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需要變得更外向嗎?

2021-02-15 清南師兄

前幾天小編看到了一個非常扎心的、關於內向者的漫畫: 

你身邊有沒有像漫畫裡這樣的內向者?

……

市面上有太多的詞來形容這種人:悶、不愛說話、孤僻、傲慢、不合群、反應慢、社恐……

這都是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但卻沒有一個能夠真正定義他們。

內向者(introverts)——這個佔人群比例30-50%的龐大群體,卻似乎從未被大家真正認識過。


「你怎麼不說話啊?」可能是內向者最怕聽到的一句話,通常發生在一群人聚會的時候。

有些溫和的人出於善意,會不經意把話頭兒遞到你嘴裡,讓你發言;而爽快一點的,則會直截了當問出這句話。

內向者通常很難和他人解釋:我們真的只是單純地沒那麼需要和別人說話而已啊……

外向者通過社交來充電,他們在人際互動中獲得能量,且會本能地避免長時間獨處,比如四處找人閒聊,因此他們也主導了社交活動。

這變成了一個絕望的悖論:外向者因為更喜社交,而掌握了定義社交環境的權利,使得內向者在其中更加難以自處。

而對於內向者來說,社交是一個十分耗能的過程!他們會本能地迴避無意義社交(閒聊)。

我的很多朋友,他們在上班接觸一堆人之後,周末只想宅在家看書、刷劇、不想出門。

這並不是孤僻或社恐,也不代表他們討厭社交時的那些人,獨處僅僅是他們「回血」的手段,就像吃飯可以提供能量,睡覺可以恢復精神一樣。

以往的研究者們將 「什麼不是外向」作為內向的定義:

如果外向是指堅定自信的(assertive)、積極熱情的(enthusiastic)、喜愛社交的(highly stimulative in social environment)……那麼內向則是將以上詞彙取反的集合。

但這些無一可以真正描述內向者。

準確地說,內向/外向是關於一個人如何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外向者喜歡並且會主動創造很多刺激:形形色色的人們、各式各樣的社交活動,都是他們的精力來源。

而長時間的獨處和沉思會令他們感到孤單、不安。他們就像小狗一樣,喜愛互動,也容易被理解。

而內向者更像是喵星人,他們對自身感受更加敏銳,被自己內心的思考和感受所吸引。他們有著豐富的腦內活動,只是不需要時刻與他人分享這種體驗。

反而是在那些不被注意的時刻,他們感到更加自在,更容易發揮出自己的本事。過多的外部刺激只會讓他們的緊張水平迅速飆升。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Jonathon Cheek和同事們把內向者細分為了四種不同類型,並提出了STAR模型。

一個人可以由一種類型主導,也可能同時是幾種類型的結合:

1. Social introvert 社交型內向者

他們傾向於與小群體社交(small groups)。比起朋友數量,他們更追求朋友的質量,希望有少而親近的密友。

2. Thinking introvert 思考型內向者

思考型內向者通常不習慣與他人分享對於事件的看法(喜好或厭惡),更偏向於內省(introspective)、沉思(thoughtful)、自我反思(self-reflective);

3. Anxious introvert 焦慮型內向者

常常在社交場合中感受到難堪、不自信以及痛苦而清晰的自我意識:總是執著於擔心自己是不是冷場王、毀掉了整個談話?別人會怎樣看自己?

4. Restrained introvert 克制型內向者

這種類型的內向者傾向於在說話、行動前先思考,他們的做事方式緩而穩,打腹稿是日常,拒絕衝動。

小編作為一個內向者,從小身邊的人就常常傳遞出這樣無釐頭的擔心:這孩子這麼不愛說話,是不是自閉症?

在老師和家長的觀念裡,安靜的、喜歡獨處的孩子就是不合群的、不好的。

從小到大,學校環境不斷強調的團隊協作、集體意識,迫使每一個人都努力變得活潑開朗,來讓自己更「合群」。

一個在國外念書的朋友表示,她最受不了聚會時四處遊蕩找人完全不認識的人尬聊。內心只有一個堅定的聲音在吶喊:怎麼還不結束!請讓我回家!

