在人們太依賴於手機還是現實世界的確太紛雜現在社交恐懼越來越普遍了所以如果你有社交恐懼不用太排斥這樣的自己因為有社交恐懼的人一大把一大把比如小閃醬就是,也有社交恐懼(看不出來吧哈哈哈哈)
  • 大五人格,你了解自己的內向性格類型組成嗎?||職業性格測試
    說起內向性格的人,你心理是什麼印象?害羞、話少、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謎一樣的人物。所有內向心理的人都是一樣的嗎?你有了解過自己的內向性格類型組成嗎?有人認為,內向就是外向心理的完全對立面,外向的人喜歡人群和社交活動、善於表達,那麼內向人就喜歡封閉心理,迴避他人。心理學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內向型的人是個心理很複雜的群體,根據不同特徵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種:社交內向型、思考內向型、焦慮內向型和克制內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