「回你自己的房間去!」  「好的呢~」

職場中也是如此,我們現在大部分在開放的空間工作,持續暴露於嘈雜的噪音和同事的目光中。

有些人會在辦公桌上擺些花草,美觀的同時也遮擋視線,營造安全港,而我,只想在工位旁種一排芭蕉。

頭腦風暴的時候,外向者們思維活躍。然而並不是只有積極發言、不斷交換意見才能想出新點子。

孤獨是激發創造力的關鍵,很多時候,短暫的會議討論可能並不足以讓習慣深入思考的內向者把自己的想法完全表達出來。

現實如此,學校、職場……重點場所似乎都是為外向者設計打造的,社會環境都在提供儘可能多的刺激給每一個人,無論是否適合Ta的需求。

甚至生活中那些日常場景,都會令內向者微感不適,比如:

逛街時刻:我知道我要買什麼,能不能讓我自己逛……

打車時刻:師傅,我實在不想聊美國政治……

(作為內向者,你經歷過其他類似的「時刻」嗎?)

在這些時刻裡,我常常會疑惑:為什麼「交談」變成了默認的正常狀態?而內向者成了需要被寬容、被體諒的存在?

這些不成文的社會慣例,或者使內向者在崇尚自我展示的文化中被忽視,或者讓他們因為想要有獨處的時間而感到無所適從。

因為表面上看似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內向逐漸變成了一種「性格缺陷」。很多內向者自己也會苦惱於這種 「劣勢」,開始尋求變得外向,以便在外向的世界中生存。

而那些企圖」幫助」內向者改變的人,是怎麼做的呢?小編曾經參加過一個類似於「挑戰自己」的小活動,內向的小編在活動中抽到了以下噩夢:

請和1個陌生人做自我介紹

向路過的3個陌生人微笑

熱情擁抱身邊的朋友

大喊我不是社恐……

小編不知道這是否挑戰了自己,但想切腹自盡的心情是真實存在的……

在我國的文化下,這些行為的尷尬之氣簡直透屏而出。無非還是以外向者為目標模板,制定一些令人尷尬的小挑戰,逼著內向者來做一些突破自己安全區的行為。

人是如此社會性的動物,在一個環境之中,尤其是在無所適從的時刻,人們就會下意識地對其他人的行為進行學習模仿。

但也許內向者從來都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內向者,那會缺少多少的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哲學家、詩人……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品質,是這個世界所需要的。

內向者們只是每天需要那麼一點屬於自己時間,不需要治療,不需要改變,只是請在我想要安靜的時,不要逼著我聊天。

小編上研究生時選過一門人格的課程,老師有一次把外向的同學和內向的同學(自評)分為兩組,然後讓我們內部討論,話題是:最想讓對方理解自己的一件事。

內向組的成員紛紛抓住機會闡釋自己:我們並不是 「一點想法都沒有」的書呆子;我們也是有社交能力、有親密朋友的;……

這些告白都不出所料。令我意外的是,從外向者的組員口中,我聽到了一些從未想過的事情,他們說:

……

那使我意識到了,一直以來我認為是外向者和他們所創造的環境在逼迫每一個內向者。而事實上,外向者對於我們的陌生,和我們對對方的誤讀一樣多。

每一個人都是那麼獨特的個體,而內向/外向,就如文初那些詞語一樣,不過是另一個我們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罷了。

畢竟,內向和外向並不是絕對的二分法,而是一個連續光譜,我們每個人都坐落在光譜的不同位置上,甚至有些人恰好坐在中間——被稱為 「中間性格」(ambiverts)。

我們只需要了解,孤獨(solitude)是很重要的,對一些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活得也很好。

如果你是那條喜歡獨處的、內向的小魚,其實一直內向也很好。

即便是在非常陌生的環境之中,獨處都將成為你的依賴和庇護所。從那裡,你能尋找到自己的生活之路。


——Rainer Maria Rilke

相關焦點

  • 外向的人更快樂,還是內向的人更快樂?
    不出意外的話,如果你是個內向的人,你會猜內向的人更快樂,而外向的人可能會認為內向人的生活如此單調和乏味。 在一項研究中,讓外向者和內向者報告了他們連續84天的心情。研究者把被試者在一周內每天的心情加以比較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周一是學生們最不喜歡的一天,隨著周六的到來,一周的心情逐漸好轉。從圖中還可以看出,一周中無論是哪一天,外向者報告的快樂心情都比內向者要高。因此,外向的人一般會比內向的人更快樂。
  • 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別總宅在家裡」、「你必須學會和別人相處」……生活中,內向的人經常被「鼓勵外向」,似乎只要不符合社會定義的外向,就會被貼上「自閉」的標籤。那麼,內向者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社會嗎?人格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J.
  • 內向和外向只是一種錯覺嗎?
    Q:內向和外向只是一種錯覺嗎?
  • 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有什麼不同
    內向的人不一定都是安安靜靜的,不一定都是很敏感的,也並非對身邊的人充滿怨恨。內向者究竟有什麼特徵,他們和其他人又有什麼不同?最近,在由威爾·皮爾森(Will Pearson)和曼格什·哈蒂庫德(Mangesh Hattikudur)共同主持的播客《兼職天才》(podcast Part-Time Genius)中,他們指出有接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都是內向者。
  • 你是外向還是內向?不要這麼快下定論!
    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但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性格嗎?你究竟是外向者還是內向者呢?早在1921年,心理分析家Carl Jung就充分闡釋了內向和外向的性格類型理論,這也是諸多性格類型理論中最為著名的。他根據力比多(libido)的傾向劃分性格類型——個體的力比多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就是外傾型的人;力比多的活動傾向於自己,就是內傾型的人。
  •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內向的人不善言辭,常煩惱於如何交際內向的人喜歡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也不向別人誇耀內向的人容易自卑,很容易忽視了自己的優點,而太在乎自己的缺點……長期以來,善於表達和勇於競爭等外向性格者的優勢,仿佛都更為社會所認可。外向者的種種行為、語言、情緒、判斷都更能讓人感受到前進的激情,從而廣受歡迎。
  • 其實我們說一個人「內向」或「外向"是個偽命題
    比如說,咖啡因有時候對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有效。當外向者早上9點走進辦公室,說,「我需要一杯咖啡。」他們沒開玩笑——他們是真需要。They not only handle all the male extroverts, they pick up a few introverts as well.內向的男性每個月有多少次性行為?3.0次。外向的男性呢?更多還是更少?沒錯,更多。5.5次,差不多是2倍。內向的女性:3.1次。外向的女性呢?老實說,作為一個內向的男性——關於這一點我稍後會解釋——我覺得她們太厲害了。7.5次。
  • 性格內向的人,真的不受歡迎嗎?
    而社會上的刻板印象就是:外向的人一般比內向的人更受歡迎。畢老師認為這樣的觀點是片面的。首先,性格內向不是錯,它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會影響一個人的表現,但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其次,內向也是可以改變的,既然它是後天形成的,也就可以受後期生活的影響而改變。
  • 內向者的優勢
    內向型人遇到的「不會說話」的苦惱,並非是真的表達能力差。內向型人心裡感受過於豐富,或者邏輯過於複雜,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表達技巧,反而變得結結巴巴,辭不達意。而交流就是一門技術,只要智商沒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人人都可以突飛猛進,根本不管你內向還是外向。
  • 內向與外向就差一個面具
    其中有一個顫巍巍地說,我性格內向,不過我會改的。老師反問一句,為什麼要改呢?內向和外向只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就像有人天生喜歡異性,有人喜歡同性。我們不能夠帶著有色的眼鏡去看待這些不同的氣質。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喜歡同性的人會比喜歡異性的人接受更多的考驗。而內向的人相比於外向的人,也同樣會遭遇更多的委屈。
  • 內向的人為什麼內向?
    與人交流消耗能量是對內向者的誤解,實際上消耗能量的並不是溝通,而是溝通中雙方的關係。內向者通常會「想的很多」,可能對方不經意的一個微笑或者一個眼神都能讓他們興奮或者不安,但是興奮容易忘掉,不安卻會持續很久,所以總體來說,內向者不願意溝通實際上是在避免產生不安。
  • 內向心理學(一)
    一、在內向—外向曲線上找到舒適區事實上,每個人都具備內向與外向的特質,並擁有靈活轉換的空間,能夠在這條曲線中找到舒適區。大部分會靠向中間區域,不過多少還是會往內向或外向偏移。1.主要決定因素:人格無論如何,長期生活在舒適區之外是完全不健康的。
  • 內向的人怎麼變外向 七大步驟改變你的性格
    那麼如何才能從內向變為外向呢?第一步:心態上對內向、外向有正確的認識。內向的人往往比較自我,比較穩重,但是長期以往,讓人覺得很怯懦,沒有生氣,沒有自信,也沒有鬥志。而外向,是一種積極的心態,陽光,開朗,讓自己更加自信,交流更加順暢,擁有更多的朋友,也會為自己贏得職場的勝利。要堅定的相信,只要想改變,就會努力,就會有成效。改變性格,從現在做起。
  • 為什麼一些很外向的人會喜歡孤獨,經常獨來獨往
    分別是:·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負責性(Conscientiousness)· 親和性(Agreeableness)· 神經質(Neuroticism)· 外向性(Extraversion)在「外向性」維度量表上,高得分者被認為是外向的,而低得分者則被認為內向。
  • 大五人格,你了解自己的內向性格類型組成嗎?||職業性格測試
    說起內向性格的人,你心理是什麼印象?害羞、話少、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謎一樣的人物。所有內向心理的人都是一樣的嗎?你有了解過自己的內向性格類型組成嗎?有人認為,內向就是外向心理的完全對立面,外向的人喜歡人群和社交活動、善於表達,那麼內向人就喜歡封閉心理,迴避他人。心理學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內向型的人是個心理很複雜的群體,根據不同特徵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種:社交內向型、思考內向型、焦慮內向型和克制內向型。
  • 內向心理學知多點(一)
    對於內向者而言,萌生退意其實是完全合理的需求,它能幫助精疲力竭的我重新找回能量。認識自己的優勢與障礙,將它們當作一輩子的好朋友。此後便能將逆境化為順境,安靜地發揮自身的影響力。請忠於身為內向者的自己,去做適合自己、符合自己需求的事情,我們將安靜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改變這個世界!事實上,每個人都具備內向與外向的特質,並擁有靈活轉換的空間,能夠在這條曲線中找到舒適區。
  • 2020會否成為「內向者之年」?丨雙語閱讀
    說實話,對於獨自工作時成效最高的內向者,這未必是個問題。至少10年來,內向者活動人士一直呼籲一場變革:重塑由外向者主導的職場,不再懲罰我們當中三分之一的人:我們這些人不適應開放式辦公室培養出來的吵鬧、高度社交的理想氛圍;而是營造更為包容的文化,使工作場所同樣更適合那些單獨工作時更有成效、不需要那麼多外界刺激的人。
  • 你對「外向」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隨著科學的發展,「性格內向」逐漸得到了社會的正名,從原本的「動不動就害羞」「不愛說話」,漸漸變成大家心中的「冰山朋友」「內心很真誠」。那麼「性格外向」呢?它真的就只是通常概念中的「喜歡交際」「愛出風頭」嗎?最近 Scientific American 的一篇文章就提到,我們對「性格外向」可能也有點誤會。
  • 暢哥翻牌|性格內向的人不適合當老闆嗎?
    就是這樣的鬍子叔,每次在創業者聚會的場合,看著其他人侃侃而談自己的項目,說自己又跟某大佬一起出席活動,聊模式、聊融資、聊商機…鬍子哥一邊微笑傾聽著這些商業知識,一邊也在審視自己:像我這樣性格內向的人,適合創業嗎?暢哥在與粉絲聊天過程中發現,不乏有創業者在遇到棘手的問題時自信心會大打折扣,尤其是會反觀自己的性格。
  • 心理育人|內向沉穩,一種迷人的性格
    於是,我們逐漸沒有了以前那種樂於出門交友聚會、見到鄰居打招呼的社交熱情,許多自認為活潑外向的人其實也在不知不覺中蒙上了「內向」的砂。現在的你,能十分肯定地說出自己是外向還是內向嗎?在《內向者優勢》這本書裡,有一個『內向者自我評估問卷』,我們一起來對照著做個測試,看看你是不是一個內向的人?